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仰与怀疑之间
——观看纪录片《生来为何 第4集 上帝的存在性》
一
善与恶, 只是人类虚构的观念吗? 虚无主义者低声说: “没有价值,一切都无所谓。”
但合作—— 让我们走到今天, 让我们登上这条 冷酷食物链的顶端。
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确实善良, 但善意,是有边界的。” 就像六十年代的美国公交车—— 白人对白人友善, 却对不愿坐后排的黑人冷漠无情。
道德, 并非刻在石板上的律法, 它存在于张力之中—— 在本能与克制之间, 在自我欲望 与他人需要之间。
一位南非科学家说: “真正的道德,是反人性的, 是在没有人要求时, 仍愿意为他人放弃自身利益。”
这一刻, 比任何圣书都更让我动容。
接着, 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并肩出现, 没有论战, 而是两种世界节奏的交错—— 信仰与理性的对话。
有人问: “如果一个想法能让你幸福, 它是否必须是真理?” 也许不必。 也许温暖, 才是信仰最真实的形状。
道德的起点是关心—— 哪怕只是一点点, 哪怕在地狱里, 也会有人递上一杯水。
那生命与死亡呢? 那意义呢? 也许我们所能做的, 只是感受风, 咬一口果实, 与朋友一起微笑。
“确定性是一种诅咒。” 有人这样说。 “当你觉得自己已知一切, 你就停止了思考, 也就不再活着。”
就是这句话, 那轻轻的爆炸, 让我坐下来, 看完整部影片。
二
这不是为了回答, 而是为了再次提问, 张开双手, 静静地。
这不是诸神的战场, 不是圣殿与实验室之间的叫嚣, 而是一个安静的空间, 让回声慢慢回荡。
一个物理学家谈论原子, 一个神父讲述灵魂。 一位哲学家低声问: 我们为何在意—— 什么是善, 什么是对? 那些远在 肉体触碰之外的事物。
善良, 是进化的诡计? 还是 一场对自然本能的反叛?
那南非的声音再度响起: “真正的道德, 是逆流而行。 给予, 不为回报; 爱, 无需理由。”
我们静静聆听。
信仰, 不是盲目; 无神, 也并非荒芜。 它们都是镜子, 映出我们共同的渴望。
有人说: “确定性,是囚笼。” 是的—— 一旦你确信自己全知, 你就不再追问, 思想也随之凝固。
什么是真相, 若它不能使我们完整? 什么是事实, 若它无法疗愈伤口?
有时, 一个能带来慰藉的故事, 比冰冷的数据更真实。
道德, 或许不是从律法开始, 而是从关心开始。 哪怕只是一丝怜悯, 哪怕在地狱, 也有人递上一杯水。
上帝? 我们未曾看见, 却感受到那隐隐作痛的提问, 那拉扯着我们的力量, 就潜藏在语言之外。
这部纪录片没有结尾, 它开启。 像黄昏里的一扇窗, 让光, 也让怀疑, 一同进入。
在那种张力中, 某种神圣, 开始苏醒。
尾声
这部纪录片《生来为何》, 从一个问题出发—— 不是为了征服, 而是为了凝望。
我们不是机器, 即使血肉之下 是物理的缝线。 但我们依旧会问: 这重要吗? 我们为何在意?
第一集: 寻找意义的动物。 我们是故事的物种, 渴望, 并怀疑。 即使科学解释了万象, “为什么”的火焰 仍在心底燃烧不息。
第二集: 美与真理。 一道公式, 一幅画, 一段旋律—— 我们是造梦者, 还是在时间深处 考古神性的旅人?
对称的微光, 数学的优雅, 它们低语着: 这宇宙,也许不仅仅是偶然。
第三集: 动物的内心世界。 道德, 或许不是人类专属的果实, 而是从森林、河流与兽群中发芽。 我们看见—— 仁慈的起点, 闪现在非人之眼。 我们开始明白: 善意, 可以无须语言。
第四集: 上帝的存在性。 不是终点, 而是一片静默燃烧的原野。 信仰与怀疑, 不再争斗, 而是并肩缓步而行。
去关心, 是个谜。 去给予, 无所图, 也许这, 正是“人”的所在。
而最后, 只留下一句低语: “确定性, 是一座牢狱。”
是的—— 真理或许重要, 但只有当它 能激发我们继续提问时, 它才真正活着。
这部纪录片没有落幕, 它轻轻地开启—— 像黄昏里的一扇窗, 让光照进来, 也让那些 让我们真正活着的问题, 再次浮现。
附:
吴砺 2025.5.24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