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仍在歌唱的地方
——观尤里·沙图诺夫《童年》有感
一
这是一种轻盈, 像旧糖果的味道—— 怀旧, 却不催泪, 只是悄悄叩响记忆深处的门。
没有悲情的小提琴, 没有煽情的低语, 只是一首歌, 轻声记得—— 我们曾怎样 在暖雨中奔跑回家, 膝盖擦破, 鞋子沾满泥巴—— 可那时,谁在乎呢?
这样的歌太少了, 它不居高临下, 只扎根在厨房与操场之间, 晒干的床单味, 吱呀作响的旧自行车, 还有傍晚妈妈的喊声—— 叫我们回家, 夜色正悄悄 洒落在院子。
歌词里的画面—— 不是象征, 是记忆的原样: 地上的粉笔线, 断掉的秋千, 对着空气狂吠的狗。
它不装深沉, 也不求赞叹。 正因为如此, 它才直抵人心。
这朴素的旋律—— 仿佛一面镜子, 映出我们自己: 那些消失的午后, 窗上斜斜的光, 嬉笑之后 悄然落下的静默。
是的—— 这就是童年。 不是神话, 而是呼吸, 是老旧收音机的微弱杂音, 是某个地方 至今仍活着的—— 歌声。
二
他并不是 以先知的姿态歌唱, 也不是 以明星的光环登场。
他的声音—— 像一条细窄的溪流, 时而颤抖, 却始终清澈。
它承载的 不是国家, 而是街坊与小路, 篱笆后的野草, 巷口熟悉的狗叫, 还有那傍晚的声音—— “回家啦”, 在夜色降临前响起, 像一种约定。
这不是 意识形态的赞歌, 不是帝国的回响, 而是一个男孩 在回忆, 一个民族 在悄悄回忆。
没有战鼓, 没有交响的排场。 只有一条操场上的粉笔线, 一座吱呀作响的秋千, 因为承载过太多笑声, 如今依然轻轻晃动。
但正是这份柔软—— 如此有力。 当平凡不被打扰时, 它抵达心底的速度 比任何宏大更快。
这里, 是光最柔软的地方。 音乐不需要你信仰它, 它只是递上一面镜子, 照见你内心深处 那个仍在奔跑的孩子—— 穿过尘世的喧嚣, 悄悄 望向你。
附:
吴砺 2025.7.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