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zjs

桐城名人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3: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传,字孝曾,安徽桐城人。嘉庆三年举人。授浙江上虞知县先摄丽水、平湖、瑞安、建德、平阳,所至求民隐,锄豪强,平反冤狱。在丽水断积案七百馀事,捐赀河工,叙知府,擢浙江督粮道。道光三年,杭、嘉、湖三府大水,宗传建议,浙西诸水尾闾,下由江苏入海,必宜江、浙两省通筹疏濬,大吏用其言,疏请合治。坐事左迁,巡抚程含章荐之,以知府用,授湖南永州,葺濂溪书院,崇节义,劝种植。擢四川成绵龙茂道,累摄盐道、布政使。



姚莹,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调龙溪,俗健悍,械斗仇杀无虚日。莹擒巨恶立毙之,收豪猾为用,予以自新。亲巡问疾苦,使侵夺者各还旧业,誓解仇雠。择强力者为家长,约束族众,籍壮丁为乡勇,逐捕盗贼,有犯,责家长缚送。械斗平,盗贼亦戢,治行为闽中第一。调台湾,署海防同知、噶玛兰同知,坐事落职。寻以噶玛兰获盗功,复官。父忧归,服阕,改发江苏,历金坛、元和、武进。迁高邮知州,擢两淮监掣同知,护盐运使。先后疆吏赵慎畛、陶澍、林则徐皆荐其可大用。



清史稿(171传)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3: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南平,男,汉族,1961年4月生,安徽桐城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4月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1986年2月至1989年12月在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化学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5月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10月担任研究生处处长,1999年5月任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2001年12月起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先后于1994年以客座教授身份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7年以顾问身份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访问,2002年作为JSPS访问学者访问日本。

徐南平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是我国膜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国防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计委产业化专项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研究项目40余项,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期刊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119篇,编写及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21项,有15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部刘永龄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曾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奖、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的社会工作主要有:中国膜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学术秘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国际无机膜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工学科评审组专家,《化工学报》、《水处理技术》等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以及《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膜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3: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永直给我一支“冲锋枪”



■邓伟志

在杨永直同志逝世十周年的时候,对杨院长的回忆也涌上心头。

我大学的毕业分配,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杨永直亲自宣布的。那是1960年3月30日,我正在上课,突然通知我去市委开会。在海格大楼坐定后,杨院长说,社会科学院要成立两个室,一个是学术情报室,一个是毛主席著作学习室。接着,他念了一长串名字,大家都屏着呼吸,会议室安静得翻一张纸头都像在打雷。当我听到念到我的名字时,心都快跳到了喉咙口。

当时社科院两位书记、三位院长,共五位院领导,彼此之间相当团结。他们的领导方式,不管当时怎么说,在我看来,是“无为而治”。说得好听点,叫“所长负责制”,或者称作“以任务带出人才”。书记,在那“党委挂帅”的岁月里,理应由书记抓总,实际上书记就是分管哲学所,说分管哲学所,实际上就是抓哲学教材的编写;一位副院长分管经济所,实际上就是抓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再一位副院长分管学习室、情报室和国际问题研究所,实际上是经常在市里参与重要文件的起草。那么,还有历史、政法等等全面工作应该由杨院长来抓了?不是!他们是集体决定后,共同委托一位副书记抓总。副书记是个好老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大家都支持副书记的工作。杨院长呢?他因为还领导市委宣传部,在社科院只抓学习室和情报室,特别是学习室。他同副院长兼学习室主任的庞季云开玩笑说:“你是室主任,我是班主任。”作为正院长只抓一个角,多少有点不顺,因此杨院长常来学习室指导的事,叫我们对外不张扬。

学习室初建时不到二十人,是全院平均年龄最低的部门。除庞院长四十多岁以外,只有支部书记陶家祥31岁,其余的都是二十几岁。有两位年龄最小的不到22岁,我是其中之一。学习室名曰“室”,其政治待遇比由学部委员担任所长的“所”还高,因此由两位院领导齐抓共管。

杨院长为什么对学习室如此偏爱呢?作为小字辈的我自然说不清楚,我只能从他的谈话中,悟出一点来。他当时正以市委宣传部领导的身份在全市工农商学兵各界中组织五百人的理论队伍。他认为培养理论队伍的方式不应该是一个模式。他把龚自珍的话改了一个字,叫做“不拘一格‘育’人才”。他想改革一下教育制度,但是,凭他的力量难以左右全局,因此他想把学习室作为按他的思路培育理论工作者的“试验田”。

