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2|回复: 0

[散文] 《发明的历史》(上)

[复制链接]

6278

主题

154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663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5-23 10: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的历史》(上)


      
        翻阅《发明的历史》(英)威廉斯(WilliamsTI.)著;孙维峰,黄剑译,

翻阅这本340页英国《牛津技术史》主编写的《发明的历史》,可以从全局上俯视人类历史上技术创造之路,可以了解那些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发明。

近二三百年人类在技术上飞跃性地进步事实上已经全面地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的方式。想象二百年前人类每次远离家乡都是一次生死离别过程,与家人联系一次动则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如今技术的进步人类己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只是我们很少有人去回顾人类技术进步的具体行程,我们更多的是陷入在我们个人具体的生活旋涡中。这本书也是为我们从一个角度提供了远观人类的历史。

本书有一个观点我是第一次知道:“迄今为止我们考察过的新发展,都在支持这样的观点:工业革命由具有强烈实践特点的有野心的人带动,而非科学家。”

如果我们人类的艺术上的创造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我们同样的也可以去说人类技术是人类运用自然界已有规律创造出了自然界从未存在过的产品来服务人类,这是大自然多么的不可思议和神奇的事情啊!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如现代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为人类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它同时带来的交通事故每年伤亡人数会超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同样二十世纪人类技术的进步也使二十世纪人类之间的战争呈现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烈,战争与战争有关的伤亡人数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人类每获得一次进步必然要付出一种代价。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人类带来了毁灭我们人类自身的可能性。看完这本书我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困惑:短短的二三百年人类就在技术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不知道人类的未来的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到什么地方? 一千年以后人类是否还存在于这个地球上?一万年以后的人类技术是否随时都会可以毁灭人类自身?

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发生这种事件!未来新技术或许是人类生存的最大敌人。因为人类的技术进步了,但人类的天生的动物暴虐阴暗的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显而易见的是若未来的新技术若是落到人类中狂人那些仇恨人类自身的统治者手中,人类未来的命运会怎样?

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只能关心到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中人类发生的事。



“文明包括很多方面,但是人类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制造的东西。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加关注技术因素如何塑造而且怎样继续塑造人类历史。本书所描述的大部分时期,发明家们大都无名无姓,我们无法知道谁制造了第一个轮子,谁炼出了第一块铜。事实上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很多基础的发明都由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在不同时期发明制造出来。俄罗斯有旬谚语:最好的新东西往往是被遗忘的旧东西。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情况也在变化,一些对社会和经济机会敏感的个人开始自觉发明创造。近些年,还出现了相互竞争的发明家,他们在几天甚至几小时之内竞相注册关键的专利。最近出版的一本传记词典,就注意到了个人发明日益增加的重要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人匿名发明似乎又成了发展趋势,因为现在很多发明都是团队成果,影响局限在政府或大公司的实验室中,公众并不是很了解。这也凸现了另外一个问题:现代艺术已经发展到相当复杂的层次,只有大型公司能够负担开发费用,开拓未知领域。P003


传统观点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此观点最早由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等提出,如今只能说这个观点说对了一半。我希望本书的内容,能让读者认识到: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社会同样从技术发展中受益。到底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哪个居于主导地位,很难说得清楚,但是毫无疑问,二者之间存在着强大的互动关系。

人们很难为文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几千年来,它也衍生出了众多不同的形式。拥有广阔疆域风云变换的罗马文明与波利尼西亚文明就相差甚远。实际上直到 16世纪西方人的船队驶入太平洋,这两种文明才有了第一次接触。再比如,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最终被西班牙人毁灭。文明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政府结构和艺术创造上。但是所有文明,都有一个最主要的基石:技术。从广义上讲,技术就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对知识的应用。P010

到了今天,技术几乎是应用科学的同义词,但是基础的技术——农业、建筑、陶瓷和纺织都经过了实践反复验证,一代一代流传到如今。科学系统地探索宇宙法则,与技术相比还很年轻。技术产生了劳动分工,比如农民、陶瓷工人、海员以及其他劳动者,这种劳动的细分使有组织的社会得以出现,也让对生存来说并不必要的艺术有条件发展繁盛。P011

