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52
- 积分
- 90
- 威望
- 213
- 桐币
- 64
- 激情
- 37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10-13
文都童生
- 积分
- 90
鲜花( 0) 鸡蛋( 0)
|
枞阳县志应从哪年修?6 D7 s* z5 A0 f7 [' D% P
——与程璟先生商榷/ E$ Y* l1 ]- c0 O6 u- \$ ]
7 D4 k7 G' u: _. Q 看了这个标题,不知诸君作何感想?枞、桐两地网友读此文前,不妨先泡杯茶,捋一捋思路,看看自己的观点能否和我的相互印证?
. w, ?; l* x& W0 z$ M! k 网友程璟先生给出的答案有二:一是“应从49年2月以后修,”二是“没有枞阳县,何来枞阳志?”6 C, a4 i$ B/ T7 o* Q/ X
说程先生是网友,其实是不准确的。程先生以前是我同事,对枞、桐家谱颇有研究,是我所敬佩的学者。我们不仅在网上交流,现实中也是好朋友。去年暑期,我去省城,还专程拜访过他,蒙程君不弃,惠赐枞桐文史资料多种,私心感念,无日或忘。程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枞阳人,但他的观点丝毫不带有狭隘的“乡土情结,”一秉至诚,令人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学者。
Y) }8 \0 l* g5 e" F 但是,枞阳县志应从哪年开始写?我个人的看法则与程先生有别。不同的观点说出来,贴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商榷。也许我的说法未必正确,但这不碍大家的进一步交流。% Y0 H! a# o! ^9 E4 V* g% O% \% {
兹就程先生的两点意见分别作一分析。
# t# a& I' O6 t( S6 r) n2 G/ k
/ D" i( y' p q# ~ 一、“枞阳县志应从49年2月以后修”
, D+ a- C J% J( K4 `: M, f在弄清此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桐城的做法。桐城网友大多认为,现有的《枞阳县志》“问题很多,”而《桐城县志》则“要好得多。”我自己也时有同感,此处不妨以邻为鉴,尽量避劣趋优。
. n8 ^3 r# n2 G9 ]8 v 众所周知,桐城置县始于唐至德二年(757),如果按照程先生立县时间的逻辑,则《桐城县志》亦当自至德二年始,此前的历史是不能写的!& L& Z v( }# C: ~
手头有本1995年9月出版的《桐城县志》,正好可以参看。该书第13页“大事记,”从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开始——当然,那时桐只是楚的附庸国,“桐城”一词在此页还没有出现——直到第14页才开始露面。在“桐城”一词出现之前,竟然连建于汉元封五年(前106)的枞阳县(其治所即在今枞阳县位置),也一同收录进去。尤其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该书第793页“人物传”的第一人竟然是“朱邑。”稍具地方史知识的网友都知道,朱邑生活的年代,桐地属汉代枞阳县管辖!朱邑是地地道道的枞阳人,若硬说是桐城人,也顶多只能在后面加个括弧,小字注一下“今桐城人”亦可。反观“问题很多”的《枞阳县志》,却没有收录“朱邑”,岂不怪哉?. W% G# \) e0 p! {) C" g1 M
就此问题,我不知道程先生作何感想?是赞成还是反对《桐城县志》的这种编撰体例?
2 n/ M- r) K) F0 A1 L 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支持《桐城县志》这种做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桐城县志》这叫“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绝没有错!2 u$ Q/ }% e; Q, f8 x9 [
地域行政区划的变更与沿革,都是顺应当时的发展潮流,是该地区的历史延续。区划的变革不存在影响历史的真实。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再就时间上说,历史是早已形成的史实,而区划则是当时的政治需要,两者之间仅仅是“名”与“实”的关系,不存在有此则无彼的说法。“名者,实之宾也,”程先生的“枞阳县志应从49年2月以后修”的观点,纯属重“名”而不求“实”的错误说法。
" U6 H% u" E) E( _ 枞阳历史悠久,可考文字可追溯到楚怀王六年(前323年)【请参看本人另一帖:http://www.zywbbs.com/bbs/read.php?tid=26957】。汉元封五年(前106)置县,其历史远在桐城之前。中间虽屡经变更,但地处要津,文化昌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枞阳沿江一带,明清以来,匪盗横行,加以东乡民风强悍。古桐城辖区形如折扇,东西处与扇角,桐城居于扇脑。偏居一隅的桐城,早有鞭长莫及之忧。光绪二十六年,大通之乱,葛宽海自老洲头聚众三千,险酿大祸,桐城知县竟毫无所闻。东南百里,富户巨族,竞相逃往安庆、桐城。民国年间,邑绅陈澹然、方培卿等44人,联名上《桐城东南乡另设县治呈启》于省府,拟于东南乡另建“新桐县”(原县址拟建石溪,其县境版图与今天的枞阳版图几无二致)【请参看本人另一帖:http://www.zywbbs.com/bbs/read.php?tid-24109.html】。1949年后分设桐庐县,屡经变更,终于恢复汉时县名。这说明,在枞阳设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要,其间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周密的筹划和通盘的考虑的,绝非某些人的一时荒率之举。
0 m% a$ `) U% y* a$ [4 h4 L* C
9 l" |8 i+ }, Z! o8 k 二、“没有枞阳县,何来枞阳志”?
