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乡之镜:森山大道的2006年上海
——观看【【摄影集】森山大道「上海」-哔哩哔哩】
一
异国的目光 切割得不一样—— 森山大道的上海, 在他的黑白掌心里, 既是期待, 也是陌生。
只三天, 却诞生了一本书。 2006年—— 相机游走在街道, 带着废墟的气息, 披着拆建的灰尘。 那个曾在电影与廉价小说里 幻想上海的人, 终于把快门 按在这座城市的肌肤上。
他的镜头记下了 本地人遗忘的片段: 两个深衣的男人, 一位半转的女子, 脸被灯光照亮, 双眼埋在圆帽的阴影里—— 日本的“幽玄”, 暗处的美。
城隍庙一带, 破败的二层小楼, 歪斜的脚手架横在路口。 肩挑扁担的人, 自行车,摩托车,行人, 都在乱麻般的电线上方交织。 仿佛一个世纪以前—— 却只是二十年前。
隔着铁栏, 他取景外滩: 游客,海关大楼, 几幢高楼的影子 压在空白的天空上。 潮湿的路面倒映出 铁栅花纹。 一瞬之间—— 淡淡的诗意, 像时间的记忆。
夜晚的九江路: 广告牌闪耀, 面包车与十八路公交交错。 交通混乱, 照片粗糙得像失败—— 却正有那股熟悉的味道, 我们曾经的夜色印象。
修车摊, 绿化带上的晾衣, “动迁一片 造福一方”的横幅。 发呆的男人, 木板滑轮上的无脚者。 这就是生活, 这就是上海的伤口。 不是明信片, 不是荣耀—— 而是那无人敢拍的疼痛。
森山却拍下来了。 相机粗粝, 颗粒浓黑如灰烬, 把我们拖回 时光的隧道。 忽然—— 那支离的城市 在异乡人的眼睛里, 成了最真实的记忆, 被保存下来。
二
不是光鲜, 不是明信片的灯火, 而是粗粝的街道—— 自行车,电线, 半隐在阴影里的脸。 美, 潜伏在不完美之中, 在那令人不安 却无法移开的真实里。
颗粒浓厚如灰烬, 画面倾斜, 动作模糊—— 不是错误, 而是签名。 记忆的碎片, 而非档案。 摄影是情感, 而非清晰。
异乡人驻足, 在本地人匆匆路过的地方。 外来的眼睛 看见家乡眼睛遗忘的事物。 因此最好的游记, 最锐利的画像, 总是由远方来客 写下。
上海,2006—— 在衰败与崛起之间。 贫困的颗粒, 拆迁的阴影, 生活的节奏 即将被抹去。 森山的镜头 给这座城市 留下了一份视觉考古, 一面它未曾索求 却终将需要的镜子。
附:
吴砺 2025.9.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