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4] 姚鼐的文章论 刘守安(首都师大书法研究所)
清代安徽桐城文人姚鼐(1731~ 1815) 生活于乾 嘉时期, 以文章著称, 其文章理论也涉及诸多方面。 姚鼐对于文章有自己较为成熟的理论认识和明确的 文论主张, 如关于文章本源、文章与学问的关系、文 章风格、文章要素、文无定法、古文与时文等, 论述颇 多。其中有的方面尚未为人所注意。本文拟对姚鼐的 文章论作一整体的考察, 其中偏颇与肤浅在所难免, 祈盼方家指正。 一、文章——“学问”之一道 姚鼐认为, 儒生、士子的“学问”应包括义理、考 证、文章。姚氏曾反复说,“余尝论学问之事, 有三端 焉”, 学问之事有“三者之分”。“夫文章, 学问一道 也”①。在姚氏看来, 通义理、善考证、能文章, 都是学 问, 是文人的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理学家轻视考 据, 也轻视文章, 汉学家更视文章为末技, 看不起文 章家。姚鼐说,“近世天下都不复重为文”②,“以海内 之大而学古文最少”③。在此情况下, 姚鼐反复论述、 强调“文章”为文人、士子必要的三种“学问”之一, 显 然有维护“文章”和文章家在社会上的地位的目的。 关于“学问”之分类, 在古代史传中曾有儒林、文 苑之分, 宋代有儒林、道学、文苑之目。程颐辄言:“古 之学者一, 今之学者三, 异端不与焉: 一曰文学之学, 二曰训诂之学, 三曰儒者之学”④。戴震在《与方希原 书》中提出:“古今学问之途, 其大致有三: 或事于理 义, 或事于制数, 或事于文章。”姚鼐之学问三端之说 与程颐、戴震之说有一致之处, 姚氏或者就是受程、 戴影响而提出。但程颐明确地说,“欲趋道, 舍儒者之 学不可”, 并且指出:“今之学者有三弊, 一溺于文章, 二牵于训诂, 三惑于异端。苟无此三者, 则将何归? 必 趋于道矣。”⑤显然, 程氏将儒者之学放在头等重要 的位置, 而把“溺于文章”,“牵于训诂”,“惑于异端” 都视为“大弊”, 见出他也是轻视文章的。而戴震则明 确地说三种学问之中“事于文章者, 等而末者也”。他 说:“然自子长、孟坚、退之、子厚诸君之为之, 曰‘是 道也, 非艺也。’以云道, 道固有存焉者矣。如诸君子 之文, 亦恶睹其非艺欤? 夫以艺为末, 以道为本, 诸君 子不愿据其末, 毕力以求据其本, 本既得矣, 然后曰: ‘是道也, 非艺也。’”⑥ 戴氏认为文本来属“等而末 者”, 而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不愿居其末”, 不 愿使文章降为“艺”而努力“载道”, 因而使“道固有 存”。戴氏认为考证、训诂能使学者“以辞通道”, 因此 较文章更为重要。姚鼐也将义理放在学问三端之首, 强调三者应“相济”而不应“相害”,“然而世有言义理 之过者, 其辞芜杂俚近, 如语录而不文; 为考证之过 者, 至繁碎缴绕, 而语不可了当, 以为文之至美”⑦姚 鼐认为, 上述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自喜之太过而智 昧于所当择”。“夫天生之才虽美, 不能无偏”⑧。对具 体的学人来说,“才”、“性”不同,“所取之径域”亦不 同, 或擅长于义理之学, 或擅长于考据, 或擅于文章, 这是正常的。“要必有豪杰兴焉, 尽收具美, 能祛末士 一偏之蔽”⑨, 但这样的“豪杰”是很少的。章学诚与 姚鼐为同时代人, 他曾具体论述过三种学问和学者 的学、识、才的问题。他说:“由风习之所成言之, 则曰 考订、辞章、义理; 由古人之所具言之, 则学、识、才 也; 由童蒙之初启言之, 则记性、作性、悟性也。考订 主于学, 辞章主于才, 义理主于识, 人当自辨其所长 矣。记性积而成学, 作性扩而成才, 悟性达而为 识。”bk。此论与姚氏所言“人之才性偏胜, 所取之径 域, 又有能有不能”, 观点是一致的。在考据学兴盛, 文章之学为人所轻视, 文章家为人所讥讽之时, 姚鼐 倡言文章为学问之一道, 不可偏废, 显然, 有其针对性。 