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66|回复: 28

[桐城文] [原创]桐城文化及桐城名人初探(第一部分)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89

回帖

23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3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26 17: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桐城文化及桐城名人初探
作者:hzjs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而文化则是维系一个社会体系并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头。一个单纯追求经济的社会或者这样的一个特定区域,其发展必然后劲不足,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则更多的被重视。
结合安徽县域经济较强的桐城市及桐城文化、桐城名人进行研究和对未来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以求寻觅桐城发展更优的模式。
第一部分 桐城文化
历史上的桐城包括现在的桐城市全部,枞阳县、安庆市部分地区。桐城文化零星出现始自唐宋,明代则已经气势磅礴,而至明亡,桐城一地已经是不崛起不可,在文化地位上由于有明代的积蓄,至清则已经一发不收,以“桐城派”为主题的桐城文化被全国上下推崇,甚至波及海外,“桐城派”的学者除了揽括清代士大夫阶层,甚至在汉语系国家掀起学术热潮,在“桐城派”1200名学者中除了包括曾国藩、林纾、严复等国内学者,也包括了日本等外国籍学者。
作为“开拓了中国文章理论研究的途径和范围”的桐城派并不是桐城文化之唯一,由于清末以来,桐城派被抨击,桐城这一地域名称被人为忽视,提及“桐城派”似有封建思想的意味,而以“桐城派”为主打品牌的“桐城文化”则似乎前途黯淡。
2004年9月安徽省政协召开安徽省地域文化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有认为安徽省能够称为地域文化的只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文化,同时有专家指出,慎提皖江文化。
历史终究要展示给人们一个真实面,地域文化得到确证必然要经历一段曲折道路,徽州历史上的分合,并不能影响整体徽州文化,并用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拉动地区经济增长,鼓舞地区人民信心。
时间推移至21世纪,再让我们回过头看曾经主持中国文坛300余年的“桐城派”及其根植的“桐城文化”土壤,“桐城派”以其古文的外在特征已经没有复辟的意义,但“桐城派”所创造的治学态度、处世风格却是文化的衍生,值得现代人去推敲和品味。
桐城文化体系和界定相对模糊,并不是因为其久远而被淡化,而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因素决定其概念相对模糊。
其一、“桐城派”不等于“桐城文化”,桐城文化有更宽广的范围,有更强的生命力,有些甚至延伸到今天,而其影响范围甚至不亚于“桐城派”,因为在“桐城派”的曾经的光环下,其余的桐城文化因子反而被忽略;
其二、作为一种文化,被学术界过多的人为捆绑,提及文化,颇多非议,甚至大有将此消灭的欲望,桐城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文化意识,为策动新文化的产生,有些著名文人以攻击“桐城派”来树立新文化思想,但是这些人一般在后期仍给予桐城派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然而由于地域之争,或者其他因素,一些地方执政者不负责任的丑化贬低桐城文化的客观存在,才是造成“桐城”从建国后骤然从著名城市名单中消失的原因。

[color=#ff0b0b][(现在的桐城年轻人甚至会说:“都是些老古董了,还搬出来做什么?”如果一个没接受过文明熏陶的人说出这样的话可以理解,但是一个有基本知识储备的现代年轻人,首先应该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其次才是知识的使用者,不了解自身的历史,谈什么自身的发展,经济始终和历史有关,所谓有前因才有后果。行文至此难免感慨,希望一文唤起现代桐城人的文化意识。)[/color]

桐城文化范畴的个人初判
其一、桐城派,包括桐城诗派、桐城画派、桐城文派等;
其二、桐城建筑,包括桐城古典城市规划、桐城古典建筑风格等;
其三、桐城教育,包括古代、近代桐城教育体制及成果、当代桐城精英及桐城当代教育成就;
其四、桐城风俗,包括民间文化艺术成就、桐城民俗等;
其四、桐城美食,包括独特的物产和桐城特色的精美菜肴及饮食文化等;
其五、桐城气节(或桐城精神),包括桐城籍官员的良好官声、桐城文人的硬气、桐城籍侠客的义举及桐城在近代中国出现的著名爱国将领等;
其六、桐城科学技术,主要是古今大量桐城籍科学家;
其七、桐城佛教文化;
其八、桐城山水文化,主要包括桐城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地理特征等;
其九、桐城名人与桐城情结;
其十、桐城文化的延伸与发展。

