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6|回复: 0

[散文] 《默克尔传》

[复制链接]

6205

主题

151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93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1-29 10: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默克尔传》


        翻阅《默克尔传》(德)斯蒂凡·柯内琉斯著,杨梦茹译,一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


翻阅这本"默克尔总理亲自授权的传记"前,我本能地想,这本传记很可能是一本写得十分谨慎空洞的传记,一本宣传资料。老实说,我对战后欧洲的政治十分模糊,我自己是一个毫无政治才能和社交能力的人,读这样政治人物的传记肯定难以产生共鸣。

德国这样一个民族一个足球场上机器人形象的国家,在一个女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长三十五年的女人手中平静运行了十一年,这使我对现代德国人印象更模糊了。二战之后的德国人的内敛或许是接受一个女人领导的内因?

这本书大致得出默克尔是一个能干的、沉稳的、中性的,有大主张的物理博士应有理性的女人,是一个与周围人保持足够距离将自己保护得很好的女人,也是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女人。一个喜欢瓦格纳歌剧的女人也一定是表面平静内心翻江倒海的女人。这是一个做事实在、采用实用现实主义的女人,看看她对待普京的态度、对待以色列的态度,就知道是一个大事拎得很清的女人。


    “对她来说,政治如同一场零和博弈,它自始至终就是一连串的非正即负,一连串的不成功便成仁。

问题就在这儿:对成功与失败的评断,不是以一次结盟是否稳定坚实、选民的满意度,或是国际往来的频率为标准的。这些评断标准都错了,正确的标准是:事件。有人间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是什么使得政府失控,他答道:“事件,亲爱的,是事件。”默克尔同样背负着这样的历史重担,而决定她成败的就只有一件事:危机。P005


         但是她尚未提出答案,因为她想摆脱俾斯麦之前的窘境:若要成为欧洲的霸主,德国太小了;若要成为均衡力量,德国又太大了。也就是说:若要融入欧洲的结构,德国过于强大;若要把自认为正确的政策强加给其他国家,德国又太弱了。历史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作“半霸权”,这种状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是十分理想。P010

          对相信“一切都将梦想成真”的女孩来说,默克尔真是一位典范。说真的,默克尔觉得自己称不上模范,她办公室里银色画框中的女主角才是——叶卡捷琳娜二世。P010

          她理性地把自己最欣赏的一条物理规则运用在政治生涯中:“没有质量便无吃水深度。”p022

        “我们能够从某次访谈中观察到她这种讽刺的倾向,一位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意味深长地问她:“德国让您想起了什么?”他得到一个淡淡的答案:“漂亮而厚重的窗户。”p022

          鲍曼在总理府内扮演的角色不符合任何职务说明,两位女士经营出平行的人生。记者克里斯托夫·施文尼克写道:“她们的这种关系像硬木头似的,极其缓慢地成长,一个年轮又一个年轮。”p045

        “默克尔把政治看成一种线性的过程,而谈判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当默克尔与对手为了某个立场争辩时,她会拿出一把尺子来测量,找出两种见解之间的中点。倘若那个决定也恰好符合她的好恶,她就认为妥协是对的。她最爱运用平衡、传达与妥协的主持风格,不需要太多冲突就能得到结果。P054

          默克尔爱听歌剧,尤其喜欢瓦格纳谱写的与悲怆及命运有关\的所有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是她最欣赏的歌剧,而且是海纳·米勒的那个版本。

         她喜欢特里斯坦,大概是因为这位王子从来就不抱着获救的希望,唯有死亡可以让他从残缺不全的爱情中解脱。

       《尼伯龙根的指环》也是如此,默克尔对这出歌剧的评价简短且一针见血:“如果事情一开始就错了,反而可以成就某些人,但永远都不会回到好的结果上来。”默克尔是绝不向命运屈服的,却用激昂的话语来形容瓦格纳:“事情无法从出口倒转回来,这让我觉得悲痛。起步对,步步皆对。”p063

默克尔由衷地认同沉默寡言,她自己也一向守口如瓶。一次她在电视访谈中说:“我们的社会吝于保持沉默,这个社会实在变得太吵了。”她认为在有些时刻,保持缄默是一种高尚、正派的表现。然而在政治上,沉默经常有被迫的意味。P067

默克尔在交友方面高度自律,外界很少听闻谁是她的知心朋友。P070

她的声音听来有些紧张:“我欣赏什么呢?我欣赏美国梦,人人都有机会成功,凭个人努力就能达到成就的美梦。我像许多青少年一样,喜欢某个牌子的牛仔裤,在民主德国买不到这个牌子,所以我姑姑不时会从联邦德国寄一条给我。我欣赏美国的辽阔景色,能让人呼吸到自由以及独立的空气。1990 年我和丈夫平生第一次飞到美国,到了加州。我们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太平洋的那一刹那,壮观极了。”p123

