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0|回复: 2

[转贴]桐城纪行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89

回帖

23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3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20 13: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

桐城纪行


  对安徽桐城早已心向往之,原因很简单,桐城是清代桐城派的发祥地,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著名文人早就如雷贯耳了。近日,我有机会与文史界的朋友出访安徽桐城,收获不小。
文史同道去桐城,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不能不去,参观过后,对这个在清代绵延二百多年的著名文学流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桐城派的大师们,而是桐城的文庙、六尺巷和张廷玉墓。

桐城文庙
  桐城的文庙在桐城市中心,处于丁字形街口,与桐城市委成九十度角。走过额题“棂星门”的石坊,踏上泮池上的石桥,眼前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大成殿了。殿前巨大的铜香炉里,插几支早已熄灭的残香,从这可以想见这里平时很少有人来烧香礼拜。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长方形,殿里有金柱8根,其形古朴;歇山重檐顶,柱梁简洁,举架高昂,雄伟壮观。斗拱突出。进深较大,形象别致,明间二朵,次间一朵,用八角型坐斗、异形栱,每间每朵用45度斜栱,据介绍,这是一种辽金建筑的传统手法,在清代建筑中是很少见的;木板平顶天花,明间中心做成方形藻井,十分古雅。
  导游介绍时说,整个文庙占地达3200平方米,在华东江淮地区是最大的。它始建于元代,原在东门外桐溪桥东侧,元末毁于兵火,在明洪武初重建时迁到今址。
  我们一进大成殿就被正中神坛上的高大的孔子塑像所吸引。在“万世师表”匾额下,身穿黑色带花纹宽袖大袍的孔老夫子,正襟危坐,但一点也不威严,倒像是个慈祥的老头。只是它的穿戴有些脱离当时的实际,竟然是头戴皇冕,因为冕上那块称为“沿”的长版,居然像帝王一样有十二旒,即十二条垂珠。他手执玉笏,俨然是画像中的秦汉帝王。再看看左右两旁,包括亚圣孟子、曾参在内的儒家重要人物,甚至两壁配祀的十哲以及朱熹等,也无一不是冠冕堂皇,一样的十二旒,只是各人的华服颜色不同而已,望去仿佛是历代帝王排排坐,不禁令人失笑。想当年孔老夫子在宣传他的学说时,经常碰壁,生前其实并不受到多么尊重,虽然被后人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尊为“万世师表”,也不能乱戴帝王之冕啊,更不用说那些配祀的儒家大师、孔门弟子了。
  我们很快就找到了我们的古代同乡言偃,他端坐于老师右壁的坛上,身穿宽袖黄袍,双手握朝笏,胡须墨黑,面红堂堂,略带微笑,面前立牌,上书“先贤言子偃神位”。在说明牌中,只说他是吴人,我们觉得不满意,特意问导游,导游倒知道他是常熟人。说明文中,除了写他“擅文学”外,特别写明他是“以礼著”。我们赶紧在这位老同乡跟前摄影留念。想想言子在他的家乡,除了在名人馆里有他的塑像外,没有受到这么高规格的待遇,实在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但愿常熟的文庙尽快恢复重建,到那时,言子就可以跟他的老师以及孔门同学一样,堂堂正正坐在孔庙里,受家乡人的顶礼膜拜了。
  孔庙两侧,左有“桐城文物精品展览馆”,右为“桐城派文物陈列馆”。规模都不大,前者比不上我们常熟的博物馆藏品丰富,后者倒很有地方特色。

六尺巷
  记不得何时听说过一个故事:某地有两户相邻的人家造屋,因为屋基地界而起纠纷,谁也不肯让步。一家自以为有人在朝为宰相,遂写信求援,在京城位居一品大官的主人回信给家里人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接信,便拆让了三尺。邻居感其豁达大肚,也后退三尺。两家之间形成六尺的巷子,从此相安无事。这次到了桐城,才知这有赫赫有名的“六尺巷”就在桐城。
  故事是真实的,那个在京城为官的就是张廷玉的父亲张英,那家邻居姓叶。事情发生在康熙年间。张英生于1637年,卒于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康熙二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乾隆初,加赠太傅,谥号“文端”。
  六尺巷在桐城市西后街,巷宽6尺,长约百米,砖墙夹弄,无门无窗。巷口一端墙上嵌有石碑,上刻“六尺巷”三字,巷是市级文保单位。在巷的两头巷口均建有牌坊,其中一座的匾额上题“礼让”二字。
  游览六尺巷,使我想起了商末的泰伯仲雍,他们兄弟俩是让国。不管是让国还是让地,总是体现出了一种谦和礼让的崇高风范。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礼让自古就是一种高尚的情*和精神境界。而在常熟人的传统道德观中,仲雍的让国孝悌谦让精神一直受到高度赞赏,“高风播宇宙”,流芒百世。由此而派生出的“温良恭俭让”,成为人与人相处时的一种行为规范,可惜现在世风日下,社会道德滑坡,这种古已有之的风气已被无序的自由散漫的所谓竞争取代了。今天的人们的价值观,看重的是个人的权利和保护私有财产,人们对个人利益的重视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有时走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极端。特别是在农村里,邻里纠纷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宅基地、边界争端引发的,乡邻之间寸土必争,有的闹到要上访,需政府出面调解;有的为此告上法庭,要通过用法律来解决;甚至有的大打出手,两败俱伤,到医院救治。今天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礼让之风还是不能丢。如果人们也学学张英的器量,大家都客客气气,真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岂不皆大欢喜!