他不欣赏干巴巴的坐而论道,提倡“起”而论道,带着激情论道。寓理于情,寓情于理。他对我们说:文章情理交融了,读者方能情理交融。

他不欣赏那些既不从实际出发,也不准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大部头”。他反对无病呻吟,主张切中时弊。他认为社会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大部头,更需要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千字文。

他不欣赏用欧式的句子、西式的笔法写中国的文章。他说:“你们不要忘了你们是在用汉字写文章。你们如果是用俄文、英文写文章,那是另外一回事。”他说:“中国人的文章应有中国人的文采!”他规定并且检查我们读古文的指标。为此,学习室先后请来八十多岁的复兴中学的王震老师教了我们几个月的《论语》,请刘师培老师教了我们几个月的古代政论文,请蔡老师教了我们几个月的古代散文。还学了《文心雕龙》的《神思》等篇章。他严厉要求我们背诵。为了克服我们怕背书的思想,他自己和院党委书记李培南在我们年轻人面前一起背诵了一段《红楼梦》里的《葬花词》。

他不主张太专太窄,他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博而约”。因此,以“毛主席著作学习室”命名的研究室(后更名为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竟然请来郭绍虞给我们讲文学,请来黎澍、周予同给我们讲史学,请来冯契给我们讲哲学,请来杨谷方给我们讲农学,请来陆灏给我们讲新闻学,请来厦门大学的王亚南讲国外见闻,请来上海的大笔杆子吴云溥、蒋文杰、沈竹给我们讲如何写文章。还鼓励我们到科学会堂听讲座。

他不喜欢故作艰深,但他认为“浅出”是因为“深入”。只有“深入”才能“浅出”。不“浅出”是因为没“深入”。读者看不懂往往是作者没搞懂。一次,他和庞季云针对我文章中的“学生腔”,对我说:“你应该看看冯岗的文章。他当过《农民日报》总编,文字生动活泼,农民爱看,文人也爱看。”

他对我们学习室的人说:“你们的培养目标是政论家,是背轻武器的,不是拉重炮的。重炮固然重要,可是重炮尾大不掉,不能随身携带。我今天是来给你们发‘冲锋枪’的。冲锋枪扛得动,拉得开,打得准。不要小看千字文。万言书易书,千字文难写。从效果上看,长文章是短文章——因为读者挑着看;短文章是长文章——因为读者全部看。小文章能以少胜多。”

1960年毛选四卷出版前后,为了研究解放战争史,导师要我花几个月的时间阅读延安《解放日报》。一天,我忽然从《解放日报》上发现一篇杨永直的文章,题目为:《不要用党八股反对党八股》,一针见血,掷地有声。我向庞副院长作了汇报。他说他当时就知道杨永直的这篇短文发表后,在延安上下一致叫好。当时没有复印机,庞副院长叫我把文章抄出来,给大家看。

大约是1961年吧!杨院长为了教我们“扛冲锋枪”,他要我们协助他写了篇《为谁谋幸福》。发表后,他还讲了他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改。庞季云说:“这叫手把手地教。”

人生的第一批引路人特别重要。几十年来,我从不忘记身上有一支杨永直同志发给我的“冲锋枪”。不论是在写书、写大块文章时,也不忘见缝插针,写点“豆腐干”。我从不怀疑“豆腐干”里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不卸下身上已被摸得锃亮的“冲锋枪”,因为我从小扛惯了杨永直同志发给我的这支“冲锋枪”。


杨永直,1917-1994,安徽桐城人,原名方璞德,1936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市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具体资料详见
http://www.xinwenren.com/china/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224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3: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浓酽莫过桑梓情


