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5|回复: 0

[散文] 《刘易斯·芒福德传》(上)

[复制链接]

6201

主题

151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1-26 13: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易斯·芒福德传》(上)



        翻阅《刘易斯·芒福德传》/(美)唐纳德·L 。米勒著;宋俊岭,宋一然译,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翻阅这本667页的大部头实在是太厚实的人物传记,不免让我心存怯意。最终我还是以跳读的方式将这本书看了一遍。

        芒福德一生出版了专著41本,其他文集10部,涉及建筑、历史、政治、法律、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众多的领域。一个人的一生能写这么多的专著,让我感叹自己一辈子什么事都没有做啊。

         这本书写芒福德青年时代写得很生动,尤其对他的初恋写得很投入,读着读着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读这本书使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一小群人把对城市的研究作为一门大学问来终身钻研。这本书使我第一次以全新的角度,以城市为视角来审视我们人类和人类的文明。我第一次意识到是城市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史。看到书中主人翁对城市的认识和理解,我惊㤉不己,不由感叹自己知识的单薄和狭隘。

芒福德是一个并不清楚自己父亲是谁的私生子,这样一个平民甚至贫穷家庭的孩子靠自学和在大学上夜校成才, 并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中的一员。芒福德一生勤奋,基本上是学者型,而不属艺术家的疯癫型。他长相英俊,并在婚姻之外有两次大的婚外恋,每次婚外恋都激活了他对世界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并写下大部头的作品。后又转身成苦行僧式的学者,享年94岁。

我又是第一次得知刘易斯·芒福德这个人的。这个年龄,还不断发现自己第一次知道的人和事!不过,译者说刘易斯·芒福德是堪与列夫·托尔斯泰、莱昂纳多·达·芬奇等巨匠并列,我就无法评论了。

从网络上查出,芒福德所著的《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史》《技术与文明》《刘易斯·芒福德著作选萃》四本大部头各五六百页的中译本己在过去十年中陆续出版了。我真应该花一些时间读一点,只是不知自己是否真的能静下心来啃这样专著。


“回望过去,他目睹了完整世界概念和人类观念的裂解,艺术与技术的裂解;向前看未来,他又见证了权力扩张、社会重组、科技发展、为利润和权威背弃传统价值、道德沦丧、环境破坏、人性抽空等恶果。他用一系列作品回溯、思考这浩大变迁过程,探索新途径,试图桥接、整合破碎的宇宙概念、文明概念和人类概念。他是从根本结构和方向上质疑当今人类现代文明,因而能高瞻远瞩提出真正的改革是价值观的改革与创新,是全社会首选物的改变。他主张教育,全社会维护传统价值理念,人权、自由、平等、仁爱、真善美,懂得羞耻、堕落与罪恶……因而他特别注重文学艺术和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

可见在外国和中国,刘易斯·芒福德素被认为(主要)是城市理论家,其实是一种偏误。他的研究领域极为宽广,他着眼点极其深刻,涵盖了文学、史学、社会哲学、人类进化、技术史、文化史、时评政论、建筑评论、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他研究形而下,更探索形而上。他博大精深却决不深奥难懂。Piii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文化整合,而且是在宇宙和人类都被严重分解割裂,专业细化分工日甚一日背景上对宇宙过程、社会文明和人类概念予以整合,提出新视角和主张:完整的城市概念、文明概念以及均衡完备的人生哲学,而且终生勤奋朴素、恬淡而有为。中文成语典故“炼石补天”就很贴切说明了芒福德的创作态度和贡献。 Piv

而且就在这僧人禅房般狭小隔间里,他那些最优秀著作绝大多数都在此写成。他熟知城市生活流光溢彩瞬息万变,却更钟情田园生活的宁和恬静。里兹维尔生活节奏缓慢,更合他秉性喜静。上午写作,下午外出散步、素描写生,或在自家小园收拾花木果蔬。P2


许多人一生最重要时段都是童年。当初蹒跚学步,那些足迹仿佛已经模糊不清,却给以后每件事都留下深刻印记’

                                  ——刘易斯·芒福德p11


可见,从青年芒福德身上已能看出那种警世先知的性格根源,他同名人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一样,不仅都“看到远方地平线外有雷鸣电闪,还看到了破晓曙光”。P32

虽然奈莉毕生也未能让刘易斯追随她信仰天主教,但参加葬礼那天,刘易斯伫立这小教堂,又一次悟到奈莉在他心魂中播下的深刻种子:深深感念宗教仪式礼节产生的神奇效果。事后他叙述参加奈莉葬礼的经历和体验,说:“即使你并不赞同不相信宗教最终允诺升人天堂、救赎与重生之类,而彼时彼地,伴随庄严礼节仪式油然而生的充塞寰宇的庄严肃穆,真是俗民社会任何活动都无法比拟的。我不敢说,如今弥撒变为全民通晓的普通语言是否一定有更强烈效果,再加上爵士乐伴奏,就更不敢恭维了。” p35

入学考试合格,被录取。晚间上学不误白天工作,且无必修课,他就选了最喜爱的课程——英语、文学、政治、心理学、哲学。他回忆说:“我的大觉醒就这样开始了,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浩大的精神世界,不仅从未探索过,而且根本未曾料到……而且,我很快感觉到,这超大奇伟的精神领域恰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东西。” p58

所以他曾经对芒福德说:“我就像只杜鹃,蛋总下到人家窝里,然后飞走。把版权和好处都让给孵化者……不过,最要紧的是这蛋须孵出幼雏来,要不要感谢杜鹃,倒并不重要。” p62

