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筑成之所:一场穿越建筑与文明的旅程
——观看哈佛大学GSD公开课《建筑的想象力》
一
我从未想过 自己会坐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 哪怕只是虚拟地。
曾经,在一间灰蒙蒙的宿舍里, 我和两个室友谈论未来, 谈论遥不可及的地方。 他们俩大学毕业去了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
一个如今是美洲银行的总监, 另一个 则消失在时间的沉默里, 仿佛被宇宙吞噬。
而我—— 一句英文听不懂, 当年的世界对我关上了留学读研的大门 如今是一个年老的学生, 却因字幕的存在 感激这互联网的奇迹。 感激,或许, 这迟来的机会, 让我再次感受到 大学心跳的节奏 在记忆的胸口微微震动。
大学的日子 又一次闪现—— 短暂、明亮、未竟的梦。
他们说: “建筑,超越了必要。” 的确如此—— 没有动物会把梦 筑成飞拱与穹顶。
“建筑是一种回答,” 教授说, “用技术去回答一个 并不属于技术的问题。” 这样的话, 只有少数人的脑海能生出。
他称建筑为 “思想的学科, 对人类历史的解读, 社会成长、经济权力与渴望 汇聚于一身的镜子。”
忽然之间, 即便我一知半解, 我也感受到—— 那是一种诗意。 那是我们失落的语言。
在我的故乡, 曾流行自我鞭打, 或彼此掌掴。 而如今, 我们挥舞着语言的巴掌, 打向外国的鬼影, 好像那真的有用似的。
可在这片哥特尖顶之间, 有人低声说: “建筑, 帮助我们看清历史本身。”
我看着那些形态—— 意大利中世纪的四座教堂—— 它们不仅是建筑, 更是思想, 凝固成石。
而在那一刻, 我又一次成了学生。 虽然迷惑, 却全心聆听。
而那一刻, 或许, 已是足够。
二
这不仅是一场讲座—— 而是一种观看的方式, 一种用石头思考的方式, 一种带着蓝图走过历史 又将问题藏于心底的旅程。
在哈佛,教授说: “建筑,超越了必要。” 它是一种多余, 但不是浪费—— 是愿望的实体化, 是思想变成空间的路径。
它不是头顶的屋顶, 而是举向文明的一面镜子。
他们展示教堂—— 不是为了祈祷, 而是为了思考。 中世纪意大利的墙体 说着神学、政治与砖石的语言。 每一座拱门, 都是信仰故事的一句话。 每一座圆顶, 都是悬挂在时间之上的疑问。
教授们 不高声讲述, 而是点亮黑暗—— 一层层揭示, 仿佛从立面上剥落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尘土。
他们的话语如桥梁, 连接抽象与坚实, 连接未建的幻想与永恒的实体。
而对于 那些不懂英语的人, 也有字幕—— 是通向建筑思维的第二语言。
互联网打开了一扇门, 在过去那是一堵高墙。
在这个 为奇观、 为利润、 为速度而建的世界里—— 这门课程提醒我们:
建筑, 是一种物质的冥想, 一种无声的哲学, 一种权力的编舞, 是一首关于我们如何生存 以及如何活得更好的诗。
附:
吴砺 2025.5.25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