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潘开心 于 2012-12-26 14:14 编辑
记得小时候,冬天的日子是很难熬的,好像天气比现在冷得多,池塘里的冰上可以走人,屋檐上的冰挂挂也拖得很长很长的。农村里这个季节,庄稼已收获完,土地也开始翻身休息了,劳累了很久的人们,又无副业可干,绝大多数也只得蜗居在家里。 那时候的乡村人家,民风很是纯朴。家家几乎都是夜不闭户,白日里更是不关门的。乡邻之间来往都是直进直出,自然得很。最能让人无法忘怀的是无论到哪家,都有一个烧得暖暖的火桶。 老式火桶有两尺多高,大的可围坐四人,桶内放着掩上了草灰的炭火盆,盆上盖上铁格子。不会走路的小孩就放在火桶里,大人们围坐在火桶旁,把脚伸进桶里面,上面再盖上一床小小的被。无论屋外如何的寒风冽冽冷气逼人,有着那火桶的热乎乎,缺衣少食的一家子也就暖融融的了。 在这最消闲的季节里,人们也是最有时间串门儿了。那时的人们家家都还不太富裕,冬日里不下地干活,当然也就要少吃饭了。会过日子的人家都是只吃两餐饭的。半上午一顿稀饭,半下午一顿干饭。剩下的时间窝在自己的家里更觉得漫长和难熬,肚皮也就更容易空空。如是男人就去找人打扑克聊天,女人也到处结伴做针线来打发日子。无须打什么招呼,一进谁家的门,脚也就插进了谁家的火桶里,温暖和友情也就包围了上来。
那时候,还有一样取暖的工具叫火坛,也就是用黄泥巴做成的篮球大小的大口小坛子,上面有个拱桥似的圆柄,两三角钱就可买到,一般人家都有多个。 冬日里,主妇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煮好稀饭后,把灶洞里红红的炭木灰装在火坛里供家人取暖。比起火桶来,火坛要小巧玲珑得多。男女老少人各一手,上面搭着一块保温的厚布,双手捧在胸前,走到哪带到哪。 晴天里,大家都会聚到向阳处晒太阳,人人都带着火坛,一会儿捧在手上顺带着安慰安慰空空的胃。一会儿放在脚下烘烘冻僵了的脚,很是机动灵活。
像我们小孩子是不会安静的坐着烘火的,最能让人激动欣喜的事,就是在火坛或者火桶里埋上一两个小山芋和土栗子,急急的等着它烧熟,急急的等着它进嘴。那焦急的等待过程也很是不耐烦的,吵得大人们莫奈之何。再不然,就在火坛里投几粒豆子或者高梁米什么的,然后紧张屏息听它们“嘭”的一声炸裂。不怕烫伤小手,以极快的速度捡起,又以极快的速度塞进嘴里,这是最最令人开心快乐的时刻了。 饥饿和寒冷就在这火桶和火坛上被慢慢的打发掉。“等到春天杜鹃来,声声催得百花开时”,火坛火桶就被请到了家的角落里,默默的等待着又一个寒冬的到来。
几十年的岁月已成了过去,但一到了冬天,哪怕是坐在空调室里,或者手里捧着电暖壶,我总能想起小时候在农村,想起那暖乎乎的火桶和火坛,想起那火桶里的烧山芋,想起那火坛里的爆米花。 正因为有了这火桶和火坛,我童年的生活没被冻伤。正因为有了这火桶火坛,我童年记忆中才有着一丝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