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回复: 0

[散文] 雕刻思想的人,种树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23

主题

1901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194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昨天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雕刻思想的人,种树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沉思录

                                                                     ——翻阅《德国行为艺术大师:博伊于斯》有感

                  一

我得承认——
这是一项私人计划。
读完一本又一本这样的画册,
就像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山路上。

平常看完一本书,
我就不想再翻第二本。
可这次不一样,
我真的想穷尽西方那些伟大的画家与雕塑家,
看看他们怎样看世界,
怎样改变世界的模样。

我一直在写散文,
也一直试着从画面的角度看这个世界。
这些艺术家教会我——
如何透过图像,看见不可见之物。
因此我继续翻阅,
哪怕我看不懂。

博伊于斯——
是个我完全陌生的名字。
但我记得曾在纪录片中见过他:
他在一座城市种了七千棵橡树,
每棵旁边立着一块玄武岩。
他改变了一座城市的轮廓,
让这片土地记住了他。

就像福州的榕树,
让人想到张伯玉。

我翻开这本厚书,
看到油脂、毛毯、垃圾、铁丝……
看到那些如笑话般的装置——
我完全无法理解他。
他说的每句话,
对我而言都是疯言疯语。

但我不拒绝,
仍一页页翻下去。

那些作品,
确实丑,确实怪,
却在空间上有一种陌生的秩序。
抛开表面,
它们有另一种
非常规的美感。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他这样说。

你相信吗?
若人人都是艺术家,
是不是人人也都是疯子?
如果希特勒也是一个“艺术家”?
那这个世界,
还值得我们期待吗?

或者——
正因为人人自我中心,
就不再会盲目服从另一个疯子?



博伊于斯曾是纳粹空军,
在俄国雪原中被击落,
是游牧的鞑靼人
用油脂与毛毯救活了他。

他看见野兔在雪中奔跑——
从此兔子、油脂和毛毯,
成了他作品中不断回响的意象。
象征创伤,也象征重生。

他不区分绘画与说话,
不分传说与抗议。
他用黑板讲课,
用脂肪作画,
拿着牧杖如同先知。

艺术对他来说,
不是图像,
而是空间,
是行为,
是社会的雕塑。



在《地震》那件作品中,
破碎的玻璃,歪斜的桌椅,
像一场未曾平息的灾难——
生命的脆弱被安置在展厅中央,
仿佛下一秒
又将碎裂。

他还有别的作品:
带眼睛的石头,
后视镜上的十字,
裹着油脂的三角屋,
静物的排列,
像预言,也像挽歌。

在他的“皇宫盛宴”中,
他把自己的遗物
化作神圣的陈列:
貂皮大衣、牧杖、油脂、雕像头颅……
那是一个自我神话的展厅,
也是一座看得见的灵堂。



他的一生,
就是他唯一的作品。
他的每件物件,
只是这个“我”的回音与投影。

帽子、背心、登山靴,
都成了他的形象——
他生活的方式,
就是艺术。

如今,
他死了,
灵魂不再,
只留下物质的残余。

我们围观这些装置,
像看古代遗迹,
又像看一场
已经结束的宗教。

但或许,
他看见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他相信:
没有艺术,
就没有想像力。

他相信热、冷、痛、记忆,
都能被转化为雕塑的能量。

他不是在象征,
他是在开口。



看完这本书后,
我仍然不理解他。
但也许这正是重点。

他不要求我们理解,
他邀请我们开始想象。
不是同意,
而是开始。

也许,
只是种下一棵树,
并将它命名为你自己。



                      二

他把自己裹进神话,
像裹进毛毯,
像包裹脂肪——
不是为了隐藏,
而是为了在这战后寒冷世界中,
保存一缕
意义的体温。

人们说他从天而降,
带着轰炸机的残骸,
坠入俄罗斯雪原的寂静——
不是被医生所救,
而是被鞑靼游牧人,
与古老故事的信念
重新唤醒。

毛毯。
脂肪。
一只奔跑的野兔。
成了他的工具,
他的字母表,
他灵魂回归的印记。



他不作画,
他召唤。
他不雕刻,
他搅动。

他的工作室是整个世界。
他的雕刀——
语言,抗议,
黑板上的粉笔,
牧羊人的拐杖,
一块发臭的黄油。

他曾宣告: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不是恭维,
而是唤醒——
提醒我们,
创造力
不是特权,
而是一种责任。



对他而言,
艺术不在物体之中——
而在我们之间,
在对话里,
在思想,
在行动之中。

他不建纪念碑。
他种树。
七千棵橡树,
每棵旁边立着一块玄武岩——
在人行道的灰中,
播下抵抗的种子。

他像雕刻黏土那样,
雕刻整个社会,
称之为
“社会雕塑。”



他的行为是一场场咒语:
人与郊狼共处一室,
博物馆里的黑板与玻璃,
一场最后的盛宴,
陈列他亲手神化过的遗物。

有人说他是巫师,
也有人说他是骗子。
有人只看到垃圾,
也有人从中看见真理,
被仪式包裹着。

但他从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他要的,
是转化。



他以动作教导,
以沉默发声,
以矛盾质问。
他让我们怀疑,
艺术从哪儿终止,
生活又从哪里开始——
或者,那条界限,
从未存在。



在这片废墟与遗忘的年代,
他选择记得。

他向世界低语:
这个世界可以被重新塑造。
但前提是你必须明白
你手中,也握着那团黏土。


附:《德国行为艺术大师:博伊于斯》/陈奇相等著,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政广 主编)


吴砺
2025.7.1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5 收起 理由
墨研 + 5 辛苦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