默克尔不喜欢嗓门大的男人,看不起像普京那样夸张表现男 子气概,摆出一副猎人姿态并秀出傲人的肌肉,也不喜欢故作大男人的贝卢斯科尼之辈。北约峰会在巴登—巴登举行时,这位意大利总统礼让她先走,然后就让她在红地毯上站着。还有一次在莱茵河边,贝卢斯科尼一边散着步一边讲电话,这些都让她目瞪口呆。默克尔不喜欢萨科奇之流那种手舞足蹈般的虚荣。每当她的“雷达”发现这种自我展现的新代表人物时,她就会让幕僚知道:他应该先让人瞧瞧他的本事。P142

有一次机会为他俩的关系注入了一点儿私人元素:他们相互比较在各自国家攀上最高位的过程——两人都是典型的政坛局外人,来自夏威夷的黑皮肤青年以及出身民主德国的女性,都要努力克服强大的阻力。他们在非典型的人生道路上飞黄腾达,简直令人不敢相信。两个人都很理智、分析能力强、客观。奥巴马和默克尔一样,能精确地把问题想通、想透;奥巴马也和她一样,一旦估量出结果,做决定时不会犹豫不决。P144

默克尔对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寄予厚望,但她自己也被许多事情烦扰,而美国就是她的烦恼之一:一个自信不足的超级强国,失业率高、债台高筑、贫富之间的差距日益加深、左右两派极端的意识形态已造成紧张。

美国面临巨大的人口断层,在不久的将来,白人将不再是多数,美国也将与它的欧洲根源渐行渐远。而且,这个国家太自以为是,无从领会世界将有天翻地覆的改变,遑论预感到此趋势并进而加以调整。P146

目前,全球性的重要议题何其多,但美国很少出面领导,全球化也较少依照美国的时间表来进行。美国是否不了解世界的融合理论?今天谁要是直探这个国家的内部,密切注意老工业区、贫困的南方,以及弥漫全美的孤立思潮,应该立刻会有一股强烈的不快袭上心头:在这个全球化程度最低的国家中,究竟有什么值得观察的地方?p146


默克尔努力从以色列那儿赢得政治资本。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深信德国应感到歉疚,并且负起责任;另一方面是因为,她还满足了以色列政府的一项核心要求,就是认可“以色列这个国家的犹太人特色”。P195

第二次是在一年之后的2007 1月,发生在克里米亚半岛。这一回普京在黑海海滨的总统住所接待默克尔,门忽然打开,一只名叫科尼的黑色拉布拉多犬冲进房间,闻了闻默克尔,然后躺在她的双脚前面。相机拍下了这一幕,默克尔噘起薄唇,双腿紧紧并拢,很不自然地缩成一团。普京则是趾高气扬地往后靠,眼睫毛下垂。有些人说,他简直就是一副施虐的姿态。默克尔一点儿都不喜欢,她不相信这是意外,而且痛恨被耍弄。从此以后。默克尔每次与普京见面之前,都要在例行的外交礼仪与行程协议中,特别提醒会面时不许再出现狗。P201

   当默克尔在柏林迎接重新上任的总统普京时,她像妈妈似的严正警告他:“你又迟到了。”这也许在暗喻老是迟到的戈尔巴乔夫。普京回答,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她早就该知道了。P203

2010 年,她在中国的中央党校演讲时说,未来每个民族都不会再把多元化视为危险,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P214

欧洲学院位于景色如画的比利时布吕赫,它仿佛是理想主义,的堡垒一般,将虔诚相信欧洲应该被整个联结起来的人,齐聚在此地上课。位于威维迪街的新校舍,看起来像个巨大的氧气筒,也像是有玻璃斜屋顶的水泥蜂巢,如风箱般源源不断供给欧洲组织新鲜的空气。在这里,欧盟精神可以大口呼吸,而默克尔也想在这里给欧洲的年轻人说几句金玉良言。又或许,她只是想安慰自己,为自己打打气。P219

她会留下什么?答案是卓越的洞察力。这个来自滕普林的女孩,凭借其卓越的洞察力成为外交政治家。她可能是实力最强的一位,同时也绝对是联邦德国有史以来最有权力的一位。默克尔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了,她不仅圆了少年时想要见识世界的梦想,更多去了解世界,还把握了世界的政治命脉。

有一天,大家会厌烦默克尔的风格;有一天,党内将不再支持她(这些事科尔都曾经历过),届时大家将会看到默克尔卸下总理的职务。当时代潮流转变之时,就是默克尔谢幕之际。P287



                                                                                                                                                                                               吴砺

                                                                                                                                                                                                     2016128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