本书旨在记录自文明开端到现在的技术发展史。在今天的西方社会,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力量,现在还不能断言这种状况是好是坏。这肯定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它缓慢而有逻辑地不断发展。人类技术的先进程度也远远谈不上同步——第一个人在月球上漫步时,地球某个偏僻角落的人们还生活在石器时代。也不可能有个发明所有技术的“发明中心”。通常都是各个不同的文明独立发明各种技术,当然它们之间时常有交流。中国的历史复杂而漫长,但是它不间断地延续了4000 年,并且向西方社会输出了很多重要的发明,比如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后来,尤其是在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西方技术开始传入中国。追寻东方和西方的产品和新思想交流的轨迹,是技术史最有吸引力的部分。P012

技术是文明的基本要素这一观点,马上会引发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什么时候脱离了原始的生活方式,开始变得文明?虽然人们不可能找到精确的转变时间,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人类与原始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制造工具。P012

气候因素和化石证据,都表明非洲是人类的摇篮——当然也许还有别的摇篮。人类从非洲迁移到其它气候更加适合居住的地区。5万年前,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就有了人类部落。北美的开发似乎晚一点,直到 2万年前蒙古猎人穿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那里好像没有人类居住。尔后,这一地区才开始出现人类活动的迹象。为了追逐猎物,猛犸象和驯鹿,蒙古猎人们又向南推进,到达墨西哥,接着穿过巴拿马地峡,到达南美洲的西海岸。大约1.3万年前,智利南部的蒙特沃蒂(Monte Verde)冰川时代才结束。南美洲出现了短暂的印加和阿兹特克文明。

历史发展至今,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留给了我们怎样的生存技术。我们可以把削尖并在火里烤硬的木棍或者粗糙的石片看作技术成就,但是说到文明,涉及的问题就多得多。除了手工技巧,我们需要知道当时人们的群体观念,以及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只有具备上面提到的那些,人类的技术成就才能代代流传,并且不断改进。我们或许会认为信息技术是现代发明,但实际上,它是人类最基础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在有组织的群体中,系统的公共活动记录是最主要的需求之一。P013

如果把文字的发明当作文明开始的标志,那么中东地区就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大约公元前 3500 年,从中亚经伊朗来到这里的闪族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他们居住在有组织的城市,会使用冶金技术,  已经建立农业灌溉系统,有着良好的贸易关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有自己的书面文字。根据我们现在的观察,闪族人后来被阿卡得人取代,阿卡得人后来又被亚摩利人取代,这几个民族都属于闪族语系,来自叙利亚的荒漠。而在遥远的南部,尼罗河流域也出现了农业地区。大约公元前 2700 年,建造金字塔的古王国建立,并延续了500 年之久。埃及人也有书面文字,他们使用象形文字,而不是闪族的楔形文字。在东方,印度河流域也开始出现农业文明。P021

作为希腊文明观念的继承人、希腊和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者,罗马发展了一套共和国政治体系,并且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它的成功不是来自任何技术革新,而是在于对已有艺术系统和有效的开发应用。P028

在罗马统治区域内,有着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交通系统。在高卢、西班牙和英国,石头建筑开始出现在城市里。大量为统治者修筑的公共建筑和庙宇,以及作为全新观念被介绍到西欧的导水管,都极大地传播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P028

就像19世纪英国依仗强权维护住了世界和平,罗马强权下的和平局面也为很多文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在技术领域,工业规模扩大,但是创新很少。P028

公元 3世纪,就是吉本书中说的“黄金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开始出现危机。来自北方的野蛮人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威胁越来越大。帝国的宗教信仰被无数从东方传来的异教削弱。在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最终胜出,  一大原因就是它仿照罗马帝国的统治系统,建立了自己高度集中的组织。3世纪末,戴克里先(Diocletian)登基,发布了一系列根本性改革措施:军队由四个总司令掌管,将罗马帝国分成两个帝国,各由一位助理“大帝”统治,增加税收。为了社会统一,他开始迫害基督教徒。

公元 4世纪初,康斯坦丁一世(Constantine)和李锡尼(Licinius)开始了一场内战。公元 324 年,康斯坦丁一世获得最终胜利。他把自己的胜利归功于基督的保佑,于是宣布保护罗马帝国内的基督教信仰。有意思的是,他本人直到死去的时候才被施洗(只有经过施洗礼,才成为基督教徒)。康斯坦丁的这一举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从此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信仰,并逐渐在整个欧洲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基督教不想改变有利于自己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教义的影响下,它选择了利用自己的权力去打压有科学精神的质疑。所有的新技术正是从这些质疑开始出现的。P029


