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ze=3]隐藏乡间的金字招牌——橡栗豆腐
作者:文城
提起橡栗豆腐,你为桐城人应该不会陌生,尤其是城关人,对它更是怀有特殊的感情。它作为桐城人自创的一种特色食品,伴随过一代又一代桐城人的成长。 在桐城制作橡栗豆腐的地方是碧峰街道办事处毛河村石庄村民组。它位于桐城老城区西北面近郊,毛河与龙眠河的交汇处。当地人制作橡栗豆腐的传统源自何时并无文字记载,已难以考证。它是一种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加工出来的季节性食品,其制作方法也是一辈辈地传下来的。 橡栗又叫黄栗,它和我们平时所吃的板栗属于同一科目,是乔木植物橡栗树的种子,广泛分布于桐城西北部各山中。橡栗味平甘微涩,有和胃补中的作用。涩性收敛,所以又能止泻,橡栗粉制小儿腹泻有奇效。其树干烧制的木炭就是我们桐城人冬天喜欢烤火与烫火锅用的栗树炭。 入秋时节,秋高气爽,龙眠山上满山的野果熟了。诱人的野柿子、野葡萄、野山楂,还有毛栗等等,吸引着孩子们一个个地上山摘野果尝鲜去了。此时,对石庄家家户户的大人们来说,他们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开心的日子到了——那正是制作橡栗豆腐的时节。山上的橡栗熟了,黄得发亮诱人,仿佛昭示着勤劳的人们是该收获的时候了。 早晨四五点钟,女人们起床了。各家厨房里的灯相继亮起来了,宁静的小村子里响起了刷锅的声音,紧接着烟囱里零星地冒出了几个火星子——女人们在做饭了。因为男人们要上山去打橡栗,所以每家都特意煮了米饭(因为我们桐城人的早餐习惯一般是吃稀饭加咸菜),米饭上面再炖上一碗鸡蛋、蒸上一碗自家制作的炸肉或咸鱼,另外再蒸上一锅山芋。吃上两三碗米饭,天刚朦朦亮。拿上头天晚上已经准备好的两只蛇皮袋和一只篮子,带上几根刚蒸好的山芋,男人们三五成群地向大山进发了。 和着晨露,一路欢笑。到达山上后,人们便分开,各自去摘橡栗了。大家把篮子挂在胸前,看到橡栗树,轻轻地一拉树枝,使树枝对着篮子,双手一搓,橡栗就全部落到了篮子里。等篮子里栗子落得有那么多时,就倒进蛇皮袋里,把袋子放到一边,再次轻装上阵。中午时分,已经装满一袋子了,肚子也咕咕叫了。拿出早晨带的山芋,喝几口溪水,坐在树荫下休息休息。边吃边畅想着金黄的橡栗变成了一张张的标票子,美美地憧憬着未来。等两只袋子都满了,也该回家了。就地找一根粗些的树枝当作扁担,大家又都一起满载而归。踏着夕阳的余辉,远远地看到村口的孩子们迎接自己的身影,一天的劳累转瞬融化在暖暖的亲情之中。 橡栗打回来了,就可以着手去做橡栗豆腐了。过程很简单,但费时又费力,通常是全家老小齐上阵。先将橡栗去壳洗净,然后用石磨将其磨碎,要边磨边加水。那时候石庄的晚上,家家户户,石磨齐鸣,吱吱答答、叽叽呀呀,严然一道独特的风景。磨好后用夏布将其筛洗去渣,把橡栗的浆汁存放在陶制的缸内。大约三四个小时后其淀粉沉淀,倒去多余的水,将淀粉放入锅内用大火熬煮,待其凝成糊状后舀起放入盆中加少许水冷却,一锅橡栗豆腐就大功告成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天很快又亮了,女人们依旧起床做饭,男人们吃过饭后继续上山打橡栗,女人们也要卖豆腐去了。用刀将盆里豆腐切成小块状,分别放入两个水桶里,加上一些清水,挑到清风市或紫来桥去卖。 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如今的清风市建了菜市场,早晨的分园路两边再也看不到那些卖菜买菜的人拥堵的场面了。而紫来桥上也应该不准摆卖了吧,以前的紫来桥及其两头的街道可是东门菜市场所在在呀!我离开桐城也有近十年了,每年只是春节回家一次,现在的石庄听说只有四五户人家还在做橡栗豆腐,而我也整整十年没吃过橡栗豆腐了!还清楚地记得它的味道:用刀将橡栗豆腐切成薄片,加些葱、蒜、辣椒炒一下就出锅,香气四益,看起来黄得发亮,吃起来爽滑中带些柔韧,淡淡的涩味回味无穷。 拿如今的话说,那可是纯天然绿色食品,采自无任何污染的大山的农家菜呀,传统手工制作,没任何化学添加剂成分。用野果做豆腐,可决不亚于当年淮南王发明豆腐啊!那是我们桐城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桐城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 这个金色的招牌隐藏在民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加以研究、扶持、开发,使之成为一个产业,成为我们桐城文化的一部分。让它成为桐城名片上的一个招牌,走出桐城,成为全国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佳肴,与桐城文化一起为我们桐城增色。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