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回复: 0

[散文] 慢叙事:与保罗·萨洛佩科同行

[复制链接]

9111

主题

1986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5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慢叙事:与保罗·萨洛佩科同行

                                    ——观看【第六届 PodFest China 实录 | Paul Salopek: 永远的行走】


          第一部


       一

2024年五月,
在上海外滩的会场,
声音汇聚。
一个人站起,
普利策奖得主,
肩背八公斤行囊,
讲述十余年的行走——

2013年,
他从埃塞俄比亚出发,
追随人类迁徙的脚步,
要走三万五千公里,
十五年,
从非洲
走到南美洲的尽头。

2021年他来到中国,
2027年,
也许终点会抵达。

他的生命被脚步丈量。
村庄、河流、
屋檐下的闲谈,
成为时间的刻度。
他吃得极少,
睡得更少,
夜里伏在白色塑料布桌上写作,
清晨又背起包裹。

每一个陌生人,
就是一章故事。
山川可以沉默,
人却能言说。
“只有与人同行,
故事才不会枯竭。”

在云南,
他和教授同行,
和摄影师、星巴克的年轻人,
和农人并肩。
两年六个月,
从腾冲到大连,
六千七百公里,
二十五位伙伴。
他说:
“这,就是我眼中的中国。”

屏幕闪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观众笑声四起,
可他并未笑。

这样的步行,
需要身体的耐力,
心灵的坚韧,
与人相处的柔和与智慧。
他不只是记者,
更像一座桥,
把土地与人相连,
把忍耐化为故事。

        二

历史学家罗新说:
“这是当今最伟大的徒步。”

他见过保罗,
在四川的尘土里,
看他吃得像修行僧,
看他三点写作,
六点收拾背包。

这已不仅是计划,
而是进化——
一个人
在十年的距离里
成了另一种物种。

然而我在想:
南美的荒原与动乱,
他能否走得过去?
我的朋友曾开车横穿,
一路买路钱,
最后被劫匪剥光,
只剩下一条命,
在高原上步行六七小时,
才算逃生。

也许最完美的结局
并不是抵达,
而是停下。
在美国之后,
放下背包,
专注写书。
让结尾悬而未决,
像日本人所说的“幽玄”——
半明半暗,
未竟之美。

而我——
我没有那样的勇气。
我不会走十五年的路途。
但在我的 iPad 上,
在文字之间,
我也开始一段行走:
一段关于美的旅程,
一场属于文字的步行。




          第二部


       一

他站在外滩,
背着八公斤的行囊,
十三年已在身后,
前方还有两年。

不是山,
不是河——
而是面孔,
声音,
脆弱的故事,
才是他行走的罗盘。

他不是征服者,
不是殖民的探险家——
他是倾听者,
是桥梁,
是耐心的见证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观众笑了,
他却没有。
对他来说,这句格言
就是骨头与呼吸。

        二

三万五千公里,
从非洲到火地岛,
十五年的耐力。

一场缓慢的朝圣,
拒绝速度,
回到前工业的节奏:
一步一步,
细节细节。

他吃得极少,
睡得更少,
黎明前写作,
日出时行走。
一种苦行的奉献,
新闻业的誓言。

即便未能完成,
也已足够:
一部活生生的档案,
记录二十一世纪初的声音,
在脚步的节奏中收集。

         三

玄奘,
十七年西行天竺——
经典穿越荒漠,
信仰的桥梁。

芭蕉,
《奥之细道》——
片刻凝成俳句,
呼吸的节奏。

希罗多德,
漂泊的历史学家——
传闻与邂逅缝合,
用文字绘制地图。

萨洛佩科与他们同行,
无形的伴侣——
僧人,诗人,历史学家,
在一个人的慢叙事里
汇合。




附:
【第六届PodFest China实录 | Paul Salopek: 永远的行走——一场「慢叙事」之旅-哔哩哔哩】 https://b23.tv/RlH0LvB




吴砺
2025.9.23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