--------------------------------------------------------------------------------
《台声》 (2001年04月14日)
  台胞华松年教授,于今年6月6日来家乡安徽省安庆市商讨建立“华松年助学资优基金会会馆”和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事宜。得此消息我于6月14日前去看望他。其时,他正躺在床上输液。想不到两天后,他就因突发心肌梗塞,于6月16日在海军一一六医院溘然去世!
  华松年教授是安庆市桐城人,享年87岁。1945年日本投降后去台湾,曾参与撰写《接收台湾报告》,后从事粮食管制、工商策划等建设工作,为战后台湾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过较大的贡献。这期间,他曾赴美、英、法、德等国参观考察,并结合台湾实际写出有相当份量的《台湾粮食发展之研究》、《台湾经济奇迹探源》等多部专著。其中,《台湾粮政史》曾获嘉新优良著作奖第一名,他被誉为台湾的“粮政专家”。
  华教授身居台湾,桑梓情深,企盼祖国早日和平统一。1950年,他与几位同乡组织起“安徽同乡会”,积极开展活动,联络乡友情谊。退休后,他担任“中国和平统一研究会”监事会主席、“台湾和平建设协会”主席团主席、“中华四海同心会”名誉理事长等,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
  1986年,华教授借赴美探亲之机,转程北京、西安、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参观考察,感触颇深,表示要为两岸和平统一和家乡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回台后,他建议蒋经国先生开放对大陆探亲。蒋经国先生接受了他的建议,台湾当局于翌年开放探亲。
  在这以后的岁月里,华教授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大陆参观考察,探亲访友,为家乡的建设,特别是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鼎力资助。
  1995年5月,他与安庆市潜山县源(氵云)镇签订一项土地使用转让合同,投资上百万元兴建一座综合性服务大楼――鸿福大厦。1995年10月,时年84岁的华教授登上天柱山,亲身领略了天柱山旅游区雄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感到无比振奋。他是全国旅游地质学会顾问,心想把“年会”搬到这里来开,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柱山,那该有多好!于是他出资4万元,促成了第12届全国旅游地质年会于去年10月在潜山县召开。来自各省市100多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研讨古岳的地质结构和旅游特色。
  华教授对“科教兴国”极为赞赏。认为只有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才能振兴中华。他说:“祖国发展,教育为本我对祖国充满希望,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毕生的心愿!”去年2月26日,他在自己的养老金中拿出200万元在家乡安庆建立“华松年助学资优基金会”。该基金会现已救助38名寒门学子,资助资金达18.5万元。桐城沙河小学1996年因大水冲毁校园,基金会送去5万元修复校舍,还分别给潜山县山区水贵小学、黄柏小学各送去500只书包以及图书和学习用品。
  今年初,“华松年助学资优基金会”会长余峻璇以探亲名义赴台向华教授汇报基金会工作,并积极宣传江泽民主席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科教兴国”方针,华教授非常高兴!他认为基金会工作很有成效,并表示将卖掉一处房产,再拿300万元(人民币)在家乡安庆建基金会会馆,扩大基金会资助资金,让更多的贫寒优秀学子受益,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才。
  这次华教授回家乡,除商讨建立基金会会馆外,还于来安庆的当天晚上,亲笔给安庆市台联余望会长写了一份拟办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委托书”。在这份“委托书”中,华教授写道:“松年半生以来,向系为国家民族富强而奋斗。本人长子华立仁系美国留学人才,拟着其回安庆,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请余望先生代向政府接洽,将本土地(注:指安庆莲湖旁)售与华立仁,以利筹设,发展科教兴国为盼……”
  看着这份散发着墨水香气的“委托书”,人们对华教授报效祖国、惠泽桑梓的赤诚之心和美好意愿投以敬慕的目光,报以热烈的掌声!然而,时隔10天,这位87岁的老教授就撒手人寰,乘鹤西去了,他那美好的意愿竟变成了遗愿!
  华教授在台湾的长子华立仁、在美国的二女儿华安来安庆料理父亲的后事,含泪向人们诉说父亲生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些往事。他们表示,父亲虽然去世了,但父亲生前开创的助学资优、报效桑梓的事业,将要继续发扬光大,并以此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4: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个有无发过,为了避免疏漏,还是发上来吧。

张元民,安徽桐城人。

  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摄影系,同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助理、摄影师、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办公室主任。

  先后拍摄《闪光的彩球》、《快乐的单身汉》、《T省的八四、八五年》、《最后的选择》等故事片15部,以及新闻纪录片、艺术性纪录片《上海新貌》、《黄山》、《上海工艺美术》等六十余部集。

  1990年任上海电影局副局长,现任中共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委副书记兼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是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台系列中级职称评委会主任、《上海电影志》副主编、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视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影视技术学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

故事片:
《于无声处》(1979,与计鸿生合作)          《飞吧!足球》(1980,与计鸿生合作)
《车水马龙》(1981,与计鸿生合作)          《闪光的彩球》(1982)
《快乐的单身汉》(1983)               《最后的选择》(1983)
《滴水观音》(1984)                 《绞索下的交易》(1985)
《T省的八四、八五年》(1986)            《笑出来的眼泪》(1988,与计鸿生合作)

戏曲片: 《两张发票》(1977)

纪录片: 《上海新貌》《黄山》《上海工艺美术》


[img]images/upfile/2004-8/200481714058.jpg[/im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4: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定桥东大夫第





