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379
- 积分
- 845
- 威望
- 26303
- 桐币
- 160
- 激情
- 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0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2-9
桐网贡生
- 积分
- 845
鲜花( 1) 鸡蛋( 0)
|
名山胜水共千秋
--------------------------------------------------------------------------------
翻过浮山右侧的那道山岭,过一道田冲,一条新开的公路将地形改变,竟让我找不到先生的墓地了。向村民打听,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指着前面的一片山坡热情地说:“方密之啊,就在那山上。”我曾经来过,是二十年前,参加“桐城派研究会”的一百多人都来了,浩浩荡荡的。那时就想着找机会单独地来,在先生的墓地前静静地坐一会。
桐城县志载:“以智逝世以后,衣钵留在青源山佛寺,爪发归浮山华严寺建塔,肉身葬浮山北麓。”这是当时的一段公案,两家佛寺和桐城县都争方以智遗体,最后公断:衣钵留青源,爪发归华严,肉身葬浮山。先生一生颠沛,终于在风光秀美的浮山找到最终的归栖,也算得其所哉。墓表两侧有联:“博学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大抵也就是这个意思。墓碑上撰有“方密之先生事略”,云:“方密之先生,名以智,世居桐城。生于1611年,卒于1671年。明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清兵入关,潜入南京,以抗拒奸党马士英、阮大铖。遭受迫害,流离岭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立于肇庆,任先生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又以太监王坤专横而辞职。浪游桂林,行医卖画为生。清兵搜捕,遂削发为僧……”这是先生人生的一个简略的脉络。其实,清兵反复搜捕他,是因为他是名人,是人才,想其为新政权所用。一次在南粤,清将马蛟腾将方以智俘获。一边置放高官的朝服顶戴,一边是寒光闪闪的大刀,让他选择。方以智毅然决然地走向大刀。马蛟腾敬他,无可奈何,只好悄悄将他放了。
先生满腹才华,学富五年,他岂不希望学有所用,为国家和百姓造福?但他没办法接受外族入侵的现实,没办法改变他作为明朝的臣子对于明朝的忠诚。即便他十分明白,他那个腐败透顶的大明朝气数已尽,合该灭亡了。离开南京之后,他先是在南方组织和参与了几次抵抗,但后来发现那简直是徒劳,便遁入空门,在沉重的忧郁之中,去做学问。然而他毕竟是异己,到康熙十年,由于一件偶然的事,朝廷又派兵将他从江西清源山寺押解进京。但此时他已经在寺庙中静修多年,悟透人生内外的一切,可以随意进出生死之门了。押解他的船只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他知道南宋文天祥墓就在附近,说了句“要去会文丞相”的话,就寂然地在船上坐化了。他当然知道,他是不能作为俘虏,也是不会臣服新朝的。他坚守的是一种文人的气节,也是一个朝代最后的气节!先生大概真的是去会文丞相了,他们大概就站在某个高高的地方,观看后来人世间的一切。
已是初夏,天地之间绿得生动,就连先生的坟墓也是绿得生动的。只有灰色和褐色的墓表、墓碑、墓道上的石头,依然严肃着,那严肃是深沉的、凝固的。那种强烈的对比,仿佛就是生死的临界。仿佛也就是先生坐化之前的心情,假如当时他彻悟的心理,可以称作心情的话。原来一切就这样简单,就连莫测高深的生死亦如此!我的心淡淡地笑了,如一丝浅浅的小南风。人生有许多无奈,你也许不知什么时候就站在无奈的门口,你必须走进去,像走进一片昏暗的灯光。在那片似有似无令人无法自持的灯光下,先生的心灵之光越发显得锋芒毕露。他只活了六十岁,且大都处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之中,却有太多的著作,科学、哲学、医学、史学、文学、地理等,烹炮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就有五十多种,数百万言,这是他留给后世人的无价的财富。由此可见先生是何等的才华!
我崇敬先生,崇敬他的博大才华和高风亮节。我知道先生的灵魂是长在的,就在这一片名山胜水之中,或许就是那无边的、生动的生命的绿,或许就是那坚定的石头一样的铁青……
●陈所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