涉及“桐城派”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者、乡人有大量论证和研究,本文不再着重推荐,旨在突出非“桐城派”之“桐城文化”部分。


“江淮第一城”、“铁打的桐城”、“过了桐城不说城”——中国罕见的圆形之城
桐城古城始建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至今近1400年,城为正圆形,始有四门分别为北龙眠、南阳和、东宾阳、西贞兑,后设六门,如金龟收尾足分布,城内有山泉渠穿街饶巷,俗称龟肠,城市布局有金龟永寿意思。至明城垣倾圮,万历四年(公元1576)建6里长砖城,城墙高大挺拔,江淮之冠,时人称“江淮第一城”,历史上兵家多次争夺,至太平天国更是拉锯战往复,易守难攻,赢得“铁打的桐城”之誉。
太平天国时期,桐城古城被疯狂破坏,城墙多处毁损,至抗日战争,日机频繁袭击桐城,为避免居民大量死伤,国民政府下令拆除古城墙大部,便于居民防空。建国后在原城墙基的基础上修建环城公路,至今乡间仍能寻觅刻有“桐城砖”的古城墙砖,硕大的一块,泛青冷的光。
关于城墙的故事穿插在桐城典故中,遗留在桐城的记忆深处,城墙里是桐城生命的所在,围绕城墙,桐城的故事就弥漫开来,今天很多故事已经被人忘却了有些却还记忆犹新。关于城墙和城市的故事,桐城的老人说起来远比能知道的精彩;而关于城墙的耻辱却也不折不扣的一起到来,比如侵华日军就以攻占桐城,浩浩荡荡开入桐城城门为荣耀,这一耻辱性的镜头被永久的定格在1938年6月13日,老桐城的城门洞开,高高的门楼却再也无法保护桐城人民了。
研究古典城市规划,可以发现在汉民族的居住地城市,几乎没有第二座圆形之城,桐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有这方面兴趣的人士则可以循着现在桐城的环城路(非二环路)寻觅古桐城的圆城踪迹,至于“家家清泉、户户垂杨”的龟肠沿线景观现在也难得一见,偶尔还存一段沟渠多已破败,沿河的杨柳还有一些,只能从这些看古代的城市给水系统了。
古桐城的格局大致如下:南为街市,沿街建筑很有特色,至今大量保存,多为明清建筑;北为书院,读书人家,多是小型庭院,至今有一定量保存,清代建筑众,鲜见明代建筑,有部分民国时期的;东为临河(龙眠河——解放前为通航河流)街市,有大量客栈、酒肆,曾有多部古装戏在此拍摄,目前保护尚可,值得一看,有点破旧需要维护修葺;西城则分布了大户人家的宅院,有古典园林的痕迹,多为清代、民国建筑;城中核心为文庙,这是安徽省内目前维护最好的一个文庙了,现为展览馆,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本地出土的珍贵文化。