把文章视为一种学问, 显然这文章只能是一种 理论文章。没有“学问”, 难写出论点明确, 论据确凿、 令人信服的好文章, 或者说“学问”就是靠“文章”体 现出来的。但那些叙事写人表达情感的具有较强文 学性的“文章”, 则决不能简单地视为“学问”。这类文 艺性散文的写作需要作者有“学问”, 但不是为显示、 传播“学问”, 而是为传达感情, 传达对生活的感受和 理解。从这一方面来看, 姚鼐把文章视为“学问”之一 道, 又是偏颇的, 谙于文学规律的。 二、文章本原论 方苞论文讲求“义法”, 认为文章应是“本经术而 依于事物之理”,“约六经之旨以成文”bl, 主张文章 源于六经(尽管其文章并非尽如此)。刘大鏪显然在 理论上突破了方苞的观点, 注意到文章的相对独立 性, 曾反复论述“文章者, 人之心气也, 天偶以是气畀 之其人以为心, 则其为文也, 必有辉然之光”bm,“文 章者, 人之精气所融结”bn,“夫文章之传于后世, 必 有其得于天地菁英之气”bo。姚鼐作为刘大鏪的学 生, 也未采刘之说。姚氏反复强调的是:“夫文者, 艺 也, 天与人一, 则为文之至”bp,“文章之源, 本乎天 地”bq,“文者, 天地之精英, 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复 鲁 非书》) ,“文之至者, 通于造化之自然”br姚鼐强 调文通于“天”,“天地”, 得之于“天”,“自然”。姚氏又 认为儒家经典体现了天地自然之道, 而程朱理学又 得之儒家经典之要旨, 因此, 姚氏的“天与人一”,“道 与艺合”, 实际上还是说文章得之于儒家经典、程朱 理学。姚鼐也偶或说过文章“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 但又说,“若是者, 千载中数人而已”bs, 那就是指文 能载道的韩、欧等唐宋古文家了。姚鼐认为文章属于 “艺”、“技”, 只有以这种“艺”“技”载道才有意义, 才 能传之后世, 而“道有是非”,“技有美恶”bt , 还需要 文章家明于道, 精于艺:“明道义, 维风俗, 以诏世者, 君子之志; 而辞足以尽其志者, 君子之文也。达其辞 则道以明, 昧于文则志以晦。”ck, 姚鼐之文章本原论 没有提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较之刘大鏪又倒退了一 步, 显得较为保守。 三、文章要素论 姚鼐于其所编选之《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说: “凡文之体类十三, 而所以为文者八: 曰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 文之精也; 格、律、 声、色者, 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 则精者亦胡以寓 焉? 学者之于古人, 必始而遇其粗, 中而遇其精, 终则 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 莫善于退 之, 尽变古人之形貌, 虽有摹拟, 不可得而寻其迹也。 其他虽工于学古, 而迹不能忘, 扬子云、柳子厚于斯 盖尤甚焉, 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而遽摒之谓不 是与于文章之事, 则过矣。然遂谓非学者之一病, 则 不可也。” 这里姚鼐将古文之构成要素列为神、理、气、味、 格、律、声、色八种, 较之刘大鏪将文章要素分为神 气、音节、字句三个方面, 所分更为细致, 具体, 似更 具美学色彩。姚氏关于“精”、“粗”的划分, 与大鏪的 思路也是一致的。大鏪说:“神气者, 文之最精处也; 音节者, 文之稍粗处也; 字句者, 文之最粗处也。然论 文而至于字句, 则文之能事尽美。盖音节者, 神气之 迹也; 字句者, 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 于音节见 之; 音节无可准, 以字句准之。”cl显然, 姚氏关于文 章要素的划分, 是受到了刘大鏪的影响。