- UID
- 9166
- 积分
- 547
- 威望
- 15804
- 桐币
- 0
- 激情
- 289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7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10-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547
鲜花( 0) 鸡蛋( 0)
|
[size=4]文:宋希斌 本文载于<历史教学>,2003年第4期 伴随着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在全国的热 播,清代名臣张廷玉也逐渐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 悉。但电视剧毕竟不是严肃的历史研究,剧中塑造 历史人物的可信度自然不会太高。本文就试图将 张廷玉的历史原貌尽可能展显于读者面前。 张廷玉字衡臣,号研斋,又号澄怀居士,安徽 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 年= 生于京师,乾隆二十 年:;!>> 年= 卒于故里,享年?3 岁,谥号文和。张廷 玉为康熙三十九:;!"" 年= 年进士,历任刑部右侍 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 士兼吏部尚书,后入值军机处并充经筵讲官。他曾 多次兼任敕撰典籍的总裁官,《明史》就是由其领 衔编修的。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史载其“登朝 垂五十年,掌词林二十七年,主揆席二十四年”,去 世后乾隆摈弃前嫌,遵雍正遗诏特准其配享太庙, 成为清朝享此殊荣的汉族大臣。 张廷玉一生为官,分析其在宦海沉浮的经历, 自然是全面认识其人的绝佳途径。张廷玉在康雍 两朝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康雍二帝对其恩宠有加, 尤其是雍正帝更是将其视为股肱。据《张廷玉年 谱》记载:某次张廷玉病愈上朝,雍正谕其曰:“朕 前日向近侍曰:‘朕连日臂痛,汝等知之乎?’近侍 惊问原因,朕曰:‘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 何?’”可见其受宠的程度!但是,在晚年他渐渐被 乾隆帝所疏远,尤其是张廷玉致仕前,他接连受到 乾隆的申饬,几乎性命不保,致仕后在家郁居五年 而终。张廷玉为官一生前后荣辱之别犹如天渊,究 其原因大略如下,从中我们亦可对张廷玉有一个 近乎全面的认识。 张廷玉在康雍两朝获宠是由于他具备常人所 难以企及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文思敏捷,主事干练。张廷玉自康熙四 十三年:;!"3 年= 入值南书房,充日讲起注官起,直 至乾隆初期,遵旨缮写上谕皆能详达帝意。尤其是 在康熙驾崩雍正守丧期间的特殊时期,朝中政局 不稳,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祸患。此时张廷玉每日 奉旨入宫缮写谕旨,雍正口授后片刻,张廷玉即可 拟就,每日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其文思之敏捷实 非常人所及,事后雍正曾就此对其大加赞扬。张廷 玉的记忆力亦非常人所及,某次雍正向其询问各 部院大臣司员胥吏的姓名,张廷玉奏对各人姓名 籍贯及科目,无所差错。雍正初年,清廷对准噶尔 大举用兵,值此军兴羽檄交驰之际,张廷玉兼领皆 为要职,每日常有百数十人抱牍案环立于旁等待 批答,甚至是坐在肩舆之中,张廷玉也不停地处理 文书。虽然事务繁剧如此,但张廷玉没有使一件事 出错或耽搁。对其办事能力,雍正帝赞道:“尔一日 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第二,清廉谨慎,乐善好施。张廷玉身居要职 数十年,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质,他和共事 的数十辈僚友大多都能平心接待,对他们多所容 纳。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 绝。康雍乾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他 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将其寄回家 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的穷困者和灾民。康熙三 十七年:;<@? 年= 秋,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 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雍正十 三年正月至乾隆二年六月间,张廷玉用雍正所赐 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 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从而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 亦被人称为“良弼桥”。