张廷玉墓
  桐城市委的董书记曾经在常熟挂职过,他对常熟的情况比较熟悉,说话爽直。他说:“翁同和所处的时代已是(清王朝)走下坡路了,张廷玉生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董书记认为翁同和不能与张廷玉相比,这就加深了我们对张廷玉这个令桐城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谥号文和。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封三等勤宣伯,加太保。雍正帝初设军机处时,与鄂尔泰同为军机大臣,深受皇帝信任,政务极繁。在历史文献整理和编纂方面,《明史》在他任总裁时最后完成。张廷玉生前居官五十年,位极人臣,富贵寿考,为清一代之最,甚至雍正帝立下遗诏,可配享太庙。死后“奉旨谕葬”。他的坟墓在桐城市龙眠乡双溪村。
  我们走过一座跨越山涧的拱形“相国桥”,沿着不太陡峭的山路往山上走去。此处远离城市的喧嚣,静得几乎连山鸟的啁啾也听不到。偶尔看到路旁有一间简陋的茅棚,淳朴的山民坐在棚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出售自制的晒干蔬菜。特地到远离城市的深山来踏访古墓、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人毕竟很少,山民的生意恐怕是非常清淡的,但我相信山民出售的一定是“绿色食品”。
  山路石级把我们引到一块石碑前,石碑上刻“张廷玉墓”几个字,并标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拾级而上,穿门而入,进入了张氏享堂。里面院落修竹夹道,遮天蔽日,十分幽静。享堂为三进院落,共有五间。进二道门,当门有一堵影壁,上书“赞猷硕辅”四字,意思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德高望重的大臣。据说这四个字是根据雍正皇帝的题字放大的。影壁背面也有雍正的题字“调梅良弼”。上古时代,还没有发明醋酸,烹饪用的酸味来自梅子,盐和梅这两味是烧菜不可缺少的,古人将盐和梅喻为辅佐国君的良臣。与前面的题词一样,张廷玉受到了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极高评价。
  在享堂正屋里,正面板壁上挂有一幅张廷玉的画像,工笔画十分传神。两壁分挂张英、张廷玉父子的诗刻板块。穿堂而过,后面即是张廷玉的墓地。张的墓地占地4000平方米,坐西朝东,顺山势而建,居高临下,气势磅礴。抬头仰望,一级一级的青石台阶将我们的视线向上牵引,显得极有气势。墓道石级分七层,墓道两旁竖有石人石兽,有恭立的文臣武将,有站立的石马石羊等,大小与真物相仿。最高处的坟堆不高,泥土封堆,围以坟圈,墓门前有石制祭具和墓饰。据导游介绍,本来墓道前还有墓坊,遭破坏后至今没有恢复。古人极相信风水,张廷玉墓所占位置地形的确极佳:北傍“狮形地”,南倚“金交椅”,前有龙眠河,四周山岭环抱,人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动静相宜,左右两座山岭就是扶手,如凤凰双翼,仿佛坐在凤凰背上,故称为“凤形地”。文革中,远离城市的张墓也难逃一劫,遭到严重破坏,其墓被挖开时,躺在棺木中的张廷玉尸体身穿官袍,口含明珠,左右胁下各有大珠,而色如生,触之肌肤有弹性,宛若酣睡之中,但见风不久即变黑腐烂,后将其骨殖随便埋入土中。在重建其墓时,才把他的骨骸挖出重埋。
  观瞻张廷玉墓,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这样规模的坟墓,常熟没有,它毕竟是葬于清代盛世,而死者又是极受皇帝恩宠的高官,父子在朝为官数十年,多少积有财产,死后才如此厚葬;而常熟的翁同和虽然也曾位居高位,但那时的清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国力衰弱,而翁同和最后是被罢官回里的,这是不能与张廷玉相比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翁同和比较清廉,他只对文物古书有兴趣,没有在老家广置田产,在他死后,已趋没落的翁氏家族已没有财力建比较有气势的墓地了。

  桐城之行,引起我的思索:我们在文物保护利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弘扬名城文化等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size]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0

主题

742

回帖

80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0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20 20: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0

主题

647

回帖

66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20 14: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