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神的世界里寻找意义:穿越混沌与光的旅程
——观看纪录片《性 死亡与生命的意义 第三集 生命的意义》
第一部:混沌与光之间的旅人
一 理查德·道金斯 这次谈的不是基因, 而是更难捉摸的东西—— 在混沌中寻找秩序的渴望。
他说起托尔斯泰, 五十岁时几乎自杀, 却又回到了宗教的怀抱, 仿佛救赎就是归途。
又提到格雷厄姆·格林, 年轻时玩过那种俄罗斯式的自杀赌局, 扣动扳机——没死, 于是终身和无聊为敌。
我们渴望意义, 像动物渴望阳光, 宗教,或许, 就是我们对黑暗的第一道防线。
二 接着,他谈到加缪—— 与那块石头。
西西弗斯, 推上山顶, 又滚下来。 不断重复, 不为虚无, 而为存在。
不停地做一件事, 就能填满生活的空壳。
而我—— 不停地看, 不停地写, 大约, 也在做同样的事。
三 生命真奇妙—— 我们一半的基因 竟与植物相同。 但我们能谱曲, 能毁城, 能提问那些 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能活在这个世界, 就已经是中彩票。” 道金斯这么说。 我默默点头, 不是震撼, 是温柔的认同。
四 镜头里掠过印度庙宇—— 雕刻着交欢的神祇, 坦率而自然, 在众神之中, 性爱并非禁忌, 而是祝福。
但今日印度街头, 暴力行走在阳光下, 施暴者 或许正从古老传统中 找到不必内疚的理由。
五 我与主持人感同身受。 我们来自那样的国家—— 谎言如空气, 真话如火种。 中国, 一个用烟雾织网的大国, 却也生生不息, 爱着生命、日子和春风。
几千年来, 就这么活着。
“水至清则无鱼”, 是我们的哲学。
六 歌德说: “生命之树常绿, 理论则灰。”
我现在懂了。 生命并无意义, 但既然来了, 就看一眼吧—— 世界还没关门, 那就多看看, 直到门关上的那一刻。
七 爱情,也是新事物。 在中国, 爱情作为婚姻理由, 不过百年。
千百年来, 婚姻只为传宗接代, 顺带解决 人类正常的生理需要。
爱情易逝, 但身体记得—— 欲望、满足、 短暂的安宁。
就像生命, 婚姻也不靠奇迹维系, 而靠潜伏的运作。
八 寻找生命意义, 是一场危险的远征。
我知道。 十四岁那年, 一次小小事件, 击穿了我的精神—— 英语听力和记忆力 瞬间消失。
从那以后, 我开始问:为什么? 大学五年, 形同行尸走肉。 若不是那场精神崩塌, 或许我早已出国读书, 走上一条全然不同的人生。
可我留了下来, 走进内心深处的迷宫。 为了一句答案, 迷失数年。
九 生命的意义, 如同婚姻中的爱情—— 多半是传说, 却也重要。
不是因为它真, 而是它挡住了 沉默的黑洞。
我们推石头, 不是为了登顶, 而是为了 不让自己静止。
此刻, 我还在写。 这就够了。
第二部:无神之下的火种
我们渴望意义, 即使天空 从不作答。
理查德·道金斯缓步而来, 不是带着先知的权杖, 而是带着一颗平静的心, 与沉重的证据之书。
他不许诺安慰—— 没有天堂, 没有宏图, 只有一个问题: 当你意识苏醒的这一生, 你想造出什么?
他说起托尔斯泰, 五十岁时几乎一走了之, 却又转身投向上帝, 像雪地中迷失的旅人, 奔向那熟悉的温暖谎言。
又谈格雷厄姆·格林, 把死亡当成 年轻时的恋人, 终其一生 与无聊搏斗—— 那叫“存在的虚空”。
我们在混乱中寻找图案, 在虚无中发明仪式。 宗教, 也许是我们 对意义崩塌的 第一个脚手架。
接着——加缪。 还有那块石头。 西西弗斯推着、 滚落、 再推—— 但他从不放弃。 他劳作, 他存在。 这劳作, 就是回答。
而我们—— 我们写, 我们观看, 我们提问。 这, 难道不是 当代的神话形式?
道金斯望向基因。 我们一半的基因 和一棵树相同。 但我们能创作、 能毁灭、 能梦想。 这,也是一种奇迹—— 不是神迹, 是概率的震撼。
“你出生, 就是中了大奖。” 他说。 不是命运, 不是祝福, 而是存在本身的惊奇。
镜头停留在印度的庙宇, 诸神交缠成石雕—— 性, 不是羞耻, 而是神圣。
然而今日, 暴力在阳光下行走, 沉默 仍紧紧裹住 受伤者的躯体。
他讲话没有教义, 但有尊严。 意义, 他说, 不是“发现”, 是“创造”。
不是从神山传下, 而是用粗糙的手、 不安的心, 一点一滴建造。
生命, 像婚姻, 未必人人得到爱情。 但它有结构—— 也提供 风暴中的栖身之所。
我们, 星尘与泥土的孩子, 对宇宙要求太多—— 对自己却要求太少。
可这就足够了: 继续走, 继续写, 继续推那块石头, 无需掌声—— 只为前行。
附:
吴砺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