乾隆五年:;!3" 年= 二月,张 廷玉闻知桐城一带歉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 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张廷玉平日生活 无声色之嗜,一生遵循其父“读不尽架上古书,却 要时时努力”的教诲,每日处理完公事归家后便手 持典籍,青灯古卷,独处一室细心阅读,旁若无人。 第三,正直勤勉,缄默持重。张廷玉在为官的 大部分时间内都做到了勤勉持重为官正直,这也是 他能长期周旋于君臣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铨政不清,张廷玉时任吏部左 侍郎,坚决摒除请托行贿之风,并顶住各方压力严 惩了吏部舞文弄法的蠹吏“张老虎”,被时人称为 “伏虎侍郎”。雍正年间他无日不蒙召对,每有所建 议便口奏或具折上奏,请皇帝颁旨宣播于外,从不 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让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接 外官,在朝中为官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即 使是经他推荐而受擢用之人也始终不让当事人得 知。同时,张廷玉对自己的子弟要求亦十分严格, 雍正十一年#"!$$ 年% 其长子张若霭参加廷试高中 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闻知以“天下人才众多,三年 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 为由,恳请将其子列为二甲,雍正从其请将张若霭 改为二甲一名。
以上三点展现了张廷玉作为一个封建国家高 级官僚所具有的品格和风范,也是其人格的重要组 成部分。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廷玉为人亦 有其不光彩的一面,这些缺陷导致了他几乎晚节不 保的结局。 首先,他陷入了被清代统治者所厌恶的“党争” 的泥潭。满洲镶蓝旗人鄂尔泰与张廷玉同列军机 大臣,但两人关系一直不和。据昭木连在《啸亭杂录》 记载:两人同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鄂尔 泰每有过失张廷玉必出言讥讽。暑天某日,鄂尔泰 脱帽乘凉,其宅宇湫隘,鄂公环视说:“此帽置于何 处?”张公徐徐笑曰:“此项还是在自家头上为妙。” 结果鄂尔泰数日神色不悦。由此可窥两人之关系。 又如,当时桐城的古文名家刘大木魁有“五百年无此 作者,欧苏以来第一人”之称。他曾参加“博学鸿 词”科并被鄂尔泰所欣赏而拨为头名,但却因此遭 张廷玉的厌恶,被张视为“吾乡之浮荡者”,结果一 生落魄郁郁而不得志。正是由于张鄂二人长期以 来关系不和,加上满汉上层地主之间利益分配的矛 盾,结果在朝中形成了“满则思依附鄂尔泰,汉则思 依附张廷玉”的党争局面。乾隆曾多次对此下诏切 责,张廷玉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自然也随之跌 落,这也是立朝数十年之久的张廷玉由荣至衰的症 结之一。 其次,居功自傲,典见然以老臣自居,滥邀配享。 乾隆十年四月鄂尔泰去世后,朝堂上德高望重的老 臣仅剩张廷玉一人而已,加之桐城张氏在乾隆朝为 官者多达十九人,张廷玉的姻亲桐城姚氏为官者亦 有十余人,两大姓之间互相通婚,彼此照应,从而在 朝廷内外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早在 乾隆六年#"!&" 年% ,刘统勋就对此上奏,建议乾隆 “稍抑其势”,在三年内暂停桐城张姚两姓在吏部名 册内有名官员的升迁。此时张廷玉本应韬光养晦, 收敛其言行,但他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以三朝重 臣两朝宰辅和帝师的身份自居,居然在致仕前要求 乾隆兑现雍正生前所许允其配享太庙的诺言,并 “请上一辞以为券”,要求乾隆皇帝对此作出书面的 承诺。虽然乾隆看在三朝老臣的面子上满足了他 的要求,但如此做法却引起乾隆的极大不满。加之 张廷玉事后不亲自谢恩,而让其子张若澄代奏谢 恩,这下激怒了乾隆,下令削其爵位。继之张廷玉 又急于返回故里,于乾隆十五年#"!’( 年% 三月奏 请南归。时值乾隆爱子永璜去世刚过初祭,此举在 当时是极端无礼的行为,心情欠佳的乾隆勃然大 怒,下诏对其严厉斥责并罢其配享太庙。张廷玉连 续遭此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最后,年岁渐高的张廷玉精力大不如前,办事 能力更非昔日可比。据记载,张廷玉晚年每遇启事 者至,则云“好好”二字,某日一胥吏请假,张问其何 事,胥吏回答说刚刚收到父亲的讣告,张廷玉居然 照常答道:“好,好”,结果成为别人的笑柄。可见, 步入老年的张廷玉已是尸位素餐,昔日的精明强干 荡然无存。再加上以满洲新贵傅恒为首的一批少 壮派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常言道“一朝天子一 朝臣”,年老昏聩的张廷玉自然不再受新皇帝的倚 重。 由上可见,张廷玉为人处世虽确有过人之处, 但和普通人一样有自身的弱点,这些不足险些使其 堕入贰臣贼子之列,张廷玉的宦海沉浮经历可为今 人之鉴! [/size]
[此帖子已被 叶落知秋 在 2005-10-20 21:12:50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