姚鼐之伯父 姚范曾言,“字句章法, 文之浅者, 然神气体势, 皆因 之而见”cm。姚鼐关于文之“精”者、“粗”者的划分, 与 姚范观点也是一致的。姚鼐所说神、理、气、味, 即“文 之精者”, 指文章的内容方面, 而格、律、声、色“文之 粗者”, 指文章的形式方面。一定的内容总要借助一 定的形式来表现,“苟舍其粗, 则精者亦胡以寓焉?” 姚鼐所谓“神”, 指文章之精神、神采, 是文章从 整体上显示出的一种风貌。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 文, 好的文章总是显示出独具的神采。理是指文章之 义理、文理。翁方纲曾释“理”曰:“理者, 综理也, 经理 也, 条理也。”cn“《易》曰:‘君子以言有物’, 理之本 也。又曰‘言有序’, 理之经也。天下未有舍理而言文 者。”co。“理”指“言有物”之“义理”和“言有物”之“文 理”。姚鼐所言“理”与翁方纲之说相通, 也与方苞之 “义法”内涵相一致。好的文章应当是义理宏通, 文理 畅达, 而不应是乖缪涩滞。姚鼐说:“夫内充而后发 者, 其言理得而情当, 理得而情当, 千万言不可 厌。”cp“气”指生气、气势。好的文章总是生气灌注, 气势酣畅。姚鼐说,“气充而静者, 其声闳而不荡”cq。 上文所引“内充而发者, 其言理得而情当”, 其中“内 充”也是指文章生气洋溢。姚氏还说:“文字者, 犹之 言语也, 有气以充之, 则观其文也, 虽百世而后, 如立 其人而与言于此, 无气, 则积字焉而已。意与气相御 而为辞, 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挽坠之度, 反复进退之 态, 采色之华。”cr。关于文章之气, 古人论述很多, 清 人也有不少论述, 如章学诚《杂说》中言“文以气行, 亦以情至。”刘大鏪关于文章之气论述更多, 与姚氏 所言之“气”之意大致一致。“味”是指意味, 韵味, 指 文章内在意蕴丰厚, 耐人寻味、咀嚼。神、理、气、味是 姚鼐对文章的内在精神, 脉理、气势、意味等方面的 要求, 从总体上要求文章在思想内容方面风神高迈, 义理宏通, 生气灌注, 内蕴丰厚。“格”即文章格局, 指 结构安排, 如姚氏讲杜诗“排律布置格局开阖起伏, 变化而整齐”cs, 赞吴仲伦之文“理当而格峻, 气清而 辞雅”ct。“律”指文章之句法的抑扬、顿挫,“声”指文 章读起来的音调、节奏,“色”指文章的辞藻、色彩, 或 华丽, 或朴素, 或通俗, 或奇谲等。姚鼐说:“文章之精 妙, 不出字句声色之间。”dk姚鼐所谈格、律、声、色是 关于文章的结构、节律、语言等形式方面的要求。格、 律、声、色的不同, 会使文章的神、理、气、味显示出不 同的色彩。姚鼐虽然没有对他提出的文章八个要素 的内涵作出最具体而明确的界定, 但总起来看论述 较系统、全面, 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文章 写作的经验提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四、文章风格论 姚鼐认为, 文章的风格之美不外阳刚与阴柔两 类。他曾用诗一样华美的语言描述道: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 则其文如霆, 如电, 如长 风之出谷, 如崇山峻崖, 如决大川, 如奔骐骥。其光 也, 如杲日, 如火, 如金 铁。其于人也, 如冯高视远, 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 美者, 则其文如升初日, 如清风, 如云, 如霞, 如烟, 如 幽林曲涧, 如漾, 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 其于人也, 乎其如叹, 邈乎其如有思, 日耍乎其如喜, 愀乎其如悲。观其文, 讽其音, 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 举以殊焉。