纽约博物馆虽很惬意,他的最爱还是要数第五大道和42 街叉口的中央图书馆。因而,去博物馆只是“客串”,而到图书馆才算“回家”。中央图书馆是托马斯,哈斯廷设计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选址于克罗敦水库原点,1911 年刚竣工。芒福德初去看书时感觉那里空旷无比,“那般寂静啊,简直摄人魂魄”。他在大阅览室一页页翻阅爱默生的《杂志》(  Journals),充足阳光刚好从拱形大窗射进来照亮地面。他自觉仿佛置身一奇厦,“四周青冥浩荡,下临无地,外部城市万般庸碌熙攘,已彻底抛弃” p73

走街串巷东拐西拐,他走向克里斯蒂街好友厄文,格兰尼奇的住处。一路走来他得穿过一条大峡谷般的街道,“街道两侧耸起低廉出租房,外墙曲折挂着火警楼梯,床单被褥……楼房窗后永远有脸孔向外张望,表情各异。而这条街也从不辜负他们,永远鲜活,从不睡去,整条 76街巷生活大海般咆哮,爆竹般炸响,简直一大奇观!” p85

绘画和素描也锻段炼了他“双视角观看能力,即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一只是科学观察的准确印象,另一只是靠想象和梦幻获得的启示和灵感”p86

芒福德自传中述及自己定型这几年,他说有一次体验特别清晰特别突出,超过其余一切体验。就是某年三月天的下午,他步行穿过布鲁克林大桥,迎面呈现的奇观。他目光掠过大桥纤细的钢索遥望曼哈顿天际线,陡然感受到一种分外清晰明确的意识,相信自己人生的伟大前程和希望,相信眼前这座生机勃勃大都市的伟大前景和命运。“是的,这就是我的城市:雄奇浩大,蔚为壮观,万家灯火,生机勃勃!大桥下面,宁静的河流与海港里,水面正映出残阳返照的万点碎金……此时此刻,整个世界对我敞开胸怀,在挑战我,召唤我,期望着我穷毕生努力也难以实现的崇高奉献,同时又以其鲜活生动的启示提高我的能力至空前高度。眼前突然展现的瑰丽和壮美,瞬间帮我甩掉了青春期的迷惘和莽撞。随即,我感到心境高扬,信心百倍,高视阔步行走在大桥上,人行道的狭窄木条在脚下微颤,这信心并非来自渺小孤立的自我,而来自我曾与之对立、如今又已上升融入其中的社会集体力量。”他说,从惠特曼身上,他相信“我有理由成为最骄傲的儿子!”因为他是这世界之城的儿子。豪情澎湃,热情洋溢的城市啊——勇敢,豪迈,疯狂,而挥霍无度的城市啊! p100

        他在纽珀特经历的“奇景”发生于某个周末,类似那次在纽约行经布鲁克林大桥。这次体验强化他的信念及未来方向。那天在彼得·哈里逊瑞乌老图书馆静静读书几个小时后,独自回住处,途经岛屿和大陆107间的桥梁。走到一半停步观望,向晚时分红日西沉,这时全身一阵奇异的兴奋,仿佛看到未来在眼前完全展现。他想这可能就是信教的人所说与上帝神交沟通的体验。“对我而言,这次体验告诉我世界具有真义。生命,生活,即使最不如意,其美妙绝伦亦非人言可表……那短暂一瞬间呼吸都停了,过去与未来,我的过去以及世界的过去,我的未来以及世界的未来,都融汇到了一起……” p117

        布兰佛德表面冷若冰霜,刀枪不入。实则内内心深处“宣腾着伊丽莎白时代对旺盛情感的狂野渴望,渴求罗曼蒂克以及各种冒险”。p136

        仅从视觉效果看,恐怕全世界任何地方也找不到纽约城特有的那种雄奇宏伟的天际线了。1913 年英国诗人鲁伯特·布鲁克( Rupert Brooke)记述他旅游观感写道:“纽约港最可爱的景色大约在夜间。搭乘斯塔顿岛轮渡缓缓离岸,便逐渐驶离摩天楼林立的城市巨大暗影。驶入开阔水面会看到一座座摩天楼渐行渐远,互相挤压、重叠、覆盖,最终融为很均匀的一片,宛若守望黑色水面的防火带,此时水面确已被灯火通明的城市燃起道道金光。” p187

       笔记中他坦承:“凯瑟琳能满足我周身一切愿望,精神、智慧、身体,这奇效他人无可企及。她是索菲亚第一个真正的情敌,若让我在她俩中选择,比分如何?我敢说吗?恐怕不利于索菲亚,虽然索菲亚长得更漂亮。”p317

     
         我死后,大约谁也想不到,棺材里这老家伙原来是这么能折腾的风流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p322

   
        每次交稿至审读清样前这段时间他都最为煎熬。情绪波动可想而知,忽而信心百倍,忽而预感不祥深陷谷底。一方面他相信自己写出了就重要性来说是颠覆性的城市理论著作;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其中异见太多太密、“学究气细节繁琐”。他有封朋友通信最能表露他创作的心态变化:“年轻时我特别善于浓缩史实,更有甚者常不忌讳自己知识贫乏。遇到知识空白常大胆一跃而过,不然就用自己瞎猜乱想去填满它。所以内行人看了会冒火,但至少他们不会感到乏味。如今我发觉我自己写作风也成了我曾发誓至死不愿当的那种畜生:专家!每走一步每出一言,计较我这观点在论敌那里能否通得过!这就致命地伤害了学术创作的乐趣。”此外他还担心,这部最为独特的大作,是否也会遭遇那‘几句最无聊透顶的’的“是啊,那又怎样?”他新近著作无不遭此厄运。p459


                                    吴砺

                                                                                     2016125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