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回复: 0

[散文] 光之画家,现代视觉的先知:透纳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38

主题

190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37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之画家,现代视觉的先知:透纳沉思录

                                                                ——读《英国水彩画大师——透纳》有感

               第一部

            一

透纳,这名字我早就听过——
大学时代的一本《大画家传》,
列出二十位巨匠,
他赫然在列。
电视纪录片也常提起他,
而那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先知——罗斯金,
更是对他顶礼膜拜。

可我,从未真正喜欢过他的画。
太黄,太淡,
风景不如我心中想象的风景。
直到今天——
我翻开了这本画册。

第一页是一张自画像,
他二十三岁。
金发,浓眉,大眼,神情清朗。
他望着远方,
目光掠过观众,
没有交流。
也许心里藏着一丝狂气,
也许只是发呆。
有点才气,
但火还未点燃。

接着是少年时代的水彩画,
让我吃惊。
十七岁到二十岁,
那画面如清晨的露珠,
像纱,像雾,
像一首英国湖畔的短歌。

一幅幅浅青灰背景的画,
细节精致得如同刺绣,
有中国工笔画的耐心,
有少女素雅的碎花气息——
一个少年男子,
如何拥有如此细腻的耐性?
我感到敬畏。

《林肯大教堂》,
《延登修道院废墟》,
简直像摄影机拍下的——
线条工整得不可思议,
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用上了暗箱技术。

《月升》,1797年,
海港,银色的月亮冉冉升起,
照亮了码头与远帆。
我忽然想起
两年前在厦门岛上,
看海上月升的情景——
那一刻仿佛穿越到了透纳的画中。

还有那幅《海上渔家》,
月光从云后漫步而出,
小船在波中起伏。
真实得让人心惊,
是连相机都捕捉不到的夜色感。

他的早期画作,
仿佛十九世纪前期的彩照,
淡雅、真实、静谧。
那种观察力,
那种忍耐,
令人敬佩。

              二

然后,他变了。

德拉克洛瓦说,
晚年的透纳像个笨重的农夫,
黑衣肥鞋,举止迟钝。
可他心里藏着火焰,
在光里燃烧。

他放弃了细节,
追求的是——光。

边缘模糊,
线条消失,
强光刺入眼帘,
万物都在晕眩中融化。

他不再描画每一根桅杆、每一片帆,
他画的是光中所见的整体。
物的轮廓,在强烈光芒中消失,
而真实,
也恰恰是这模糊之中的真实。

画面成了一个整体呼吸的生命,
每个局部都服务于全体。
他不再是复制自然,
而是在提炼自然的精神。

他的画面张力,
反而因这种“失焦”而爆发。

北京“美术之友”杂志曾写:
他的画中,
有眩晕的波浪,
刺眼的太阳,
有蒸汽、速度、雾与光——
一个工业时代
梦境与现实交错的舞台。

我终于明白,
罗斯金为何如此狂热推崇他。

透纳到了晚年,
不再浪费精力于树叶的形状,
而是用尽速度与光的余力,
追捕大自然在雾中微光流动的美。

他放弃了复制,
他拥抱了自由。

              三

他留下两万件作品。
他说,不愿自己的作品
被零散收藏——
他要把它们全部交给国家,
要一个为他而建的博物馆。

多年后,
泰晤士河畔,
透纳纪念馆终于建立。
他安息于光中。

他画过修道院,海港,田园,
埃及的幻影,
威尼斯的倒影,
高山的云,渔船的帆。

而真正的主角,
一直是——光。

康斯太布尔说:
“他画出了辉煌而美丽的形象。”

是的,
透纳画的是自然的灵魂,
不是它的皮肤。

              四

他是印象派的前导者,
却比印象派更内敛、
更优雅。
他们像野人一般奔放,
而透纳,
就算在最模糊的画里,
仍保留绅士的风度。

他是太阳的书记,
海洋的代笔者,
画的不是肉眼所见,
而是
那刺眼光辉之后,
记忆深处的残影。


                    第二部




他出生时,
没有握着画笔,
而是肺中充满雾气,
摇篮之上,是伦敦灰色的天空。

一个理发师的儿子,
十四岁便走入皇家艺术学院——
少年行走于废墟之间,
素描教堂,
像是在从记忆中
复原一座座失落的圣殿。

他的早期作品
是清晰的地图——
教堂、桥梁、河流——
每一块石头都有线条,
每一个阴影都是事实。

他画画,
仿佛双眼是一架镜头,
而内心是一枚指南针。

但后来,
某种东西在他心中改变了。

他开始远离边界,
让云雾吞没线条,
让光,
成为他新的信仰。

他不再关心
船帆是否工整,
而只在意
那吞没它的雾。
他不再精描浪花,
而描绘
在风暴之中
人的感受。

他放弃细节,
只为了那灼目的印象,
只为了眼中
残留的阳光,
在目光移开很久之后
仍燃烧的余影。

也正因如此,
他比大多数人
看得更远。

他看到了正在逼近的世界——
蒸汽,速度,
现代的光。
他画的不是事物,
而是事物的变化。

连印象派,
也追随着他的光走下去。

他们称他为
“光之画家”。
可他不仅如此——
他是先知,
看见了形式与感受之间,
那不可见的边界。

他死时,
把一生的作品
交给国家——
不让它们散落在收藏家手中,
而是统一留下,
成为一个完整的愿景,
献给未来。

数以千计的画作,
从修道院到阿尔卑斯的雪峰,
从威尼斯的落日到埃及的沙丘——
但归根结底,
其实都是——
光的肖像。

他站在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
不仅是桥梁,
更是第三条道路的开辟者:
一条暴风照亮的路,
一条通向内心凝视的路。

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
而是,
我们如何
因“看见”而改变。


附:《英国水彩画大师——透纳》/何政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7.3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