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与追问——列奥纳多·达·芬奇沉思录
——翻阅《全能的天才画家——达·芬奇》画册有感
第一部
一
在这个世纪, 还有谁的名字超越他? 电视机日夜播送他的身影, 三万名朝圣者每日在《蒙娜丽莎》前 举起手机,像举香。
谈起达·芬奇, 就是伸手穿越五百年; 但有了岁月洗礼的心, 便不再畏惧遥远—— 画家不必走入山中, 也能在远处勾勒山之骨骼。
二
第一页,是一张脸, 红色粉笔在时间中锈成金黄。 学者争论——自画像,还是古哲人的象征? 我将它对比拉斐尔画中那亚里士多德的模样, 镜对镜,影对影。 那双眼深陷,似乎装满雷雨; 那胡须与长发,如钢丝精密, 笔触坚决,毫不含糊—— 这是思想的面孔, 是走在空中的人。
三
继续翻页: 风暴研究,天使降临, 海岸在柔雾中泛着光晕。 远山溶进天空, 像宋人笔下的江南。 连圣人,也赤着脚 踏着尘世的泥土; 连圣母的怀抱中, 也是真实的温暖。
四
黑布背景,两位女子, 一抱着貂鼠,一满眼愠怒。 灯光像舞台照明, 将她们孤立于剧目之外。 她们的眼神,像利剑, 穿透我们仿佛偷听她们秘密的耳朵。 画家以极致的精细, 刻出人物如刀裁性格—— 每一个虹膜,都在说话。
五
《最后的晚餐》: 十三个灵魂,从一个寂静的中心放射。 每只手都在陈述辩解、忠诚、孤绝。 我突然怜悯犹大—— 他抱紧钱袋, 被其余人群的重力碾成孤岛。 达·芬奇用手势表达灵魂, 画面成了一场良知的风暴。 暴政之下, 众人自证忠诚的方式, 常常是更冷酷的屠戮。
六
《蒙娜丽莎》: 一半坚毅,一半雾霭。 她的笑容,是天气边缘的余光。 有人说是爱人,有人说是自己, 我说,那是母亲—— 卡特丽娜,那个陪他五年后悄然消失的女子。 他将她的缺席,藏在袖中, 一生随身携带。
七
给他冠名吧: 画家,雕刻家,音乐家,诗人, 数学家,植物学家,机械发明家…… 他是一群学科,在一个头颅里争论。 他不属于文艺复兴, 他是问题的化身—— 一头野性好奇心, 不停啃咬知识的锁。
若他遇见屈原, 两人会在江边对谜, 直到星辰耗尽。
八
他的画,吹着清晨的风—— 古典的宁静, 被雾气与叹息轻轻揉软。 从他开始, 僵硬在画中溶解, 新流派在他枝上吐叶。 意大利,法国,整个欧洲的画家, 都从他那里,汲光如水。
九
六十七年, 太短,太亮—— 他写下:“可怜的凡人,请睁开眼睛。” 却署名为“目不识丁者”。 他未曾受过系统教育, 但他用野生的天赋, 描绘云朵的脉搏。 他的知识,是燕群, 不停穿越天际, 从不栖息。
十
“释放与慰藉”是绘画的灵魂。 在他笔下的烟雾阴影中, 我们听见皮肤下的血在流。 好茶入喉,满口生津—— 伟大的画面,亦如此。 即使合上书, 那些眼神仍停留脑海, 像在等待我们 去破解一个五百年的谜。
第二部
他是个私生子, 生于托斯卡纳的乡村, 无学籍, 无头衔, 只有问题, 和一千个晨光 压进他眼中的清明。
他拒绝只做一个人。 画家。 工程师。 解剖学家。 音乐家。 筑梦者,造不可能之梦的人。
他看世界, 如孩子仰望云彩—— 不是敬畏, 而是渴望知道。 追着鸟的飞行速写, 揭开皮肤, 将血管绘成 秘密的逻辑之河。
在他手中, 光变成呼吸。 他发明不消散的影子—— 如烟, 我们称之为烟雾法—— 让灵魂 带着不确定 依然庄严地现身。
他画女人, 不是为我们微笑, 而是对所知之物微笑。 他画圣人, 他们带着疲惫的神色。 他画山, 仿佛神曾用薄雾 掩盖了真相。
《蒙娜丽莎》 一半在时间里, 一半在记忆中。 不是情人, 也许是母亲, 被儿子 用精密的爱 召回。 他随身带着那幅画多年—— 一段沉默, 裹在木板与颜料之间。
在《最后的晚餐》中, 耶稣成为风暴中央的寂静。 犹大—— 不再是反派, 而是那位 承受太多认知之重的人。 达·芬奇知道: 我们每个人 都有背叛的能力, 尤其当我们 宣称自己是清白之时。
他的美 从不装饰, 它是一种探问—— 一面镜子 对着天空、 肌肤、 嘴角微颤的光。 他笔下的女人不诱惑, 她们记得; 他笔下的孩子不嬉笑, 他们看见。
他改变了绘画—— 从象征到灵魂, 从公式到呼吸。 他剥去了哥特的骨骼, 赋予文艺复兴以血肉。 从他那里, 情绪、动作、 内心的生命开始被看见。 他人画眼前之物, 而他画 必须曾被感受过的事物。
他只留下 二十幅左右完成的作品, 而我们 活在它们的余光中。 他的笔记本是灯笼, 我们仍在手中高举, 书页仍在燃烧—— 烧着图示与怀疑。
六十七年, 孤独与天光。 他自称 “目不识丁之人”, 却教我们全世界 如何读懂自己的面容。
他问: 翅膀意味着什么。 他问: 微笑之下的悲伤是什么模样。 他问: 如何画出神的呼吸。
而当他死去, 那些问题 依旧追问着我们。
有限的画布, 压缩无边的雄心与情感。 他的作品,如其思想, 不只描绘人类处境, 更以爱与疑问的光辉 探问“人为何为人”。
达·芬奇不仅改写西方艺术史, 更扩张了艺术的边界。 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广度, 至今仍是衡量伟大的刻度。
附:《全能的天才画家——达·芬奇》/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
吴砺 202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