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埃之前,笔下如风:王羲之与会呼吸的墨
——观看纪录片《千年书法·第二集 至尊书圣》
一
直到这一集, 我才真正走近 那位被称为“书圣”的人。
王羲之。 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序》, 不是刻在石上, 而是写在呼吸之间。
专家说: “如风中之竹, 飘逸尘外”。 又说“自然之境”。 这些词句, 我以前从未听过—— 像是丝绢忽然展开。
他们还说, 他的字, 从容,自在, 如野花般自然绽放, 没有一丝一毫 尘世的痕迹。
我心中不禁疑问: 这些赞语, 本身是不是一种书法? 它们是真实的理解, 还是挂得太高的画轴, 离我们太远?
一个个名字响起, 如钟声撞击空山: 冯承素、 《圣教序》、 唐太宗, 以帝王的敬意, 将他封为 万笔之圣。
但最遗憾的是—— 这一集竟未呈现 那帖子的面貌, 没有让我们亲眼看见 《兰亭序》的拓本, 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仍流转的痕迹, 那些模仿与摹写中的呼吸, 那些曾属于 一只漂浮云雾间的手。
二
这不是一部传记, 而是一扇门—— 影片开启的是一个世界, 在这里,书写 不是影子, 而是火焰。
在西方, 我们用金线装饰经文, 用光辉描写神圣。 而在这里—— 书法 就是艺术本身, 就是行动, 是灵魂的流动。
王羲之的手 不是传达意义, 而是 体现精神。
三百二十四个字, 每一个 都是屏息之后 缓缓吐出的 千年气息。
他们称之为 “雅逸”—— 一种超越尘埃的优雅。 那是一种 脱离庸俗的退隐, 一种 以笔与骨的平静反抗。 优雅, 不是为了炫耀, 而是为了逃离。 书法 成了此后中国文人 逃离因言因行获罪 唯一的自由表达出口 唯一的安全的小小天地
晋朝动荡, 书法家回望内心。 像马可·奥勒留, 不过不是用拉丁语, 而是用墨—— 书写的不是“真理”, 而是片刻。 那片刻, 成为经典。
后来的帝王加冕于他—— 唐太宗尊他为 “书圣”。 可这部影片, 却没有呈现 那神圣的痕迹: 不曾近观 那些拓本, 那消失原迹的回声。
尽管如此—— 他的笔画仍在流动。 倾斜、停顿、跃起, 如同思想 正要落下形状的 那一瞬。
这不是字母, 而是姿势。 不是符号, 而是运动。 不是词语, 而是一种生命。
在这差异中, 我们看到: 当身体与思想共鸣, 当笔与心灵合一, 它便能化为一条线—— 简单, 无限, 鲜活如初。
附:
吴砺 2025.6.1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