明清时期,武定桥两边的古宅名居极多。如今,梁俭庵尚书坊、管子山检校宅、邢榜眼坊、黄思元状元府尽失去踪影,只剩下市文物保护遗址秦大士故居,注为清代建筑,实际上是明代建筑,史载秦大士在乾隆二十年从明代首辅何如宠后人处购得此大夫第。


[color=red]何如宠,字康侯,一字芝岳,桐城人,随父徒居金陵堂子街,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崇祯时,官礼部、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受封皇族。有一次,京师不安宁实行戒严,城中有野心的人,上书愿意拿出私财组织队伍,帮助官军维持治安,朝廷大臣讨论,认为这是好办法,唯独何如宠坚决反对,断定此举居心叵测,切不可采纳,否则必然酿成内乱。崇祯帝单独召见何如宠,详问他的看法,何如宠详实回答,崇祯帝微微点头,并取出一张密报给他看,原来锦衣卫已侦探清楚,密报内容正与何如宠判断相符合。从此,何如宠深受崇祯信任,下诏让何如宠入阁辅政。何如宠成为首辅名臣。[/color]


崇祯四年(1631年),崇祯帝赐第金陵,官府为何如宠在武定桥东修建豪华的大夫第,壮观气派,是城南唯一的明“大夫第”,这在城南几处九十九间半中,无有可相比者。清兵入金陵后,何家家族衰落。最后一百二十多年的大夫第全部盘给秦大士。


秦大士四十九岁辞官归养,一直在这大夫第杜门不出。众多城南明代古居被现代文明淹没,唯独近四百年的大夫第留下残迹。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4: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通讯社
供稿中心
地 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
邮政编码:100803
电 话:63071263
主 任:王礼贶
主要职能:
承担新华社新闻电讯在国内外的营销任务,负责发展新闻用户,经办新闻电讯收费工作。
所属处室:
办公室 电 话:63073752
人事部 电 话:63073152
财务部 电 话:63073151
供稿业务管理部 电 话:63071263
供稿业务一部 电 话:63072726
供稿业务二部 电 话:63072723
供彷业务三部 电 话:63071250
供稿业务四部 电 话:63072028
新闻资料编辑部 电 话:63074601

王礼贶:

国  别: CHN
中文名称: 王礼贶
外文名称: wang likuang
内  容:
  王礼贶 (wang likuang, 1941─)新华社副秘书长、信息中心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
  安徽桐城人。197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曾任新华社政工组干部、参编部编辑。1972年起历任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安徽分社党组成员、采编主任,安徽分社党组书记、副社长,安徽分社社长、党组书记,江苏分社社长、党组书记。1994年2月起任新华社副秘书长兼新华社信息中心主任。
  主要作品有《共和国“国家队”的回答--仪征化纤联合公司发展纪事》、《一曲共产主义的抗天歌--来自安徽抗洪救灾前线的报告》等,曾主编《经营实践论》一书。1984年被全国记协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4: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  别: CHN
中文名称: 王春元
外文名称: wang chunyuan
内  容:
  王春元 (wang chunyuan, 1926-)  文学评论家。安徽桐城人。
  解放前于辅仁大学肄业。建国后,曾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戏剧工作。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理论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现代文论》副主编、《现代外国文论丛书》编译组负责人。
  主要著作有《王春元文学评论选》、《作品论》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4: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  别: CHN
中文名称: 方令孺
外文名称: fang lingru
内  容:
  方令孺 (fang lingru, 1897-1977)   女。翻译家、散文家。
  安徽桐城人。1923年留学美国。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重庆国立剧专教授,国立编译馆编审,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出席第一次文代会。曾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曾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主要作品有:译文集《钟》、《方令孺散文集》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4: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  别: CHN
中文名称: 方言
外文名称: Fang Yan
内  容:
方言 (Fang Yan 1923—1992)
  原名方祚德,曾用名丁安生,安徽桐城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新四军。曾任中共华中局机关报《抗敌报》编辑、新四军军内报纸编辑、主编。1946年转地方工作,曾任西满《吉江日报》编辑主任、新华社西满分社编辑科长、《西满日报》编委、《嫩江日报》副总编辑。1949年调新华社工作后,历任东北总分社编委,总社国内新闻部组长、副主任,山西分社社长,总社新闻研究部副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等职。1986年评为高级编辑。曾任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新闻学科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指导教师。他致力于新闻学研究,发表过200余篇文章,著有《新闻初探》一书。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