六尺巷、桐城文庙、宰相府(五亩园)、潇洒园、姚元之旧馆、左忠毅公祠——明清城市建筑群落
有人认为桐城建筑属于徽州建筑,甚至一些从事建筑科学研究的人员也认为桐城建筑有徽州建筑的一些特征。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桐城人,在熟悉了徽州建筑包含的基本元素后,则可以肯定的结论,桐城建筑是完全不同于徽州建筑的,毕竟两地地理差距较大,文化脉络为不尽相同,徽州以商为主流,桐城以文为主流,不同的文化意识背景下,建筑必然大相径庭。
桐城建筑和徽州建筑相比有很多类似,然而又不尽相同,比如檐画都有的,但是画的式样是有一定区别的,风火墙是都有的,但是又存在区别的,雕栏都有的,桐城的则粗线条的多,从建筑经济方面看,桐城建筑则更注重材料的节省,另外徽州建筑表现的整个地域范围内,桐城式样的建筑则集中在今天的桐城老城区、桐城市孔城镇、桐城市青草镇等城镇,而纯粹农家则缺少这种古典桐城建筑。从保护上,桐城建筑也没徽州建筑做的好,多已破败或毁损。
形成分布地差别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这和两地文化背景不同,徽州人重商,还是旅商,注重有足够的资金后回乡置业,依山伴水,独自或聚集成村落布置;而桐城建筑则向城墙内集中,桐城在古代尤其是清代属于中心地城市,对周边有相对强的吸聚效应,桐城城里多是做大官的宅子,但是即便朝中大官,在桐城城里也不会有动辄上百间的豪宅,多是瓦屋数间,有前庭后院就不错了。连张家父子宰相(在京为官者数十人)的宅子也仅五亩,也就是“五亩园”,这还不光因为宰相家,而是家族聚集一起,满足居住、求学、耕织等需求需要如此的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在明清之季,桐城城墙内房价是相对高的,这促使清代的建筑向上部空间发展,城镇居民和工商业者居住区则表现为一底一楼的特色街区,明显的因为城内土地资源贫乏和取得成本较高导致。
桐城建筑从外观上易于区分曾经居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外面围以高高围墙的必然是大户人家(多为在朝为官者);庭院内果蔬遍布、有假山有池沼的必然文人大家;一楼店堂二楼卧室的沿街木质结构的建筑曾经的主人可能就是靠商业起家的;虽然临街,但是街上不见商铺的北门一带必然是读书人家,读书声琅琅不绝,商贾之音、酒肆喧嚣之声却不闻,不愧是居家的首选;而靠近码头,留有勾栏的必然又是码头和旅商集中之地。
桐城建筑不同于徽州建筑,后者以分散出现,以乡村为背景展开,而前者则注重实现城市职能划分,并明显服务于封建文人、士大夫阶层,以城镇集中出现为主。建筑注重细部,更注重节约原则,色调以黑、灰、白和木色为主。
今天桐城保存的有城区的桐城文庙{桐城人也叫状元庙}、宰相府(五亩园)、潇洒园、姚元之旧馆、左忠毅公祠等,还有南门、东门小街,北街目前已经开始完成规划。