dl 这里, 姚鼐对阳刚、阴柔风格的描述形象、生动, 并具 体指出了两种风格在“文”和“人”方面的表现。阳刚 阴柔之论, 最早是《易传》中提出来的哲学思想。其中 《说卦》云:“立天之道, 曰阴曰阳, 立地之道, 曰柔曰 刚。”阳刚阴柔互相对立而又相辅相成,“刚柔相推而 生变化”dm。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人“才有庸俊, 气有刚柔”(《体性》) , 谈到文章“刚柔以立体”dn, 以 后皎然之《诗式》、司空图之《诗品》都曾把阳刚与阴 柔作为其划分的诗歌风格的种类。但他们划分过繁 __过细, 未能突出这两种主要的对立统一的风格类型。 后来又有人将词的风格划分为“豪放”和“婉约”两种 类型, 与阳刚与阴柔之划分是一致的。但像姚鼐这样 对这两种风格作出精彩的描述和论说的, 还未曾有 过。 姚鼐从“文章之原, 本乎天地”这一基本观点出 发阐发了他的文章本原论, 同时也是从这一观点出 发推导出其阳刚阴柔的风格论。他说:“吾尝以谓文 章之原, 本乎天地。天地之道, 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 乎阴阳刚柔之精, 皆可以为文章之美。”do“鼐闻天地 之道, 阴阳刚柔而已。文者, 天地之精英, 而阴阳刚柔 之发也。惟圣人之言, 统二气之会而弗偏, 然而《易》 《诗》《书》《论语》所载, 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 其人, 告语之体, 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 其为文无弗 有偏者。”“且夫阴阳刚柔, 其本二端, 造物者糅而气 有多寡进绌, 则品次亿万, 以至于不可穷, 万物生焉。 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 亦若是已, 糅 而偏胜可也, 偏胜之极, 一有一绝无, 与夫刚不足为 刚, 柔不足为柔者, 皆不可以言文。”dp由天地、自然 的阴阳刚柔而论人的气质和文的风格的阴阳刚柔, 显然是直接从《易传》中来。天、地、人、文都有个阴阳 刚柔的问题。姚鼐论风格问题显得格局较大, 且具哲 学色彩。 姚鼐还认为, 不同的文章显示出或阳刚或阴柔 的风格, 但文章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纯粹的阳刚或阴 柔,“一有一绝无”, 阳刚与阴柔应是相比较而存在。 风格的阳刚与阴柔只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他 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 一, 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 柔者至于颓废而阉幽, 则 必无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 虽兼具二者 之用, 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dq姚鼐举欧阳修、曾 巩为例, 认为二人之文皆偏于阴柔, 但他们的文章并 非绝对排斥阳刚, 因而显示出其特有的文章之美。阳 刚、阴柔二种风格在文章中只能“偏胜”而不能“偏 废”的问题, 姚鼐还是从“天地之道”中给予解释:“天 地之道, 协合以为体, 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 理固然 也。其在天地之用也, 尚阳而下阴, 伸刚而绌柔, 故人 得之亦然。”dr 姚鼐论文章风格, 认为阳刚为主而阴柔辅之, 或 阴柔为主而阳刚辅之, 都不失为美。从其文集可见, 他时或称赏阳刚之气, 时或赞誉阴柔之风。他个人的 诗文, 从总体上显示出的是偏重于阴柔的风格。而细 味其评论文字, 似乎他更崇尚阳刚之美。