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泉高致 于 2014-7-7 16:50 编辑 " j& T/ C; F0 Y# w) J7 A/ q
8 m' ]2 j' j% r2 Z
桐城的护城堤 若水庐
/ k+ S- K. I5 x: M1 U, {) [" O3 D+ c0 g K4 R6 [
如今城市建设可谓日新月异。以桐城市为例,本市不过江淮之间一市级县城,而十年巨变,其城市规模与文明气象同沿海省份县城相比,毫无逊色之处。现在,许多老人早晚徜徉于街衢里弄,滨河柳岸,不禁油然羡叹:与几十年前比起来,这变化真是太大了。当今文明昌盛,科技发达,政府做起事来轻而易举;而在古时,要想建造一项工程,一石一砖,皆劳民费时,今日半年之工,往昔三年不成,可谓今非昔比。仅以修建护城堤为例,古代历经几百年,方成规模,且屡修屡毁,城区危在旦夕,不知耗费了多少民力。 老人们的话确信无疑。考查桐城乡土文献,明代桐城县治城外无堑壕,只有桐溪即今之龙眠河水从西北来,绕土筑河堤流入东南。毎遇春夏暴雨,溪水猛涨不行故道,“势若激箭,直射城趾”,俗云洪水漫天涯是也,水流激湍,土堤冲决无数次。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知县胡必选初来桐城,即忧水患,先足具文告亦,以示治河决心,得到晋绅耆老的拥护。胡知县带头捐资,一呼百应,出资出力,万众一心,于秋冬之时巯浚河道,从此水行故道。接着,胡必选又率众筹措经费,兴建护城堤,“甃之以石,实之以砾,镇之以铁,橜之以松,”(胡必选《修河纪事》)依城为堤,建设过程中,又得到姚文然、程芳朝等一批在京暨桐城在外地府、县官员捐助。整个工程自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夏至秋,三月始竣。堤长七十八丈,高一丈三尺,城墙自此无水患侵啮。连下游城南水田也得到灌溉,化水害为水利,真是功莫大焉。《康熙桐城县志》称他“任桐七年,兴利除弊,筑堤修城,纂辑通志,设立乡塾,清理社仓,桐人称良吏焉。” 到了道光年间,百年岁月,河床淤壅,护城堤又年久失修,毎年春夏激流冲洗,间有坍塌,河水再次危及城区。仅清道光三十年中,桐城六遭水患。方宗诚《俟命录》记载,道光二十年,沿江连日大雨,龙眠山山体滑坡一里见宽,天下“黑雨”。尤其是道光二十八、二十九年(1848)春夏,桐城及周边各县连日大雨倾盆,百年未遇。山洪肆虐,沿河民房毁坏居多,甚至连巨族祖茔也荡为平地。河堤土石被巨浪冲塌,河水逼进城墙基脚,官民日夜担忧,一旦城墙被隳,县城内外平民将会居无宁日。夏洪过后,缙绅士子共同筹划修筑护城石堤。动议形成,报呈知县唐治决断。 唐治字鲁泉,是江苏句容人。道光五年乙酉科举人,三科会试不中,因形貌端正,“大挑”一等补为桐城县令。在他任内桐城连年大水,唐治寝食不安,力请朝廷拨款,按口赈施,亲自监督发放,因操劳过度,须发一月变白。唐知县接到呈文,几经审察后,马上召集县内缙绅耆老,商贾里长,共议治水筑堤良策。桐城举人戴钧衡撰《与唐明府言灾事书》,数以千余言,审时度势,实事求是,援引往年赈灾济民事例,拟议赈灾数策,其倡导富户大族,捐资认工、修筑护城堤、以安民心为其中一策。商议结果,按照桐城县东南二乡长江防护堤以工代赈的办法,鸠工庀材,画图施工。 经过两年的修筑,道光三十年(1850)春,龙眠河绕城西大堤砌成。第二年,西堤筑牢,当山洪爆发,洪峰无法侵蚀,便回漩冲向东岸。当时东岸虽为城外,但居民千户,田畴万顷,为桐城粮仓。如只保城关,不顾城外,终究不是良策。城外乡绅保甲长共议,请求将东堤修筑计划呈报县令。 县令唐治正逢任满另有升迁。离开桐城后,留下筹划东堤修筑蓝图。接替他的是满族人成知县。成知县履任后继续前任事业,下车伊始,就亲自考察桐城地理山川形势,测量水文,访问疾苦。经过多方求证后,与桐城缙绅耆旧,士子举人等贤良,根据前任筹划良策,据实拟订治河计划。当时桐城屡遭水旱之灾,银库空乏,除缴纳国库税銀外,本县财力不足以再作修建之用。于是,县令亲自躬身富绅商贾之门,筹措银两,并告示东南西北四乡,有钱出资,无钱出工。长不过三里之堤,竟然用了四年时间,即咸丰三年(1853)秋冬才修砌竣工。 洪水过后,当时有识之士皆痛定思痛,访求耆老,究其原由。桐城戴钧衡先生就曾撰《桐城县护城堤记》一文,客观透彻地分析了发生水灾的根源。他说:我考证了桐城地区在道光以前如乾隆、嘉庆乃至更早时期的气象记录和传闻,很少有水患像今天这样频发,道光三十年时间,水灾肆掠,万民受害。老一辈人记得过去也有凄风苦雨,但那时桐城东南乡河汊江湖空虚,内洪外潮出入平缓,难以成灾。造成水灾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山而不在于内河。近年来,人口猛增,深山峡谷居民聚集群居,他们为生计所迫,纷纷沿山坡伐木垦荒,导致砂石疏散,每逢淫雨,土随水流,致使河道淤塞,河床一年比一年高出。如果想从根本上解除水患,唯-的办法,就是府、县对山民轻徭薄赋,以山外之财,接济山民,不让他们开垦山地。天长日久,林茂草丰,水土自然不致流失。河道疏通,山洪一泻百里,直达大江,毎遇多雨之岁,不必再作防汛补救之举,东南乡不致淹没,县城也可保无虞。 龙眠河东西两岸河堤修好后,每逢大水之年,没有毁堤侵城灾难发生。近代以来,即使是如一九五四、一九六九年大水,河堤也经受住考验,安如磐石。但自清代道咸年间至今百余年,每至春夏,山洪裹挟泥沙又不断累积,龙眠河道渐致淤塞,而旧堤逐年为砂石吞埋,防洪能力日益减退。桐城市政府于公元二00八年始,启动了龙眠河城区段治理工程,两年见成效。今日龙眠河城区段,河道疏浚后,水流通畅,两岸河堤修筑坚固,大桥飞渡东西,市民来往彼此通达。河堤又种植名卉芳草、营造曲径回廊。风华绝妙,超越以往。 龙眠河是桐城的母亲河,护城河处重要地段。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而不变的是龙眠河(桐溪)水万亿年奔流不息。古时龙眠河(桐溪)水漫无际涯,自古至今为了驯服这条河,化害为利,历代官民不知负出了多少艰辛,才逐渐形成今日规整的河道。昔日恣肆狂放的水域如今变成安澜清澈、风景怡人之区。当今之日,当我们漫步滨河两岸,游目骋怀之暇,你是否记得桐城自古至今那些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建设者们治水护堤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