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之路:一幅超越时间的流动地图
——观《李白人生路线图,三维动画》后
一
八分半钟—— 他的一生 就这样展开了, 在光影中浮现, 在一条移动的山水长卷里, 我们看到那个诗人, 真实地, 行走着。
六十二岁, 他离开人间—— 在盛唐,已算高寿, 但对于那风一般的灵魂, 仍觉太短。
他走过山川, 攀登高岭, 穿行于荒野与烟霞之间, 仿佛脚下无地, 只有浮云可落。
想想他的身体—— 应是多么健壮, 能将酒意与天地 都装进行囊, 还能日夜不停。
他是 中国的野派诗侠, 一个未被命名的远足者, 在路还未有名字之前 便已开始出发。
他是李白, 也是那个未出生的 约翰·缪尔, 一位写云的画家, 一位听懂山语的旅人。
而我们—— 刚刚退休, 心中满是 对虚度前半生的叹息—— 只能在诗中寻找慰藉, 学习那位曹孟德的言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或在另一首古诗中, 取最后一行, 像立誓一般, 轻轻唱出: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二
他行走—— 不仅在地理之间, 也在时间之上, 穿过山脉的肋骨, 河流的呼吸。 这位诗人, 脚步不留尘土, 只留下 诗句。
动画画出了他的轨迹—— 八分钟, 一条穿越唐代的路径, 从蜀地到长安, 从酒馆到高楼, 在朝廷与云霞之间穿行。
这并不轻松, 更非享乐。 步行、骑马、乘舟—— 在八世纪的世界里—— 是对筋骨的考验, 对意志的试炼, 对肺腑的锤炼。 他选择天空而非屋顶, 选择美酒而非仕途。
他不只是流浪, 他在倾听。 倾听风, 倾听月, 倾听诗句之间的寂静。
在他身上, 中国找到了 那个狂放的抒情灵魂—— 一半神话, 一半血肉, 一半光, 一半醉意。 自由如鸟, 翅膀由墨水构成。
他的歌声如山岳, 向空气舒展; 他的梦如流水, 回归源头。
而如今—— 我们, 面对屏幕与行程表, 用指尖追随 他当年所踏之地, 在像素之中, 重走他的轨迹。
视频并未直言—— 但我们明白: 他的诗 从未脱离脚下的路, 他的想象 就是地理本身。
他不只是被记住, 他仍在路上。
这不仅是地图—— 更是一团火焰。
附:
吴砺 2025.7.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