他说:“文之 雄伟而劲直者, 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而徐婉之才 不易得也, 然其尤难得者, 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ds 他在《与陈硕士》中赞扬西汉人之文章“雄骏高古”, 赞韩愈之文章“得汉人雄古之意”。姚鼐的文章风格 论是较为全面、深刻和通脱的。 五、“文无定法”论 方苞标准古文之“义法”, 影响很大, 被视为桐城 文派的标帜, 但姚鼐却力主诗文无“定法”, 特别是其 晚年, 反复论述“文无定法”,“当之为贵”, 这是应当 引起我们注意的。 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也说, 文法“无所谓 古今也, 惟其 · 当 而已。得其 · 当 则六经至于今日, 其为 道一也, 知其所以 · 当 , 则于古虽远, 而于今取法如衣 食之不可释”。这里姚氏明确说明, 为诗为文不求其 “定法”, 但求其“ · 当 ”。关于“ · 当 ”, 姚鼐讲过许多, 如 “内充而后发者, 其言理得而情 · 当 , 理得而情当, 千万 言不可厌, 犹之其寡矣”dt ,“夫文之道一也, 然在朝 廷则言朝廷, 在草野则言草野, 惟其 · 当 之为贵。”ek “言何以有美恶? · 当 乎理, 切于事者, 言之美也。”el “徒为文而无 · 当 乎理与事者, 是为不足观之文尔。”em “其言诗文贵‘ · 当 者立碎’, 果为名论”en。姚氏赞吴仲 伦之文“理 · 当 而格峻, 气清而辞雅”eo。所谓“当”, 即 恰当、适当、恰切、切合。“理当”、“情当”、“意当”、“事 当”, 即切合理、情、意、事。理、情、意、事均是诗文的 内容要素, 切理、切情、切意、切事也就是诗文的形式 能恰当地表达理、情、意、事。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 统一, 即姚鼐所说的“神理精”ep,“精切之至”eq。诗 文要言理、叙事、表情、达意, 作者就要充分发挥形式 因素的功能为之服务, 其标准就是“当”, 就是形式切 合内容。显然, 姚鼐把文章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肯定 内容决定形式, 这是符合诗文写作规律的。古人今人 处在不同的时空中, 世变时移, 天变“道”亦变, 理、 事、情、意因时、地、人之不同而不同, 因此就要采用 不同的方法、手段来表现。文之“定法”是没有的, 古 今相同的只是“意与气主乎辞”, 即内容决定形式这 一基本原则相同。 姚鼐主张要根据不同的理、事、情、意决定采用 不同的表现方法, 以是否“当”, 是否切合为标准, 从 根本上否定了“文有定法”说, 实际上也是主张诗文 家作为写作主体应有较大的自由。既然文无“定法” 作者就不必囿于前人的成规戒律, 不必为外在的规 范、模式所约束。写作诗文应“无慕于速成, 无诱于势 利”er, 为诗为文“聊发一时寄兴而已, 其流传后世或 否, 亦何是论”es,“横空而来, 意尽而止, 而千形万 态, 随处溢出”et ,“必由其人胸臆所蓄, 行履所至, 率 然达之翰墨”fk,“措语遣意, 有若自然生成者”fl, “天下所谓文者, 皆人之言书之纸上者尔。⋯;;⋯;;当乎 理, 切乎事者, 言之美也”fm。姚鼐的这些论述虽然谈 不上深刻, 但是正确的, 对破除作文中的清规戒律具 有积极意义。 六、古文时文论 姚鼐是位古文家, 其一生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 了古文的写作、研究和教学中。在汉学兴盛, 文章被 视为末技之时, 在“近世天下都不复重为文”fn、“以 海内之大而学古文最少”fo之时, 姚鼐推重唐宋古文 八家, 大力宣传古文。在这方面, 姚鼐作了一件重要 工作: 他花费了较大功夫编选了一部流布很广、影响 很大的古文教科书《古文辞类纂》。 乾隆四十四年(1779) , 时姚鼐主持扬州梅花书 院, 他有感于士子学习古文没有一部系统的古文选 本, 编选了包括13 类共700 余篇古文的《古文辞类 纂》。关于古文, 历来解释不一, 我国《辞源》释“古文” 曰:“文体名, 六朝时文皆骈丽, 唐韩愈追复三代之 旧, 乃有古文之名。