勉成国器——桐城近现代教育
“后十百年人才兴奋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100多前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自日本考察教育归来,在家乡兴办桐城中学堂(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新式学堂之一,安徽省桐城中学前身)。吴属于桐城派末期人物,曾(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从事桐城派研究的学者认为,桐城派的崛起不是走进了封建的桎梏,而是用独特的理性思维将古文升华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是封建社会文学的绝唱,从而又为新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关键性的论据就是桐城派中期、末期人物的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翻译外文巨作、翻译外文先进资料,直至参加新文化运动。而晚清的社会现实是教育体制相对西方列强极其落后,国家需要振奋,如此背景下,有识之士便在全国范围内寻求能出任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访遍天下,在尊师重教文风昌盛的桐城是非常可能有如此学贯东西的学术集大成者。从姚鼐辞官执教至吴汝纶创办桐城中学堂正好是桐城派由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其间,桐城人才辈出,其后桐城派的落幕正好是桐城中学盛大的开场。
桐城中学为安徽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也是当时唯一坐落在县城的省重点中学,列举各行各业的桐中学子也太浪费笔墨,还是用一些数字来说话。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桐城中学当年高考升学率达100%,此后多年高考升学率一直维持在99%以上。鼎盛之年,桐城籍大学生占全省19%,即每100名安徽省籍大学生中有19名桐城籍,其中大多出自桐城中学,而同期人口桐城仅为安徽人口的1.2%。80年代至90年代初,桐城学子无论是人数还是质量都是省内第一,当时人们形容是平均每四名安徽大学生中有一名安庆地区的,而每四名安庆地区大学生中至少有一名桐城县的(换句话说就是16名皖籍大学生中1名桐城县人)。高等院校扩招后,桐城学子进高等学府的比例反而下降,多半也是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而导致。
再看硕博层次,十多年前(上世纪90年代中)就有“2000博士出桐城”之说,近年又有“5000博士出桐城”之说。90年代末期进入大学的桐城人在大学校园还会听说这样的故事,某村解放后出了第一个大学生,村子里都觉得有面子,但是和同宿舍的桐城人一比,就知道地区教育水平差异之大了。桐城学子多会说:“我们村子里出的博士不多,也就三四个,硕士还不少,读大学的还真多,光我们学校就三四个。”
桐城终究是小城市,每年成百上千的人才在流失,桐城口音随着桐城人的才华在全国各地散开。从两院院士到我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段路明,28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桐城在人才供给方面成了大户,不仅省内遥遥领先,在国内也首屈一指。
本文对桐城教育只做简单扫描,从事此方面研究者会有更多更详细的分析,此处不一一引用。
---------------
顾予早已自决,宁战死沙场,尽我军人天职——桐城血气
先说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937年10月,在我国山西北部,一支顽强的军队正抵挡着日寇的铁蹄,激战中,国军将领一日阵亡三人,包括军长郝梦龄、师长刘家麒两著名爱国将领,此时防御忻口云中河沿线的中国军队是陆军第九军五十四师一六二旅三二三团,其友邻是三二二、三二四团,前卫是晋军姜玉贞旅及增援的晋军罗团,战至10日,守卫原平城晋军枪炮声渐弱(全部阵亡),日寇推进,与三二三及邻团拉锯作战,守备兵员日渐稀少,军、师两长阵亡,守军三二三团长接令督率五十四师所有一线部队抵抗日军进攻(换句话说,就是以团长身份代理师长前线指挥权)。十三日阵地被日军突破,李团长亲率敢死队反击突入阵地之敌。战至撤退时止(忻口战役基本结束,八路军乘机重创日军于平型关),该团(还有补充兵员)团长以下营长副营长仅存三人,连长仅四人,排长大半临时升代,士兵健存三百四十三人,就连团部通讯兵、传令兵、伙夫也十之八九伤亡。李团长见阵亡士兵有“官兵伤亡颇重,多年袍泽,似此牺牲惨重,思之黯然。在每天巡查阵地时尚曾见面,而在夜晚即无。或夜晚曾见,而凌晨又已殉难”的痛惜,又有在前线对部下说出“如有观望不进者枪决”的严厉,对贪生怕死的军官则是从如下的记录中可见,“当我驰赴第四连阵地中途,遇第二营传令持营旗张皇向后疾走,当问:‘齐营长俊杰呢?快找他来。’可是直到阵地夺回后,方来见我。不禁以无耻责之。又当接到第四连阵地被敌攻破报告时,少校团附常冠瑞立请亲去报告旅长。我想: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不图协力规复阵地,而去作一名传令所作之事,岂不腼腆?”
严人必先律己,李团长回忆录中有如此一段,可见其平生之志:“本日战况,虽险象环生,终能转危为安,谓非幸运!顾予早已自决,宁战死沙场,尽我军人天职。断不能畏怯退缩,有辱人格 ! 平生信念如此,如能临危不乱。每当战事局部恶化时,辄能亲临督战,与官兵共生死 ! 似此多能化险为夷,免致溃败。”
李棠,桐城人,在其遗作《晋北忻口会战亲历记》中,着重强调了“桐城李棠”,加籍贯于本姓之前,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也正因为有如此的爱乡情操,一样道德尺度,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不顾惜身家性命,一腔报国热忱展现的淋漓尽致。桐城,一个以文人著称的小城市,在中国文学史上显的温婉儒雅。同样在这块土地上也涌现出吴越、姚佐堂、童长荣这样的革命义士,冲天豪气加上对民族的万分赤诚,将桐城血气彰显。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的李棠将军能在抗日疆场义无返顾率领部下与倭寇肉搏,多和桐城乡间传统教育有关,桐城重文却从不轻武,桐城人家培养子女多以德为先,后授以文,有些家庭间之以武,乡间不识字者尚有,但是不懂礼不识义者鲜,这也是古桐城和近代桐城能大量涌现革命义士、爱国将领的原因。
清代姚鼐侄孙姚莹(清代文学家、著名思想家,是清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之一,字石甫,号明叔)为桐城派中期人物,以文官身份镇守台湾,抵抗英军侵略,指挥若定,力撑台湾危局。从来文人多泼墨为画,醉酒成诗,而戎马倥偬、铁血悍将却成了姚莹的官场人生,至于因保台湾而罹祸的他不仅成为桐城的骄傲,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楷模。
所谓桐城,学术文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幽深醇厚的集体精神,在今天文学家和文学工作者大谈桐城派的时候,不能忽视培养桐城派的文化土壤,这同样的土壤既能造就名震华夏的散文流派和饱学之士,同样也能造就桐城的血气,这种建立于乡土间的文化,铸就了桐城文人贫贱不移、桐城官员富贵不淫之品质的同时,也生成了桐城人在国难面前表现出的威武不屈。台州的硬气,所以有了方孝儒,桐城的文化土壤必然要培养出有我无敌的铁血悍将。研究桐城文化者绝对不能忽视桐城文化土壤所培育的桐城血气。
(注:李棠将军遗作《晋北忻口会战亲历记》行文非常优美,既是一篇战场回忆录,又确是一篇美文,有历史研究价值更具文学意义。)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桐城官声
一诗被毛主席引用来希翼化解中苏矛盾,现在再被六方会谈引用来化解朝鲜半岛的纷争。张英张廷玉为清重臣,可以说由张家子弟策划了清代康乾鼎盛。万人之上的张家,父子三代数人先后入值南书房,后更有张廷玉为清首任军机大臣,家族中个个才华横溢,放到一般家庭中是没有道理不张扬的。但是封建王朝中就有这样的官员,不仅自己做到克己奉公,家中子弟要规避父亲主持考选不得参加科举,甚至凭借自己实力的中探花的张家子弟还要让出名次,委屈到二甲去。(换句话说,张家的态度就是如此,父亲已经如此职位,你能得以进士算不错了,天下那么多读书人,年年辛苦为什么?让让吧。)即便如此,张家子弟仍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入朝为官,竟十数人。同时桐城姚(文然)家也是如此,不仅父辈为官清廉,子孙也大有出息。有张姚两家的行为,清代迅速崛起也就不遥远了,这也标志者康乾盛世的必然来临。
张英在京为官,老家桐城因为邻居越界砌墙,主持大局的男人都在主持国家大局,家中多是女子和未成年的孩子,这份羞辱如何忍受,飞书上京,结果换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后退三尺,邻家颇受感动,也退后三尺,形成今天桐城城里的六尺巷。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当时与张家争地的吴家,其实也有一种值得人感动的东西,这和文化的熏陶有关,一般情况下,吴家首先有个胆量,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就算当朝宰相家,照样敢力争,心里就知道张宰相又如何,宰相是讲道理的,其次,张家一让,自己也让,不仅不去争有争议的地方,甚至把绝对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也让出,心胸也绝对不是一般的宽广。(注:这和姚莹守台湾却完全不同,国土是寸土不让的;和李棠将军在日寇面前拼死夺回阵地也不同,我们的国土,一寸也不给鬼子。)
张家人将自己家田里的收成送到京城与宰相分享,过黄河时分遇见福建林家也过黄河,河道狭窄,对方挂出“一门七翰林福建林”,意思要张家船让一下以便通过,张家人也不示弱,扯出“父子双宰相桐城张”的竖幅,对方见不起眼的船是张家的,作罢让路。家人到京报告宰相,结果是一顿教训,斥令家人以后不得如此张扬以官威压人。
桐城土壤多出文人,古中国文人是做官的前奏,桐城一地,为官为相者非常之多,不仅清代多,明朝同样不少,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老师左光斗正是桐城人,明朝末年追随亡明的忠臣中也不泛桐城人。到了民国,有北平设市后首任市长(也是最年轻的市长,28岁)何其巩,其任职期间也是清廉有佳,口碑良好。
前辈乡贤的故事在桐城民间流传,很多关于这些有良好官声的故事被桐城人一代一代的传播,没有理由不让这片土地上出现更多的良相能将。桐城长大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走路的人一定要让推车的,推车的人要让挑担的。故事的说法也许不同,但是意义大抵如此。相传张宰相回乡的时候,路遇樵夫荷柴山中,宰相侧过一旁让其通过,以体谅出体力活人的艰辛。所以在桐城如果有不尊重出体力活的小孩子,他家大人必然斥责,也会用宰相让樵的故事加以教育。在读书至上的桐城,尊重体力劳动者却并不矛盾,而成为美德。(插句题外话,今天的桐城,一些纯正的乡土文化正在流失,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中,很多古老传统的美德正在消逝,人的灵魂深处或多或少的将这些原本应该坚守的东西忘却。)


