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回复: 0

[散文] 思想的呼吸,时间的回声——跨越世纪的低语:将熟悉变为陌生

[复制链接]

9290

主题

201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067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昨天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想的呼吸,时间的回声——跨越世纪的低语:将熟悉变为陌生

                                                                                                           ——读《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第一部


        一

他写过六十多本书,
而在九十岁的那次采访里,
他说得那样平静——

“我对这个世界毫无用处。
在我写书之前,世界是这样;
在我写书之后,世界依然是这样。”

这句叹息,
正是现代人的心音:
我,可有可无。
像一粒沙,
漂浮在庞大的算法海洋中。

或许,
乔布斯、比尔·盖茨、马斯克
相信他们改变了世界。
而鲍曼——
他让我明白卡夫卡阴影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焦虑,
以及为什么《1984》
至今仍在我们血液深处回响。

这场对谈,
十三章,
十三面镜子,
映出我们时代
不同的裂痕。



          二

他谈爱情:
我们正在失去
选择与被选择的能力。
自由成了滑动的屏幕,
选择变成疲惫的滚动。

他谈命运:
历史塑造我们,
而我们却假装
正在塑造历史。

他谈犹太人:
社会主义曾短暂地
让他们相信平等——
一个能脱下身份之皮、
只以人相见的地方。

但幻觉终将硬化。
理想变为部族。
连“纯洁”
也会长出獠牙。



          三

曾经,
共同体意味着:
你在其中出生,
在其中老去。

如今,
我们称之为“网络”——
柔软、可塑、易忘。

不喜欢某人,
只需删除。
你消失得
毫无代价。

共同体会注视、会惩戒;
网络只是忽视。
沉默,
成了新的放逐。



           四

他说:
“我并不信教,
但我逐渐懂得,
若没有神圣的存在感,
人类无法存在。”

没有圣者,
我们失去了方向;
没有神圣,
我们失去了羞耻。

也许,神与人
会一起消亡。
因为没有缺陷,
就没有人性。

科学承诺完美,
而完美——
正是意义的死亡。



          五

他说起历史。
“真理部”,
如今连上了 Wi-Fi。

我们像修图一样修改过去,
裁切、调色,
上传一个
更合自己口味的版本。

历史成了镜子的迷宫。
每个国家都在讲述,
每个党派都在编织。

兰克说:
“如实写史。”
鲍曼微笑:
“那是不可能的。”



          六

他称道德
为“一个未完成的过程,
一场持续的不确定”。

而幸福——
“不是一种状态,
而是一瞬。”

歌德在他这个年纪被问起:
“一生幸福吗?”
答曰:
“是的,非常幸福,
但我想不出哪一周
是完全幸福的。”

他又说:
“没有什么比漫长的晴天
更令人压抑。”

幸福的反面
不是苦难,
而是无聊。

当我们脱下
那双夹脚的鞋子时,
幸福
只是那一刻的呼吸。

匠人完成作品,
园丁看花开放——
这就够了。



         七

“什么是良好社会?”
他被问。
他摇头。

“良好社会,
或许只是一个
愿意对自己说——
我们还不够好——
的社会。”



         八

读他,
我感到世纪的疲倦:
自由的眩晕,
连接的孤独,
意义的饥饿。

他不赐予救赎,
只给出清醒。

一面镜子,
略微扭曲,
让我们终于看见
自己。

他让熟悉
变得陌生——
让陌生,
成为唯一的家园。




            第二部


他轻声说话,
仿佛思想也已年老;
仿佛真理
如今更喜欢
在对话中缓缓行走。

四场谈话——
不过寥寥数页,
却让整个世纪
在字句间弯曲、叹息。

他说,
现代性本身并非罪恶,
而是让罪恶成为可能的机器——
那钢铁的逻辑,
那温柔的官僚化毁灭。

他说,
爱情已变得液态,
流经屏幕,
在抵达肌肤之前
便已蒸发。
自由成了疲倦,
选择成了镜子的迷宫。

他说起犹太人,
说起共产主义
曾带来的平等幻觉——
理想终会硬化,
信仰变成部族,
连纯洁
也学会了杀戮。

他说起上帝——
并不信,
却说:
“没有神圣,
人类将不再为人。”
那句坦白,
像理性时代
最后一盏微光,
在颤抖中熄灭。

他谈历史,
那被 Wi-Fi 精准重写的过去。
每个国家都在策展记忆,
把历史
当作一座便利的博物馆。
他微微一笑:
“真理部,
如今已接入网络。”

他说,道德——
是个未完成的过程;
幸福——
只是短暂的一瞬。
他忆起歌德:
没有哪一周
是完全幸福的;
太多晴天,
令人窒息。

他谈劳动——
园丁、匠人、数学家,
在世界的阻力中
找到喜悦。

他说,
一个良好的社会,
是愿意低声对自己说:
“我们还不够好。”

在那份谦卑中,
他浓缩了一生的思想——
让理论化为呼吸,
让智慧
柔和如人声。

他不辩论,
他邀请;
他不教导,
他倾听。
他让“思考”
成为“聆听”的另一种方式。

在他手中,
社会学变成一面
拒绝奉承的镜子,
一只手,
轻轻扭转
我们早已习惯的确定。

而在那动作里——
如此安静,
却又如此深远——
他让二十世纪
再次开口,
不再是警告,
而是一声
跨越世纪的低语:

“小心你所追求的完美,
因为在那完美中,
你可能失去
作为人的本质。”




尾声


这种“对话体”的形式,
不仅是一种写作方式,
更是一种哲学姿态。

通过对话,
抽象的理论
回到了人类交流的节奏中。
它让鲍曼一再强调的思想本质
具象而温柔——
思想不是独白,
而是人与人之间
来回的倾听。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将熟悉变为陌生》
正是鲍曼思想的缩影。
它以简洁、流动、开放的形式,
体现了他所称的“流动的现代性”。

这不是一本社会学教科书,
而是一幅“智慧的肖像”。
鲍曼不再试图说服谁,
而是在分享——
一种思考的姿态,
一种与他人同行的节奏。

它最大的成就,
是其谦逊。
它不要求认同,
只邀请读者与他一同思考——
完成那项他毕生坚持的工作:
让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



这本薄薄的书,
是“思想仍然可以安静地存在”的证明。
它告诉我们:
哲学不必喧嚣。
有时,
一位老人轻声的对话,
便足以回响整个世纪。




附记


这首诗写于阅读并观看鲍曼晚年访谈之后。
社会学在此化为诗,
思想成为温柔的反叛。
这是一场思想的翻译,
也是一场时代的回声。



附:
《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 •鲍曼对谈》/(英)齐格蒙特•鲍曼,(瑞士)彼得•哈夫纳著;王立秋译.
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7(2024.1重印)




吴砺
2025.10.21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