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簧管低语之森
——听泰勒曼《C小调双簧管协奏曲》TWV 51:c1 有感
一
这音乐—— 如此静美。 那双簧管, 难道不是 最接近鸟类 自鸣其声的存在?
我不禁想: 是否正是所谓文明, 那些语言与理性、 规训与效率, 让我们 遗忘了 天生的歌唱本能?
也许, 那些极少数的音乐天才, 并非突如其来的天赋, 而是返祖的回响—— 像偶然生出的 “毛孩”, 带着远古的痕迹, 呼唤着我们 曾属于的树丛。
泰勒曼, 1681年出生, 活到了86岁—— 在那个时代, 已近奇迹。
而这首曲子, 不炫技, 不激昂, 没有莫扎特那种 天才电光的闪耀—— 却缓缓流淌, 自在自足, 仿佛一个 为自己建造安宁的世界。
双簧管在说话, 不急, 不求取悦, 只是轻轻地, 带来一段 关于叶子的回忆, 一段节奏, 柔和得 正好能让心 随之回家。
二
它开始了—— 不是炫目的亮光, 而是一口呼吸。 一根木与簧的声音 走进林中空地, 轻轻说话, 像是在忆起 沉默曾经歌唱的模样。
这不是宫廷的号角, 不是炫技的火花, 不是为假发贵族准备的惊叹—— 而是一次交谈, 在叶与叶之间, 在停留其间的风中。
泰勒曼—— 穿越战争与风尚, 甚至活得比巴赫还久—— 他的写作, 不是为了震撼, 而是为了留下。
双簧管在这里, 不发号施令。 它行走。
它温柔地移动, 像一个 不需要说出口的念头, 却终究抵达。
在这首协奏曲中, 无需喊叫。 音乐不是烈焰—— 而是穿过枝叶的光, 有节制, 且温柔。
低音持续部在低语—— 就像脚下的土地—— 而双簧管 在空气中 画出晨光的弧线。
没有一处是多余。 连休止符 都有它的意义。
慢板乐章不哭泣。 它聆听。 它伸出手—— 越过时间, 轻声说: 我们也可以安静, 却依然完整。
最后的舞蹈, 不是凯旋—— 而是优雅的转身。
不是对胜利的高呼, 而是温柔地 翻过一页。
而当它结束时, 你忽然明白: 这不是一场演出, 而是一段回忆—— 一片森林, 由一根簧管 记得。
附:
吴砺 2025.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