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峰壑之镜中,以墨光素描群峰
——读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随笔
第一部
一
书架上挤满了论笔墨与云雾的书, 可谈诗化山川者寥若星辰。 这本薄册,尘封多年,像古寺的香案, 它望着我,如院长注视逃课的学生。 我怕一切冠以“理论”之名的文字—— 无论文理,皆带獠牙。
今天我翻开它, 如浪子归来。 那曾靠蛮力背下五十首唐宋诗的少年, 曾幻想诗能换来爱情, 却终无奖章,也无姑娘。 如今重返韵脚的森林, 只因心中荒凉。
二
1983年,新加坡,一篇女子的博士论文, 像燕子轻越海峡。 大陆千百万学者, 我亦在其列, 仍在摸索词语的根须。
她的章节,如河中卵石翻动—— 温润、清晰,不怯尘俗。
她写魏晋人二十字素描山川, 唐人采尽金矿, 后人只拾矿渣。 她说宋代文士过得太好, 只顾人世—— 群山在旁, 如老牛沉默。
我敬她思路通透, 也惊她未提《春江花月夜》, 未谈“梦游天姥”。 如论帝王却不提太宗—— 创见已见, 仍留学生之青涩。
三
书合之际,童年玩具终被分类: 石归石,松归松, 不再是什锦果仁一锅乱煮。
可我这副脑壳只有一只牛的胃, 若不反刍记录, 所读之物便成稀粥。
于是我写下这些, 如锅底那点热水, 虽不多, 却蒸气升腾, 吱吱作响, 装模作样地沸腾。
四
我终于明白—— 《诗经》之山水,借物言志; 《楚辞》之山水,神格入梦; 汉赋始将自然化为图像, 诗人由此,赞山颂水, 不再只借以抒怀。
继之魏晋玄学, 道家虚静无我, 士人隐入山林, 在“采菊东篱”中 洗净尘埃。
南朝风雅,谢灵运立宗; 唐代继之,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将山与田园相合, 诗之溪流五百年奔涌, 最终淤积,难再开新径。
五
山水诗之奥秘, 不在山,不在水, 在诗人自我消失的刹那。
唯有忘却人世, 山水方露真颜; 诗人若化为一缕风, 山才愿轻声细语。
看山,不是注解, 是词尽后的凝望; 写山,不是摹仿, 是与其共处的沉默。
彼时,诗如水中月,镜中峰—— 虽不实,却逼真, 因为那是真实幻觉中 最动人的梦。
第二部
一
一篇论文,1983年,新加坡—— 一位年轻学者倾斜指南针, 在数十万字中绘出两千年的云烟, 每一页,都是河底洗净的石头一枚。
二
她唤出潜流之名: 道家的一口空息, 那种遗忘自身目光的功夫, 才使群山回望你。 山水不再是权力背后的屏风, 它走上前来, 以雷鸣开口说话。
三
她穿行时代: 《诗经》里回荡人事的芦苇, 《楚辞》中翻涌江雾的神龙, 汉赋展开帝国绿色长卷; 魏晋的放逐者, 将锦绣换成篁竹之静。
至南朝,山水之梦初盛—— 唐代诗人将笛与犁嫁接于云上。 放逐、隐逸、宫廷之游—— 皆灌溉同一泉源。
四
她伏身聆听诗行: 动词如黄昏水中之鱼,跃光; 语法柔若柳枝关节。
她说,造像是炼金术: 墨化为镜, 读者化为山中一息。 诗,不是描述, 是那一瞬, 自我悬置于 岩石与雨水的脉搏之间。
五
她亦勇于承认限度: 形式紧束,滋味流失—— 唐之辉煌,嚼成无味旧胶。 宋代士子, 在安逸中背对暮霭之峰。
她的灯光虽未照见全部经典—— 月下江流,李白之梦—— 但她所绘之图,依然明亮, 在夜中, 轮廓分明。
六
严谨而可歌, 哲思与苔意交织。 此书如朝代间的一道山隘:
每一个中国诗的旅人, 终将走入这蜿蜒的篇章, 听见被遗忘的松风, 以洗净的双眼走出, 准备迎向那些 自我书写的山。
附:《中国山水诗研究》/王国璎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8
吴砺 202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