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50|回复: 4

学海深穷---论桐城派诗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41

回帖

54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7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6 22: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size=5]周明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size]

一般提桐城派,都把它作为一个散文流
派。但是全面地考察,桐城派的内涵应包括
如下三方面: (一) 是一个经学流派; (二) 是一
个散文流派; (三) 是一个诗歌流派。为桐城
派奠定基础的方苞曾说自己平生抱负是“学
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①方氏为
文标举义法,其实质就是以韩欧之文,载程朱
之道。桐城派文人谈到自己的学术师承,往
往经学与文章并提。张舜徽先生说:“桐城经
学文章之绪,开自钱澄之。”②显然是注意到
了桐城的经学传统的。
开桐城经学文章之绪的钱澄之,同时又
是明末清初很著名的一个诗人。他器重方
苞,曾登门造访。然而方苞全力为文,绝意不
作诗。方苞的弟子刘大却是作诗的,其诗
歌风格、诗歌主张都与钱澄之有类似处。刘
大晚年住在枞阳(当时是桐城县的一个
镇) ,以诗教后进, “桐城为诗者大率称海峰弟
子”③。在他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当推姚鼐。
姚鼐才、学、识兼备,且有志于光大其师的诗
学。他在《与刘海峰先生书》中说:
  鼐于文艺,天资学问,本皆不能
过人。所赖者, 闻见亲切, 师法差
真,然其较一心自得,不假门迳,浅
深固相去远矣! 犹欲谨守家法,拒
厥谬妄,冀世有英异之才,可因之承
一线未绝之绪,倔然以兴。④
表达了他继承师说并光大之的志向。姚鼐中
年退出官场,在苏、皖两省的几家书院执教四
十余年,弟子满天下,其中最突出的为方东
树、刘开、姚莹、梅曾亮、管同,称姚门高第。
他们都能诗,也都勇于发表自己的诗歌见解,
尤其方东树著《昭昧詹言》二十卷,把桐城派
诗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姚莹曾论及桐城的诗歌传统:
  窃尝论之,自刘蓉川给谏以诗
著有明中叶,钱田间振于晚季,自是
作者如林。康熙中,潘木崖先生是
以有《龙眠风雅》之选,犹未极其盛
也。海峰出而大振,惜抱起而继之,
然后诗道大昌。盖汉魏六朝三唐两
宋以及元明诸大家之美无一不备。
海内诸贤谓古文之道在桐城,岂知
诗亦然哉?⑤
言语之间很为桐城的诗道自豪。这还不过是
从地方观念出发标榜桐城之诗,梅曾亮则以
一个江苏人的身份拓宽了桐城诗的疆域。他
在《书示张生端甫》诗中自叙求学经历说:“是
时文派多,独契桐城诗。”清末安徽绩溪人程
秉钊亦称:“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
轻”⑥,对桐城派诗歌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
事实上,桐城派不但有杰出的诗人,也有自成
一家的诗歌理论,其诗法伴随着其经学、文
章,师友相传,绵绵不绝。下面我们就对桐城
派诗论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作一简要的评
述。
  一、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方苞
确立桐城派重思想内容、重人格修养的
论诗传统
  李则刚先生说:“方以智、钱澄之是桐城
派鼻祖。”⑦他们同时代同节操,同是桐城人,
同好古文,平生私交甚笃,常有书信往来。⑧
在诗论方面,方、钱也可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桐城派论诗重视内容,重视诗人个人修
养的传统,由方以智首开其端。方以智的“中
边”说把创作主客体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
他认为以“词”、“意”与创作者主体相对待言
之,则“词与意皆边也;素心不俗,感物造端,
存乎其人者,中也。”⑨这就是说,作品的外部
形式(词) 与思想内容(意) 都取决于作家的
“素心”,也就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只有具有深厚的修养,才能“发抒蕴藉,造意
无穷。”lu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素心不俗”的境
界呢? 方以智认为:“读书深,识力厚,才大笔
老,乃能驱使古今,吞吐始妙。”lv 显然,在他
看来,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条主要途径。
钱澄之与方以智一样,在明末清初以文
章气节著声海内。刘声木认为钱氏“论诗文
实开桐城诸老之先河。”lw刘大的《历朝诗
约选》选汉魏至清初著名诗人的作品,于本邑
仅录钱氏一人,可见其对钱的推重,亦可见出
钱氏诗歌成就之高。从钱澄之自序其诗集
《生还集》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他对诗歌
内容的看法:“断自弘光元年乙酉,迄永历二
年戊子冬止lx ⋯;⋯;其间遭遇之坎坷,行役之
崎岖,以至山川之胜概,风俗之殊态,天时人
事之变移,一览可见。披斯集者,以作年谱可
也,诗史云乎哉?”可见他完全继承了《诗经》
的写现实人生的传统。
比钱澄之稍晚的桐城文人戴名世,因《南
山集》案而遭杀身之祸,故桐城后学很少提及
他。其实他对桐城派的形成有很大作用,方、
刘、姚均受其影响。徐宗亮《南山集后序》说:
“南山先生与望溪同时并名⋯;⋯;具海峰之才,
行以望溪之义,至其自然之韵,得天者优,又
非如惜抱之涵泳资深而出之者。”明确指出戴
氏具方、刘、姚的义、才、韵之三长。因戴氏长
于方苞十五岁,成就早著,所以亦不妨说成
方、刘、姚各得戴氏之一体。戴名世自称“余
不能诗也,而于诗之旨犹稍稍能识之。”ly综
观其文集中的诗序lz ,可以看出他的论诗宗
旨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诗言志”,诗歌要
反映作者的真性情,要“有义意”,他借荀子之
言,把“诗言志”解释为“疾今之政以思往昔”,
这也反映出他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第二,