我是施剑翘,为父报仇,打死孙传芳,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牵连任何人——桐城侠客
燕赵男儿多铮铮铁骨,多侠客,义胆云天。地处南国的桐城虽文风积厚,但历史上却颇多侠客义士,刺杀满清卖国五大臣的吴越,还有刺杀大汉奸大军阀孙传芳的女侠施剑翘。施剑翘名虽替父报仇,实则为民除害,为冯玉祥、李烈钧推崇。
1935年,孝女施剑翘在天津居士林亲手开枪,打死正在天津和日本特务土肥原阴谋策划政变想作“华北王”的旧军阀孙传芳。而施父从滨曾为山东省第一军军长,二十年代曾被孙杀害并割头示众,而施的四叔从云烈士是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牺牲的,可谓英雄世家。施案震惊全国,后在冯玉祥、李烈钧等人请求下,蒋介石以南京政府的名义特赦施剑翘。
在桐城,侠客在民间传说中就有,苦修“龙眠剑法”的毛栗果在老百姓嘴里既是大盗又是让一方百姓喜爱的惩恶扬善的剑客。而封建社会末期,自吴越开始,桐城仍然侠客层出不穷,但是更具有民族性和革命性,已经不再单纯是民间传说中义胆云天的独往来的剑客,而是以豪杰英雄的面目生于乱世的一群血性青年。
这些侠客,有些直到今天还让人景仰,如刺杀五大臣的吴越,自知难免一死,仍然勇敢的向前,为中国革命先驱者。再看这些侠客生活过的小城又如何?漫步现代的桐城,再难寻觅当年国力衰微时的景象,但是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很多值得缅怀和记忆的东西。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园内“后乐亭”侧有假山一座,假山边有石碑,上面记录了签订丧权辱国21条的时间,要求学子治学同时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爱自己的国家,要为民族的尊严而读书,把耻辱刻到石头上,希望一代一代的桐中学子以振兴民族为崇高理想,不懈努力,认真学习。正是这样的环境下,从桐城中学走出了章伯钧、黄镇等国家领导人。侠客文化结合民族苦难史教育一代代桐中学子,注定这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终究不会落幕,并且也不再体现为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多的将理想凝聚到为民族解放和强大的伟大事业上,但是溯及源头,还是原本生于桐城的侠客文化在作用。
对侠客对义士饱以爱护怜惜更是桐城人所具备的,秋瑾烈士遇害,尸骨都无法获得,还是闺中好友桐城人吴芝瑛女士冒着砍头的危险收殓并购地安葬于美丽的西子湖畔。使得今天的人们仍然能瞻仰烈士,致以哀思。


