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不可能”打上商标的人
——观看PBS纪录片《亲述:伊隆·马斯克》
一
伊隆·马斯克—— 也许是当今地球上 最吸引目光的人。
不是因为口才, 也不是因为风度, 而是他敢撞破天空, 将梦想的代价, 拉进流水线的理性公式。
他让遥不可及变得可复制, 让火箭 像某个创业者的副业。
他带着半疯癫的眼神, 演绎一个比憨豆更荒诞 却更真实的角色。
人类, 总要拼命让世界看见自己。
有时靠音乐, 有时靠战争。
普京做出了他的选择: 当科技无力,经济停滞, 他点燃了火与血。
核弹成了天空的怒火, 刀斧划破街头的夜。 一场残酷的剧场, 只为博得注目。
当无法创造新世界时, 他们选择摧毁旧世界。 毁灭,成了他们通往历史的捷径。
但那是一条 由灰烬铺就的路。
这是二十一世纪, 不能再重复二十世纪的悲剧。
所以我想说: 如果哪天特朗普先生见到普京, 请告诉他:
“该死的,停下来吧! 不如去挑战马斯克, 举国之力登火星, 建立你的名字, 在别人的赞叹里, 而不是在废墟上。”
马斯克, 把书呆子变成了超能力, 讥讽是他的护甲, 压力是他的钢盔。
内心烈火中站立, 童年的科幻小说, 如今成了现实图纸。
他像个冷静的赌徒, 以命运下注。
那年, 我也在硅谷, 和凌吉武一同创业。
在福州, 我们播下光纤的种子, 几十家企业自此发芽, 虽小, 却真实地发光。
不如火箭耀眼, 却也是 点亮夜空的一束微光。
他的第一桶金, 来自电子黄页; 后来是支付系统, 一次疟疾,几乎要了命。
或许正是在那时, 他的目标转向星空。
卖掉PayPal, 获得1.8亿美元—— 他的目光, 越过地平线。
“拯救人类”, 听起来像电影, 可只有投身星辰的人, 才能真的发光。
“失败是一个选项。” 他这样说。
而NASA说: “失败不是选项。”
这正是区别—— 一个孤独的梦想家, 一个万人体制的航船。
2008年, SpaceX第四次发射,成功。
NASA副局长加弗 给了他16亿美元订单, 不只是钱, 更是信任。
是的, 这是一部为马斯克做的广告。
但请问: 哪一块广告牌 真的飞向过太空?
相比之下, 普京这些年用火与血做的宣传, 只让人记住他 怎样遮蔽了北京冬奥的光辉。
他的影子, 比奥运还刺眼。
如今, 他成了西方叙事中 最典型的恶棍。
而马斯克, 也许荒诞、任性, 但他让我们 重新相信 “不可能”这回事。
当你敢做, 别人不敢想的事, 你就成了宇宙中 那一点星光。
二
他不仅是一个人, 而是一种时刻。 是火焰, 在历史电路中跳跃的瞬间。
他是半个工程师,半个幻术师, 游走于发明与表演之间。
他不低语创新, 他在发射台上喊出它的名字。 火箭成了广告牌, 火星成了商业计划书。
这不是神话, 却如神话般真实。 他建造的不是机器, 而是信仰体系。
他贩卖的, 不是幻想, 而是带有标签和专利的未来。
失败? 他欢迎它, 甚至期待它。 他把失败当蓝图研究—— 若要建造前所未有之物, 就必须接受 在飞翔之前,先坠落。
纪录片追踪他的曲折路径: 从电子黄页, 到轨道飞行, 从疟疾之旅, 到PayPal的财富, 再到更遥远的彼岸—— 那只为仰望者 敞开的星空。
NASA说: 失败不是选项。 马斯克说: 失败是必须的。
这正是不同: 大教堂与山洞, 制度与个体, 集体的步履, 与那个踢开未来后门的人的脚步。
在这个世界, 有人投弹轰城, 只为留下名字。
而他发射火箭, 不是为了逃离, 而是为了证明—— 人类仍未失去 惊奇的能力。
这是一幅画像, 也是一次自白。 是一面照见野心的镜子。
我们看到的, 不是被平静雕刻的形象, 而是在混沌中锻造的火焰; 不是寻求掌声的人, 而是渴望引燃世界的人。
他不只是建造, 他在燃烧; 他不只是伸手, 他在改写 整片天空。
如果历史曾属于国王, 进步曾属于委员会—— 那么这个世纪, 可能属于那些 疯狂到相信 自己能为“不可能” 打上商标的人。
附:
吴砺 2025.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