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9|回复: 0

[散文] 雕刻沉默的人:贾科梅第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50

主题

190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51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6-27 09: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雕刻沉默的人:贾科梅第沉思录

                                                     ——读《存在主义艺术大师:贾科梅第》有感

            第一部


                 一

这本书,
再次击碎了雕塑与绘画的传统定义——
所谓“存在主义艺术大师”,
其实是怪异形体的造梦者。

现代艺术的大师们,
早已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美”,
他们发明语言,锤炼形式,
终其一生,
只为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表达方式。

那些形式,常令人震惊,
甚至荒谬,
没有温度,
不为悦目。

封面上的三尊裸体雕像,
像被烟熏风干的躯体,
胸与骨盆或许还近乎人类,
其余却已陌生得
像梦中残留的残骸。

他的其他雕塑,
将人拉长至投影的极限,
像黄昏光线中
最后一丝尚未消散的影子。

或如虫,
如枝,
如古老干枯的木乃伊——
你甚至无法想象,
人的形象,竟可以如此表达。

有人说,
这是二十世纪脆弱人类的缩影;
有人称之为“孤瘦、颤动、贵族气质的诗意”。
而我看到的,
是一场对常规的嘲笑与背叛,
一次无畏的突破。

我们打开电视新闻,
看到的那些面孔与人物——
不也如这些雕像一般,
陌生、奇异、震惊。

贾科梅第的画作,
一如沉重的背景色,
令人窒息,
仿佛无数钢丝缠绕在胸腔中。

这并非因为他拒绝美,
而是他选择面对真实。
而真实,大多数时候,
并不温柔。

这些艺术家,
如先知般告诉我们:
真实不必美丽。

书页尽头,
一张布列松的照片——
雨中的贾科梅第,
大衣披在头上,走过巴黎街头,
没有表演,
只有一种本能的脆弱。

他厌倦中产阶级的舒适,
选择尘土、石头与静默。
而我——
我敬仰这些远离美学主流的艺术家们,
他们拓宽了人类的凝视角度,
让思想不再僵化。

他那怪异的雕塑,
依然有某种神秘的美;
但他的画作,
像乱麻团塞进你的身体——
紧紧地,堵住了呼吸。



                二

贾科梅第出生于瑞士山村,
家中满是画具,
父亲是画家,
他自幼便在艺术的空气中呼吸。

少年时的作品,
隐隐可见杜勒、普桑、浪漫派的影子;
成年后,
他在威尼斯见到了丁托列托,
那拉长的人体形象
成了他雕塑语言的一部分。

后来去了巴黎,
拜在罗丹门下,
又受立体主义、部落艺术启发,
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审美宇宙。

一个朋友在意大利骤然去世——
这是他首次直面死亡的突然。
从此之后,
他的雕塑开始写下孤独。

一个人,行走,
向前倾斜,却不倒下;
一只狗,低头弯背,
在夜色中前行——
这不是具象,
是存在。

这些作品,
像是用铜写成的诗句——
不是形体,
而是人生边界的描绘。

他不是在雕刻人,
而是在雕刻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

甚至画风景时,
他也不描绘风景,
而是画“凝视”本身——
一扇窗,一个距离,
反复刻画的线条,
像测量外部世界与内心之间的尺标。

他的肖像中,
正面之外,
藏着第二张面孔——
侧脸里,
暴露着死亡的语言,
颧骨、鼻梁、张开的口,
像蒙克的《呐喊》。

不论是游魂般的全身雕像,
还是破碎的半身像,
他都在雕塑一种被死亡轻轻触碰过的生命。



                 三

1956年,威尼斯双年展,
九尊女子雕像,
四种风格,
从写实到幽魂,
从轻盈到扁平。

一尊长瘦的人形,
胸与骨盆却丰满,
在怪诞与写实之间摇摆,
仿佛在对观者说:
你注视的,
是你自己投下的影子。

他的后期绘画,
充满灰雾般的色调,
人物漂浮,
背后的空间模糊如梦。

我们分不清前景与背景,
不知他们是在沉没
还是在脱离。

他不再描绘空间,
而是在创造一种
被“凝视”吞噬的场域。

1956年的《迪亚哥》画作中,
那团灰色如火焰的迷雾,
划出人物与世界的距离。

人物模糊、空虚、漂浮,
像即将蒸发的存在。

他离世于1966年,
心肌炎,六十五岁。
但那些细长的身影,
至今仍站在我们的目光中——
沉默,
微倾,
却始终不倒。


                       第二部

他不曾寻找
美。

他雕刻的,
是光熄灭之后
仍留下的东西。

生于瑞士小村,
群山环抱,
画笔与顽石共处桌上。
他很早便明白,
艺术不是装饰,
而是一种必需。

在巴黎,
他遇见立体派,超现实,
还有非洲神灵的原始形象——
但这些,
都无法教他
如何雕刻
人与人之间
那无形的空间。

于是他发明了
属于自己的形式语言:

细得如耳语,
弯如时间,
静如提问与提问之间的
停顿。

他的雕像——
青铜中的幽灵——
独自伫立,
仿佛在逃离某场
无声的战争。

他们行走,
却步履维艰。
他们凝视,
却似乎看不见任何东西。

他们的表面
如干涸的河床龟裂,
重量不在于形体,
而在于意义。



他从不
塑造“人”。

他在雕刻
“存在”——
那颤动、
游移、
拒绝消失的
存在。

他剥去肉身,
只留下“在场”。
不是血肉,
而是血肉的回声。

他说:
“真正地看见,
意味着重塑世界。”
于是他不断重塑——
直到心智疲惫,
思想停滞,
另一种东西浮现。



他的弟弟迭戈——
一次次被描绘,
不是兄弟,
而是他身边
最靠近的
谜。

他的模特们——
困在铅笔与绝望织成的网中,
在颤抖的光环中消融,
不是在表现身份,
而是在记录一种
看见的挣扎。

每一笔,
都是犹疑。
每一幅,
都是对“看不清”
的道歉。



贾科梅第
看见死亡,
也看见生命,
同样清晰。

在那只长狗、
那位倾斜的男子、
那灰烬与影子之间的女人身上,
他找到了让
沉默
开口说话的方式。



战后,
他放弃了幻象。
能够存活下来的,
是孤独的。
重要的,
从不是力量,
而是
“不肯消失”。



连他的风景画
都不是描绘地方,
而是描绘距离。
像悬在空气中的窗口,
空间不是以米尺测量,
而是以悲伤。

他雕刻的,
是不可触碰之物:
注意力,
缺席,
那永不停止的
凝视。



最终,
他本人也如他的艺术——
微微前倾,
从未抵达,
却从未倒下。

一个身影
在雨中,
头顶披着大衣,
走过一座
不曾回望他的
城市。


附:翻阅《存在主义艺术大师:贾科梅第》/何政广 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6.27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