西罗马灭亡的原因很复杂,但技术因素起了不小的影响,包括过度耕种造成的土地破坏,金矿和银矿产量的减少,从未排水的沼泽地产生的疟疾,而且当时人们在输水管道和蓄水池中大量使用铅,喝了含铅的水会让人身体衰弱。但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古代世界最后一个伟大的帝国,被技术上落后的民族所征服,

创建一个伟大的帝国,能够让其人民感到骄傲和有价值,并且有勇气面对任何困难,但是享受一个帝国却对人民带来相反的影响:统治者在财富和权力的包围中忘乎所以,而大部分人民不愿意为国家的安全而牺牲个人利益。成功的国家,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往往会成为野心勃勃的竞争者的猎物。这么说也许显得太轻巧,但是罗马的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就像很多帝国一样,西罗马的衰亡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亡于自己的成功。P030

公元前 l万年左右,人类开始驯养野生动物和种植谷物,使自己的食物来源更加可靠和稳定。这就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下一步——所谓的农业革命,农业革命这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它并不是突然的改变,而是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慢慢出现的变化。即使在最先进的原始人类那里,农业的发展也是很缓慢的:考古资料显示,人类的狩猎活动一直与试验性的驯养动物同步进行。在世界很多地方,驯养动物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出现过。

似乎人类选择农业生活方式,并不仅仅出于自身需要,还有安全方面的考虑。虽然农业生活也会遇到灾害、洪水和干旱的困扰,但是通常它能够提供有富余的食物。人类脱离了不断游荡的生活之后,就开始建造住宅,在里面添置很多用具。农耕活动的盈余多大程度上创造了城市生活,现在还存在争论。但是不管从农业转变到城市生活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转变都代表着文明的巨大进步。虽然几乎过着狩猎或游牧生活的民族也发展了很多实际技能和复杂的社会风俗,但他们已经不代表人类发展的主流。人类大部分文明的根扎在了农业之中。P032

由于农业革命的影响巨大,所以很容易让人相信它是个独一无二的事件:它的发生所需要的技术全都在新月沃地出现,而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受到这种文化传播影响的地方,比如澳大利亚大陆,很长时间内就一直处于原始社会。P035

公认的观点认为,东南亚(包括中国)和中非是独立的农业革命中心。P035

已知最早的中国农业人口聚居地大约出现于公元前 5000 年,也许更早,地点是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黄河流域。就像中东地区一样,中国的农业起初也是为人类补充食物来源。北方的主食一直是小麦和稷,在发展稍晚的南方是水生的稻子。

根据现有的证据,公元前 2000 年中美地区的人们就在种植玉米,而实际上玉米的种植至少比这个时间再早500 年。在安第斯山脉地区,大约公元前2500 年,人们就开始种植奎奴亚藜和canihua。直到今天,这两种作物仍然是这个地区独有,只是种植面积小了很多。P035

城市的统治者使用的是当时的新发明:军队、法院、行政人员和牧师。城市出现了有组织的专业部门,将劳动力提升为技术人员。还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不但供应本地需要的商品,还沿着固定的路线长途跋涉进行进出口贸易。宏大的公共建筑和庙宇显示了当时的强盛国力和安定,而公民们的生活也很宽裕,他们的财物远远超过基本的需要。这些迅速的转变,得益于新技术的全面出现。但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还是人工灌溉系统支持下的有组织的农业。P036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靠自己的力量搬运重物——通过群体的努力,大型的重物被分成很多部分,然后由雪橇拖动。很多野畜被驯化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畜力比人力大许多,它能搬运更重的东西,而且训练之后还能载人。P045

在通信中,马也有重要用途。在国王大流士之后,波斯帝国发展了从苏萨到萨迪斯长约2600 公里的道路系统。在这些路线上,定期有信使骑着马送信,在9天之内走完全程,每天走 300 公里,这个速度直到拿破仑时代才被超越。在这里说一桩有趣的事,在印加时代的秘鲁,所有人都是徒步做任何事,信使们用接力的方式奔跑着传递消息,速度是每天240 公里。距离海边480 公里的首都,其餐桌上的鱼能够在捕捞之后24小时之内送到。P045

在野生的或者容易行走的地面上,马蹄生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消磨的速度,而在人造的道路和其他粗糙路面上,情况正好相反。马蹄铁是罗马人的发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用皮带绑在马蹄上的铁片,另一种是钉在马蹄上的铁片,均出现在公元 l世纪。P046


                                                                                                                                                                              吴砺

                                                                                                                                                                                         2016518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