作诗无所用书,无所用事,但必须尽读天下之
书,尽更天下之事,才能做出好诗。这点与方
以智之论相似。第三,反对标宗立派,据一二
古人之诗以为宗主。对于格调派的“指摘声
病,讲求格调,模拟仿佛而务欲似乎古人”,他
也承认“非其说不善也”,但他认为格调派诗
人“不可谓之能诗”,就是因为他们在读书、更
事方面着力不多,诗作内容往往流于空疏。
方苞比戴名世小十五岁,与戴氏谊兼师
友。他曾因为戴名世藏《南山集》书版而入
狱,本处绞刑,后获赦全命。出狱后的方苞对
康熙帝感恩戴德,政治态度发生了转变。康
熙帝在《四书讲义序》中说:“万世道统之传,
即万世治统之系也”, “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
也。”方苞深会其意,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他倡为“义法”之说,竭力推尊程朱理学,提倡
封建纲常,以使“文统”与道统、治统达到统
一。这种政治心理给他的诗论打下了深深的
烙印。方苞自称“余于诗虽未能也,而其得失
则颇能别焉。”l{他在《徐司空诗集序》中说:
“诗之用,主于吟咏性情,而其效足以厚人伦,
美教化。”他称赞徐司空的诗曰:“异世以下,
诵公之诗,而得其所以为人,忠孝之心可油然
而生矣!”只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而丝毫不
涉及诗歌的艺术方面,俨然是个御用文人了。
其次,方苞主张诗应当“门户可别”,批评
那种“此人之诗,可以为彼,以遍于人人”的诗
歌。他认为诗歌“本于性质,别于遭遇”,光从
气韵、格调入手摹拟古人, 必然会流于相
似。l|但对怎样才能写出独具风格的诗歌,方
苞并没有作出回答。
以上我们略叙了方以智、钱澄之、戴名
世、方苞的诗论。他们四位,可以说是桐城派
论诗的先锋。总括其论,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作诗须读书练识;二、诗不可空模神韵格
调,要有真情实事充之;三、诗要发于性情之
正,有助于人伦教化。他们的诗论虽然并未
产生广泛影响,却为桐城派诗论定下了总的
基调。后世桐城派文人均继承了这一传统,
即如被目为桐城派中思想最偏离正统、最讲
究诗文艺术性的刘大也说: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
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
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
实, ⋯;⋯;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
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 何处设
施?l}
桐城派的核心人物姚鼐说:
古之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
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
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
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
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
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
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
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甘哉?
唯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
重矣。l~
姚门弟子对此也都有一致的认识。如方东树
认为:
至于意境高古雄深,则存乎其
人之学问道义胸襟;所谓本领,不徒
向文字上求也。mu
姚莹:
李杜白陆,竞以诗人震耀古今,
称名之伟如日月江河者,何也? 不
唯其诗,唯其人也。⋯;⋯;是其忠义
之气、仁孝之怀、坚贞之操、幽苦怨
愤郁结而不可申之志所存者然也。
⋯;⋯;吾以为学其诗不可不师其人,
得其所以为诗者,然后诗工而人不
废。mv
管同:
志仅在于为诗而已,则其诗未
必足言也。mw
可以说,桐城派之为桐城派,无论于诗于文,
思想的正统性都是其鲜明的特征。




[/size]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168

回帖

17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7 22: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当说,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诗派在清代中叶的诗坛最直接的贡献,一方面是使性灵派逐渐散失影响,二方面导引出清后期的宋诗派(含同光体)。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

主题

341

回帖

54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7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17 22: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敢问一下,桐城诗派的形成是以什么为标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168

回帖

17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7 22: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学大师沈曾植曾经取姚永概的诗与马其昶的文合印一册,誉为“皖之二妙”,因此世有“通伯文章叔节诗”的美称。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168

回帖

17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6 22: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之,仔细读。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