百科全书般的桐城才子——桐城古代科学家
一方水土一方人,桐城派崛起于清代,其积蓄于明朝。明代的桐城不仅有著名的大忠臣左光斗,还有一位百科全书般的桐城才子——方以智。方以智,晚明桐城人,祖居桐城城关凤仪里潇洒园,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逃禅以后名行通,无可,五老,弦智,愚者,墨历,木立,药地,极丸,浮庐等。少年时代和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是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不仅文才卓著,在物理、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医药、音乐等诸多学科均有造诣,很多方面超出当时代人的认知,为当时代不多的研究西方先进科学的学者。研究方以智的学者认为,方以智开阔的知识面和敏锐的眼光已经超越了时代,是一个生活在古代的近代人。在物理、天文等理论学科方面,不仅有大量著作传世,更有了自己研究的成果和独到见解。相关资料揭示,方以智为学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知识,主张“寓通幾(哲学)于质测”。已接触明末自西方传入的科学知识,但不满基督教神学,批判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幾”。认为“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物理小识》),反对宋明理学“离气以言理”、“离器以言道”。还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解,认为空间与时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整个宇宙也都是物质的。《东西均》中,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
方以智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过的是贵公子醉酒成诗的潇洒生涯,三十三岁以后为躲避清廷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四十二岁以后潜心学术,有大量著作问世。顺治七年起方以智由轻衣肥马的贵公子成为颠沛流离的苦行僧,黄卷青灯取代红灯绿酒,恰恰促使了他以后能潜心思想研究、科学研究。方以智一生的成就不仅来源于其天资聪颖和游历广泛,桐城文化是培植集学术大成者的沃土,方是桐城大家、世族,在古桐城所谓大家一般包含以下三重含义。其一,在政治地位上,张姚马左方等诸姓是桐城大姓,在封建中国有大量子弟服务于当时政治,并身居高位;其二,在经济上大量占有土地,衣食丰足;其三,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学术思想上的占有,桐城人重视文化教育,无论大家还是小家,都以占有知识为骄傲,在桐城人观念中,一个家族就算穷困,但是一旦掌握了知识,那就是富裕的,所谓“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方父的“泽园”就是学术交流的场所。正因为“大家”的存在,才注定了方一生的各领域的成就,青年时期,方是一个地道的风流才子,不仅文才了得,而且任何古典的风流才子所具备的经典故事在方身上都有所体现,既有唐寅的潇洒,又有李白斗酒诗百的才华,甚至能结识当时名震天下的名妓董小宛。而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和研究,也是在方幼年求学时期就有相关的因素注入,方父为以智请的两位业师,一是白瑜,一是江西金溪人王宣。当时王已七十余岁,所著《物理学》对方以智以后写作《物理小识》多有启发。
方以智的主要著作包括:《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易余》、《东西均》、《青原志略》、《向言》、《两粤新书》、《易图》(又名《寂历图》)、《鼎薪》(失传)、《愚者智禅师语录》、《浮山文集》、《博依集》、《膝寓信笔》、《岭外稿》、《浮山文后编》、《一贯问答》、《冬灰录》、《五位纲宗》、《性故》(即《古今性说合编》)、《禅乐府》、《诸子燔痏》等,此外尚有有关医药,音韵,及论诗词的著作等。
桐城城里在明时学社较多,程朱理学、东林党等学术文化的进入使得桐城乡土文化与当时相对先进的科学文化结合,使得桐城仕子掌握了最为先进的知识,明代桐城名人不断出现,桐城官员比重激增,说明桐城崛起不再遥远。站在历史面前,再看明代桐城文人和清代桐城派的出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方以智、左光斗、钱澄之(方以智的同窗)等人的出现是桐城派出现的信号,明末的桐城文人、良臣所表现出的才华、政绩正是清代“桐城派”及“桐城官”的缩影和前奏。


