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W0 b$ N* m& ^ 桐川之名,使用至今已五年。以此为名,一是为纪生平之游历,二也是为了表达对明善先生的深深敬意。方明善先生讳学渐,创立桐川会馆,继何唐之后在吾邑大开结社讲学之风,桐城文化由此而日盛。9 |% F( N6 {% u, ^- X j# y! k. I" ~4 R+ s
桐川会馆何在呢?
( |6 U$ }- M+ l i' v( J 《桐城县志》曰:在桐城县城北门创办桐川会馆,邀教谕张甑山,桐城学者何唐为主讲。8 m& O5 V3 T0 c/ p" d0 V* h7 b
《枞阳县志》曰:筑桐川会馆于枞阳,奉祀孔子,邀张甑山、何唐为主讲。! ~6 [7 U2 }8 x# ?5 [8 Q$ }
明善先生长子方大镇在其《宁澹居文集》中多次提到桐川会馆,《续置会馆颠末纪》明确地提到会馆四界:西界祠后天井中心,东界河,南界旧馆,北界祝氏,风火及墙之址各不紊,是以续纪以垂后来。
( r5 d1 W# P# C6 L0 m 西界祠后,显然是指桂林方氏宗祠,否则当写明。方氏祠在今市区北大街。东界河,则会馆在河西,枞阳镇在长河之东,东邻也无有他河,会馆不在枞阳明也。南界旧馆,可见新馆并非由它处迁来。
+ d! L& A$ y% ~. i" Y8 P; ~ 明代著名作家焦竑的《澹然集》中有一篇《桐川会馆记》,足以印证方大镇所述非虚。“馆负城临流,据一方之胜”。负城,显然指的是县城,临流也与东界河相呼应。焦竑复曰:“自是东之枞川,西之陡冈,精舍相望,而一以桐川为宗”。东至枞川,枞川即今枞阳,会馆在枞阳之西明也。西至陡冈,陡冈即桐城西乡陡冈畈,在今童铺一带。其东枞阳,其西陡岗,负城郭,东临河,桐川会馆在今桐城市区明也!
# G6 W# `/ a: g 桐城北门有讲学园巷,为明善先生讲学处,此巷南邻北大街,东靠龙眠河,与方氏祠堂地理位置相近,离先生之子方大镇的廷尉第也仅百步之遥,当为桐川会馆之旧址。
1 n L% F# r$ d: Z e. @ 然则桐川会馆建于何时?9 ~" ~8 P2 _% r4 t h5 B. D
《方明善先生行状》是这样说的:“癸巳,先生应岁升廷试毕,过大名府...归后构桐川会馆,颜其堂曰崇实,中祀至圣,左庑祀甑山先生及吾乡省斋何先生”。甑山先生即张绪张甑山,曾任桐城教谕,为先生恩师,逝于当年。何省斋先生即何唐,首开桐城结社讲学之风,为先生岳父恩师,其时西去多年。两县志皆言邀二位先生主讲,其错可想而知。万历癸巳,为公元1593年。也就是说旧馆建于是时。又据方大镇《续置会馆颠末纪》载:甲寅春乃议改剏并毁旧馆而新之。万历甲寅,为公元1614年。5 U- [; {( `* y9 ^, v3 n
桐川会馆新建一年后,明善先生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自1593年至1615年,明善先生在县城讲学22年,培养人才无数,为桐城成就文都伟业奠定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 t7 O2 D( c4 ~9 O 5 g) k G! W6 O5 {
) h9 ~5 X% ^; {$ p( |
& L1 v B& Z7 k& [3 O3 `1 L [ 本帖最后由 桐川 于 2009-2-27 23:35 编辑 ]
楼主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