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289
- 积分
- 2595
- 威望
- 24023
- 桐币
- 6629
- 激情
- 127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1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2
桐网嘉宾
扶花庵主人·扶花公子
- 积分
- 2595
鲜花( 5)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3-9 17: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徐添福卒年9 |; f5 E z c, J. I D- g% d1 e* V
既称徐添福“早卒”,那么他究竟会卒于何时呢?如果他有机会借用“早卒”的名义暗自潜伏到桐城境内,做这个主张的人,只可能是他的父亲徐达,而且是在他年幼的时候做出的这个决定。如果要解释这一决定并不困难,毕竟朱元璋一直在对自己的开国功臣朝廷着杀戮肃清。虽然当时并未触及徐达,但唇亡齿寒,徐达未必有胆颤心惊,这时候为存一脉而行此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8 h( j, t5 k9 I+ L0 k
那么徐添福的卒年应该如何判断呢?这一点看似困难,但实际上也是有迹可寻的。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周边文献,来推断他“早逝”的大致时间。如果这个时间可以较好地吻合我们的情节推理,就说明这一情节设计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
: V1 j# M$ N% G R1 Q2 ` 徐达四子,其名皆由朱元璋所赐,这是众多史料上反映给我们的可靠信息,此不赘述。但这个赐名,不会发生在他们刚刚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当然也没有兴趣每逢徐达生个儿子就跟过去赐个名字。再看这四个名字又基本是意义相近的排比形式,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四个名字一定是四子皆长成一定年数时,圣上同时赐予的。, O, E5 h, v5 U- w: H
有可能是徐达尚未得子时,朱元璋即已赐好的么?不可能。其一,朱元璋又算不到徐达会得几子,更不可能同时赐上一打的名字让徐达挨个生挨个用;其二,徐达长子徐辉祖,据史料记载原名徐允恭,后为避皇太孙朱允炆之讳,方由太祖皇帝重新赐名。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徐达四子初出生的取名,应该都如徐辉祖相同,大约都是中间犯了“允”字讳,于是才有了后来朱元璋同时赐改的情节。
3 H) L9 o: [! O4 M. G3 ^ 在这个分析之下,如果我们能确定徐氏四子的改名时间,那么便不难确定徐添福卒年的上限。因为我们最起码,要安排他活到自己被皇上改名之后。 _& A& ~6 b1 b! q! a$ Z
我们不妨再做一次分析,这场“改名”,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
& C4 b* Z( x" e 首先,这场改名肯定在朱允炆出世之后,否则无所谓避讳改名的事情。朱允炆生在公元1377年,此为记。
8 [1 r# @$ U2 z/ I* O1 _, V 其次,这场改名肯定在四子皆被受职之后,否则一个平民百姓即使为王府后人也不至于突然引起皇帝重视御赐改名。而四子皆受封职的真正时间,是在徐达卒后,朱元璋为抚恤王裔而为之。徐达卒于公元1385年,此为记。
1 q% w9 h! l# b- G/ `# X" C( k 为验证我的想法,我翻查了很多明朝的史料典籍。终于在郁衮《革朝遗忠录·卷下》中找到了可以辅佐的硬证:
. V& W3 C$ D* r* ?$ Y 徐辉祖,太傅魏公达之长子也。初名允恭,洪武二十二年十月袭职,始改赐今名。
8 w1 {: _( r9 @% r7 p8 Q0 Q8 O# D 这一句记载,交待得已经足够清楚。那就是徐辉祖被御赐改名,是在中山王徐达卒后,皇帝授其袭职于是因皇太孙朱允炆名讳而“改赐今名”。按郁衮为明季嘉靖人,又黄佐《革除遗事》中既称因郁衮原本,可见《革朝遗忠录》撰著时间必在正德之前。此则材料有其相当之可信价值。也与我们一开始的理论分析恰好吻合。
# i; \+ E9 X! `* o# K# k) P. B n6 t 使我更加明确这一立论的,还在于其后,我又在黄金的《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中找到了另一条足够证明问题的依据,其文曰:, g( g1 o8 u' o$ Y! j
王夫人子男四人,皆上所赐名。辉祖袭魏国公,添福勋卫,增寿左都督,膺绪佥中军都督事。
. ~/ ?8 Y9 c0 W6 x+ O 黄金在他的著述序文末注为“弘治甲子三月朔定远黄金谨序”。此中所谓弘治甲子三月朔,即明朝弘治十七年,亦即西历公元1504年。这一成书时代,也决定了此则材料的真实性是值得我们信任的。
/ p+ ?7 ~1 w5 c7 B& U4 q _) a 黄金这则史料揭示的重要意义,不在于他们的改名时间,而在于——徐添福其实还被朱元璋亲自赐封过官职!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御赐四子同时改名的合理情节。这样就有两点必须引起我们注意。
( }! k2 o: b0 h! `2 [+ S( T0 P 第一,徐添福改名其时,徐达已死。那么又有谁会想到让他以“早卒”的名义避入桐城?难道是他们兄弟姐妹一起凑和出来的主意?这种可能性是根本荒谬的。% K* L2 M1 ^% s& Z* X
第二,徐添福其时已经授官。那么他还怎么可能以“早卒”的名义避入桐城而丝毫不为朱元璋发觉?徐添福要么提早“诈死”,要么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2 k: J* y$ a, v# s; T I
第三,也是我们一直不予以重视的环节。如果徐添福确实为“避祸”的原因而化名“徐天福”避至桐城,那么他为什么只是姓了名中的一字反而不改其姓?这样的“避祸改名”,还不如不避呢。用一个同音字来取代自己名中一字,这根本不是“避祸改名”的合理方式。由这一点生发,我们也可以同时相信这个“徐天福”不会是徐达四子之外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儿子。原因很简单,难道徐达在早前安排这样一个儿子化名“徐天福”避祸桐城的多少年之后,朱元璋御赐徐达次子改名时,竟然能在名字上达到如此之相似?虽说是“无巧不成书”,但历史并不是小说书籍,是不存在这么多的假设的。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徐达从记载上确实只有四子,根本不可能再变出另一个儿子出来。如果连这样的记载都要质疑与否定,我不知道所谓的“考证”还有任何基础可言!9 K. V& Z s+ @$ K
! y' l6 S' v& [5 t[ 本帖最后由 觞客子 于 2009-3-9 17:0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