中国计算机之父、中国法学之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者——敢为人先的桐城近现代杰出人物
慈云桂(1917-1990)安徽桐城人,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系统。在我国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历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尚宽(1898—1970)字旦生,安徽桐城人,十一岁能文章,十五岁留学日本,由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而东京帝大法律系,获法学士学位。1922年秋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法律,越两年转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政治经济。1927年返国,历任中山、中央及政治大学教授、"立法委员"、"立法院法制委员会委员长"、"考试院秘书长"、"国民大会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考选部部长"、"司法院大法官"、"司法行政部司法官训练所所长"等职。曾躬预民法、宪法及其他重要法典之起草及制定。公余复从事著述,曾获"教育部"颁法科学学术奖。先后出版民法专著十四种、论文数百篇,近千万言,为法学界放一异彩。法学界称其为中国法学第一人、中国法学之开山、中国法学之父。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size]

(未完)

[color=#ff4200][size=4]
PS:现在大家所看到只是作品的原稿,向大家透露一下,JS的《桐城文化及桐城名人初探》共四部分,现第一,二部分已完成部分初稿,其四部分共分为:
第一部分 桐城文化
第二部分 桐城名人
第三部分 桐城经济现状
第四部分 桐城潜力
其中一,三,四部分为原创。期待JS早日完成大作![/color][/size]

[此帖子已被 临风一笑 在 2005-11-1 17:41:46 编辑过]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坐禅苦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2-9 16: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汉有一个朋友在安徽社会科学院专攻桐城派,并不是桐城人。

如果哪位网友想认识,老汉可以从中搭个桥。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6-2-9 20: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文由 [B]老汉[/B] 发表:
老汉有一个朋友在安徽社会科学院专攻桐城派,并不是桐城人。

如果哪位网友想认识,老汉可以从中搭个桥。
[/quote]

上桐网以后,我才逐步了解桐城。尽管我是桐城人。

如果老汉能让这位朋友来这里给我们讲讲桐城派,而且象老汉一样讲得引人入胜,那相信网友就更喜欢桐网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3

主题

737

回帖

1116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11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7 11: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4

回帖

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5 0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奋斗,为家乡争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1005

回帖

1021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02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26 18: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4

主题

1254

回帖

151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514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22 08: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悠远的桐城文化是桐城人的骄傲!!!赞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11

回帖

13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3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1 21: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我桐城文化,桐城名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

主题

260

回帖

35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351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1-29 23: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你全写好了,中国桐城派研究网【 www.oktcp.com 】会全部收录,加以推广并弘扬之。

祝福你早日成功付莘。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24

回帖

2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4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1-23 16: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错!我就说嘛,我们桐城人,无论在那个朝代都是社会的栋梁!
[img]images/upfile/2005-11/20051123161412.jpg[/im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