4 G6 l, k& q5 r4 O0 Z5 `$ \ 持此观点的程先生,我想其治史眼光绝对没有看到唐代以前,否则,就不会出现如此错误的观点。细审程先生之言,昭然若揭,即,1949年以前是没有枞阳县的!如前所述,枞阳立县远在桐城之前860多年,程先生竟无视事实,否认枞阳的悠久历史,让我困惑。
7 C6 V f5 ]: {' S( d 枞阳地处长江,境内多水,水性善下,其民谦逊而豁达。桐城深山大壑,连绵数百里,其民朴鲁憨直。枞、桐分治后,我常听谦逊的枞阳老乡称桐城人为“老大哥,”而自称“小老弟。”言下之意,桐城历史悠久,枞阳一直为其管辖,现在尽管“分家”,论尊卑之序,也当谦居“小老弟。”一般的老百姓如此说,尚可理解,因为他们对历史毕竟所知不多。而近年一些知识界人士也作如是观,久而久之,甚至出现了象程先生这样专治枞桐历史的专家也同声一气,我就大大不解了。
3 y1 j% F; M$ o& r( W6 o% O 枞阳果真一直受桐城管理吗?- @6 k' h$ r$ v, I7 R) f8 w1 e2 {
我且仍举“错误较少”的《桐城县志》为例。为说明问题,摘引几则“大事记”:5 l. y9 r& Y( ?4 v# m% A& X
1、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刘彻自浔阳乘船至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7 G4 S8 F" L* ]1 a6 ^5 W/ Y. \2 j
2、梁、陈,桐地为枞阳郡枞阳县。
+ M7 g. V V- X' g& b 3、开皇十八年(598),改枞阳县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2 @/ @# b) y8 ]- w$ r' X, J1 z" Q% f: F 4、大业九年(613),筑同安城,址在今县城东门外。" x) k+ r, d1 W7 @. n0 u; H; q% ^
5、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同安县为桐城县。; T! W- {5 Y) [4 X
由此可知,桐城立县于757年,距今1252年,而枞阳立县于公元前106年,距今2115年。2115岁成了“小老弟,”而1252岁倒成了“老大哥,”这是什么逻辑?在桐城立县之前的860多年,桐城一直是枞阳的一乡(桐乡)。研究历史,我们是看全局的大历史,抑或是片面的强调某一时段,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 E0 N: C% m, A0 } 再就文化建树而言,枞阳可考信史在公元前323年,而桐城在千山万壑之中,文明的火种还没有消息。当秦始皇观籍柯时;当汉武帝在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时;当左慈在浮山炼丹时;当陶侃领枞阳令,运甓惜阴时;当智(岂页)和尚创建“浮山寺”时,桐城的文化还乏善可陈,或者可以说,文明的火种还没有点燃。当楚怀王之弟鄂君启的船只在枞阳江面疾驰如飞的时候,桐城的先民尚在丛林中奔走逐猎。桐城文化真正的第一缕曙光,当以宋代李公麟的出现为代表。不过那时,浮山的远禄法师和大文豪欧阳修已“棋罢不知多少世”了。
; P8 z( m J) w$ V, Z 旷观枞桐两地的文化发展,枞阳比桐城领先上千年。程先生所说的“没有枞阳县,”不知依据何在?
3 f# j! l( t2 F5 N0 E" O 即以后期的“桐城派”而言,其人文蔚起,也大多在今枞阳境内。真正桐城本地的文化世家唯宰相张家(张英、张廷玉等)、鲁谼方家(方东树、方宗诚及其后人)、孔城戴家(戴名世、戴钧衡等)及潘氏(潘江、潘田等)、马氏(马其昶等)等,稍可装点门面,否则,桐城对于“桐城派”这面大旗还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如此说来,“桐城出名,枞阳出人”一点不虚。, S9 T( V8 L5 ]0 H
明、清以来,枞阳这区区百里之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迹呢?约而言之,可有三点为桐城及它处所不具备:- o4 Y5 j* z" J
1、商业的发达促进文化的发展。旧时枞阳,水路交通极为发达,境内若枞阳镇、杨树湾等地商铺林立,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 b8 I4 y" h8 v4 g. f& }/ K 2、文化中心的近邻关系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枞阳东距明清以来政治文化中心南京仅700里。明清以来,桐城人徙居南京极多,其往来路线,枞阳为必经之地。
! f! b. I- l% S0 x& Y% Q8 k$ W 3、浮山佛教文化的带动作用。浮山自公元575年天台宗智(岂页)法师开山以来,历代传灯不绝。佛教文化的兴盛为地方文化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就中尤以方以智外祖父吴应宾的麻溪吴氏及桂林方氏为杰特)。
9 R! B9 ~. x4 c+ v% r K' Q
- {" L! L$ b; U 综上所述,枞阳县志应从哪年开始纂修,已不言而喻。
1 s7 [2 t3 I% g) y) g% `- v" r& H& g9 o2 \& X
: O' K9 U; R3 \! C' Z* C$ z, I- v6 }$ Q
+ }! [& ]5 K) k& I' w[ 本帖最后由 不施锦绣 于 2009-3-2 09:0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