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中的公牛之力,在大理石般宁静的光中:普桑沉思录
——翻阅《法国古典画象征——普桑》画册有感
第一部
一
我从未想过, 十七世纪的法国, 竟孕育出这样一位画家—— 步伐如罗马人般宽阔, 肩膀上驮着古典的重量。
书合上了, 但惊异仍在心中打开。 他的大半生在意大利作画, 却让塞纳河的气息 在每一幅画里隐隐流动。
二
他十七岁, 便决然离家, 只因一位路过的画家, 那画中的光点燃了少年体内 尚未命名的冲动。
我,在五十岁以后读他的传记, 在这身体两大抗衰机制 已悄然熄火的年纪, 读这些远古的热情, 如读一封命运补发的电报。
生物的钟已开始脱钩, 衰老如夜色悄然降临, 但此刻,仍有几页画册, 几行文字, 让我与世界续命。
三
1649年的自画像, 他五十七岁, 如一个农人,粗手大脚, 眼神沉稳,坚定,直视真实, 不是贵族,不是诗人, 而是一个 能将整段神话 搬上画布的劳动者。
四
我翻页, 阿卡迪亚的牧人在石碑前沉思, 古罗马的辩士在松林间举手疾呼。
天幕之下, 红与蓝在古典秩序中舒展。
这些悲剧不让人沉溺, 它们被一种抬头仰望的节奏托起。 如拉斐尔笔下的宁静, 如比才的《阿莱城姑娘》 在午后阳光下响起——
轻盈,悦目, 一种高贵而浅浅的悲伤, 足够美, 却不会把你吞没。
五
我读到黎塞留, 那位政治家懂得艺术的力量。 他让普桑画下“胜利”的图卷, 不仅为了装饰城堡, 更为了让政权的脸庞 在后世多一些光泽与诗意。
艺术为王权效力, 也在悄悄书写自己的历史。
六
他们说, 普桑的构图如水滴般清澈, 如理性打磨后的宝石。
我却更记得 那张画像中公牛般的身体—— 他拖着整座神话剧场, 一步步走上画布, 低头,蹬地,发力, 与时间对峙。
七
让那些巴洛克的繁复与浮华 自顾炫耀吧——
而普桑, 是那条不响的古河, 从拉斐尔的山谷流过, 到大卫的殿堂, 再进入安格尔笔下的静水深潭。
他是一种骨架, 一种古典之骨, 撑起了几代法国绘画的脊梁。
八
我合上画册。
他的蓝天,像云南高原暴雨前的艳蓝; 他的白云,像福州台风前夜的薄雪。
他的风景, 既是神话, 又是自然, 像梦中也可信的真实。
他画女神的肌肤如牛奶, 他画男子的皮肤是日晒的深褐。 他知道光落在谁的身上, 谁就是画的中心。
他自由地画, 像呼吸,像劳作,像热爱本身。
我的身体或许在渐暗, 但他那份—— 黄昏中的公牛之力, 穿越三个世纪, 重重地踏进我的胸膛:
趁光还在, 去工作吧。
第二部
一
诺曼底—— 雨落在制革的兽皮上, 一个男孩在泥地里 描摹狮子的轮廓。
十七岁,他扛起打结的包裹, 一路向南走去, 直到语言变成拉丁文, 雕像开始说话。
二
罗马接纳了他, 带着断裂的圆柱, 和活着的哲人。
他研读废墟的几何, 拉斐尔线条中的脉搏, 像铁的味道—— 在舌尖感受古代的重量。
三
他学会拒绝过度: 不需要猩红的风暴, 不需要光影的匕首 刺入眼角的巷口。
他宁愿种植比例的花园: 人物安放得如行星, 围绕着道德之光旋转。
四
色彩在素描面前低头; 蓝色倾听,红色守规。
即使是悲剧, 也在他的冷静舞台上 站得笔直——
柏树与石头之间, 牧人对着墓碑拼出: 我,也在阿卡迪亚。
五
国王召他回巴黎, 宫廷丝绸响如秋叶翻飞。
他为他们描绘胜利, 把赞助的黄金 在齿间试出真假。
然后,再越过阿尔卑斯, 把自由装进木箱。
六
他在罗马度过余生, 熬过战争、瘟疫, 巴洛克剧场的喧哗灯火。
一幅又一幅画布上, 他铺设出清晰的秩序法则。
几个世纪之后, 大卫模仿他的步伐, 安格尔模仿他的静止, 塞尚模仿他 那看不见的思想支架。
七
评论家称他为建筑师、 手握画笔的哲人、 肩若公牛的理性守卫者。
而他只称自己——“画家”。 每一幅构图中, 心灵找到呼吸的空间。
八
如今我们站在他那静默的形体前, 感受秩序的重量 使脉搏变得平稳。
在这个渴求奇观的时代, 他的画如同一口石井:
低头汲水, 你会听见回声响起——
宁静, 清澈, 古典。
附:《法国古典画象征——普桑》/何政广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