本对于骈丽文而言, 故沿用为散 笔文之专称, 亦别于时文而言, 犹对于近体讨之称古 诗也。”姚氏所编选的古文, 体例统一, 选文体现姚氏 的文论主张。姚鼐在此书之《序目》中说:“扬州少年, 或从问古文法, 夫文无所谓古今也, 惟其当而已。得 其当则六经至于今日, 其为道也一, 知其所以当, 则 于古虽远, 而于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释, 不知其所以 当, 而敝弃于时, 则存一家之言, 以资来者容有俟焉。 于是以所闻习者, 编次论说为《古文辞类纂》。” 明清以来, 古文选本一直受到重视, 明代茅坤曾 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 清代乾隆年间沈德潜编有 《唐宋八家文读本》, 都曾流传很广。但止限于八家。 姚鼐之前, 方苞编选过《古文约选》10 卷。姚鼐所编选 之《古文辞类纂》75 卷, 规模较《古文约选》大得多。刘 声木于其《桐城文学渊源考》中评此选说:“超然远 识, 古雅有法, 奄出历代选本之上, 为六经以后第一 书, 尤为海内所传颂。世之欲学文者不由是而进之, 譬由行荆棘而弃康庄”。此语不免过誉, 但《古文辞类 __纂》确实选编精审, 对后世影响很大, 乾隆末之后, 士 子习古文均以此本作基本教科书。 《古文辞类纂》共分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 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 类。其中包含辞赋一类, 大概正是《古文辞类纂》书名 中有“辞”一字之原因。见出姚氏在主张学习古文时 也应了解辞赋。此书选文以八大家作品为主, 上自秦 汉, 下至方苞、刘大鏪, 于明代选有归有光之文, 见出 姚鼐欲以此显示文章正宗的统系。六朝时梁萧统所 编之《文选》将文分为39 类, 刘勰《文心雕龙》对文章 的分类与《文选》大致相同。姚氏所编选, 根据情况变 化对一些类别进行了归并和删除, 是较妥当的。姚氏 在书中对每一类文体都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姚氏 的这些说明文字, 可视为他的文章体裁论。他对每种 文体的渊源、发展、演变状况论之颇当, 这时学习者 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及有关知识都大有益处。 姚鼐重视古文, 他像方苞、刘大鏪那样积极倡导 对古文的学习、研究和写作。但姚氏也重视时文, 并 给予倡导, 对不重视时文、鄙视时文的倾向表示不 满, 这是与方、刘大不相同的, 值得我们注意。 明清以时文取士, 诱导知识分子汲汲于章句之 学, 其弊病越来越突出, 一些有识之士曾给予激烈抨 击。早于方苞的桐城文人戴名世曾批评时文“谬悠而 不通于理, 腐烂而不适于用。此竖儒老生之所创, 而 三尺之童子皆优为之”fp, 他还说自科举以时文取 士,“于是乎古文乃亡”fq, 甚至提出“欲天下太平, 必 自废举业之文始”fr。方苞虽奉旨编选过《钦定四书 文》, 但他对时文批评还是很尖锐的, 他说:“余尝谓 害教化败人材者, 无过于科举, 而制义则又盛焉。盖 自科举兴, 而出入于其间者, 非汲汲于利, 则汲汲于 名者也。八股之作, 较论策诗赋为尤难, 就其善者, 其 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理, 故溺人尤深, 有好之老死而 不倦者也。”fs方苞还说时文“尤术之浅者”。刘大鏪 对时文的批评更充满义愤:“今之时文, 号为经义, 以 余观之, 如栖群蝇于圭璧之上, 有玷污而无洗濯。”ft “明代复试以八比时文, 相与臭腐之辞以求其速售。 嗟呼! 此岂有天下之豪俊出于其间哉?”gk 姚鼐号称继承发扬桐城“文统”之人, 是刘大鏪 之入门第子, 但其文集中没有批判时文的文字。相 反, 他对人们批评时文表示不满, 对时文不受重视, 走向衰落表示担忧, 他《停云堂遗文序》中说: 士不知 __经义之体之可贵, 弃而不欲为者多矣! 美才藻者, 求 工于词章声病之学; 强闻识者, 博稽于名物制度之 事。厌义理之庸言, 以宋贤为疏阔, 鄙经义为俗体。若 是者, 大抵世聪明才杰之士也。国家以经义率天下 士, 固将率其聪明才杰者为之, 而乃遭其厌弃。惟庸 钝寡闻, 不足与学古者, 乃促促志于科举, 取近人所 以得举者, 而相效为之。夫如是, 则经义安得不日陋? 苟有聪明才杰者, 守宋儒之学, 以上达圣人之精, 即 今之文体而通乎古作者文章极盛之境。经义之体, 其 高出词赋笺疏之上倍 十百, 岂待言哉! 可以为文章 之至高, 又承国家法令之所重, 而士乃反视之甚卑, 可叹也。姚氏认为, 经义之体即时文亦能上达“圣人 之精”, 通文章“极盛之境”, 又是国家法令所提倡的, 但遭“才杰之士”的鄙视和抛弃, 令人可惜。姚氏认为 时文文体高出词赋、笺疏文体许多倍, 也见出他对制 义时文的赞赏和对词赋及考证文章的轻视。姚鼐还 在《乡党文择雅序》中说:“夫国家所以设经义取士之 法者, 欲人人讲明于圣人之传不谬而已。”姚鼐期望 的是“用科举之体制, 达经学之本原”。他认为八股文 写得不好, 并非因为这种文体不好, 而是因为作者 “才卑”。他说:“明时定以经义取士, 而为八股之体, 今世学古之士, 谓其体卑不足为。吾则以谓此其才卑 而见之谬也。使为经义者能如唐应德、归熙甫之才, 则其文即古文, 足以必传于后世也, 而何卑之有? 故 余生平不敢轻视经义之文, 尝欲率天下为之。夫为之 者多, 而后真能以经义为古文之才, 出其间而名后 世。”gl姚氏认为才高者如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能 以时文为古文, 其文也能传之后世。 时文只是一种文体, 应该说运用这种文体也能 写出好的文章, 所以姚鼐之言并非全无道理。并且当 时考据学大行于世, 汉学家们轻视文章和文章家, 姚 鼐既推重古文又推时文, 是想为文章和文章家争得 一席之地, 所以姚氏推重时文也自有他的考虑。但他 对以时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抱以肯定和维护的态度, 对束缚士子思想, 诱导士子死守四书章句以求仕进, 已变成利禄之徒敲门砖的时文给以赞赏并“欲率天 下为之”, 见出姚鼐思想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在众多 有识之士抨击时文之弊的时候, 姚氏站出来赞扬“经 义之体之可贵”, 劝导“才杰之士”以“国家法令之所 重”为重学好八股之文, 实在是不高明的。姚氏在这 方面充当了一个卫道者的角色。 __ ① 《谢蕴山诗集序》。 ②fn 《徐六阶时文序》。 ③brcpcqdtfo 《答鲁宾之书》。 ④⑤ 《程氏遗书》卷十八。 ⑥ 《与方希原书》。 ⑦⑧ 《述庵文抄序》。 ⑨ 《复秦小岘书》。 bk 《答沈枫士犀论学》。 bl 《答申谦居书》。 bm 《海门初集序》。 bncl 《潘在涧时文序》。 bo 《罗西园诗序》。 bp 《敦拙堂诗集》。 bqdodqdr 《海愚诗抄序》。 bs 《荷塘诗集序》。 btcr 《答翁学士书》。 ck 《复汪进士辉祖书》。 cm 转引自《昭味詹言》卷一。 cn 《韩诗“雅丽理训诰”理字说》。 co (《杜诗“熟精〈文选〉理”理字说》。 cseqet 《复刘明东书》。 cteo 《复吴仲伦书》。 dk 《与石甫》。 dldp 《复鲁薭非书》。 dm 《系辞上》。 dn 《;;裁》。 ek 《石鼓砚斋文抄序》。 elemfm 《稼门集序》。 ener 《复东浦方伯书》。 ep 《答苏园公书》。 es 《张花农诗题辞》。 fk 《朱二亭诗集序》。 fl 《与王铁夫书》。 fpfq 《甲戌房书序》。 fr 《吴士云制义序》。 fs 《何景桓遗文序》。 ft 《张俊生时文序》。 gk 《答吴殿麟书》。 gl 《陶山四书义序》。
[/size]
[此帖子已被 叶落知秋 在 2005-6-24 22:31:1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