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之笔,人间之光:牟利罗的世界
——翻阅《西班牙黄金时代的绘画大师: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有感
第一部
一
我得坦白—— 在翻开这本画册之前, 他的名字只是尘埃, 被搁在美术史的边缘。
十九世纪, 他是画布上的西班牙首富; 二十世纪, 人们却绕道而行。
一页页翻过去—— 圣母无瑕受孕, 天使将云彩叠成洁白的被褥。 我这个不信教的人 眼皮沉重, 被拉丁语和香烟味压得喘不过气。
但忽然之间, 有一幅圣母凝望着我—— 不是天上的王后, 而是塞维利亚街头的少女, 脸颊带着活人的温度。
她怀中的圣子, 怎么看, 都有画家本人的影子—— 圆脸,警觉,带着调皮的笑意。
圣约瑟——不是枯瘦的老者, 而是一座坚固的堡垒, 为家庭撑起一道沉默的庇护。 小耶稣戏弄小狗, 圣母一边卷着线团, 一边以最温柔的眼神凝视着儿子。
神圣气息 在锯屑味和晚饭香里悄然浮现。
二
1617年,塞维利亚。 牟利罗出生, 还来不及与命运讲条件, 就失去了父母。
在教父的抚养下, 一边画画, 一边照顾弟妹。
他从工坊学艺, 偷看里贝拉、苏尔巴兰与委拉斯开兹的光影, 终于也走进了马德里, 向同乡巨匠靠近一步。
后来名声鹊起—— 十三幅壁画让修道士热泪盈眶。 再后来, 他创办了艺术学院, 成为塞维利亚的骄傲。
但这座城市, 已被瘟疫与饥饿咬得只剩骨头。 他画的孩子们赤脚、破衣, 却笑得像刚刚从天堂走来。
于是他有了个称号: “孩童的画家。” 因为希望, 总是愿意落在小小的肩膀上。
二十多幅圣母像, 每一幅, 都像邻家姑娘刚洗过头发, 带着花香。
观众下跪, 不是因为信仰, 而是因为自己 渴望温柔。
三
画册的最后, 是一幅自画像。 椭圆的画框里, 画家停下了手, 似乎正倾听我们的呼吸。
三百年,忽然消失。 他仿佛站在我们眼前, 温文尔雅, 只求我们看见—— 那画布之外的东西。
画布会比肉身更长久。 光,一直信守承诺。 每一位笑着的乞儿, 每一个脸红的修士, 都是牟利罗在续写的篇章。
他继续调和 尘土、油彩与怜悯, 让这脆弱的人间 在某一刻 恢复了一点慈悲的光。
第二部
他诞生于一座 已开始衰退的黄金之城—— 塞维利亚, 银子乘船而来, 而死亡在街头踱步。
他还未学会命名悲伤, 就已成为孤儿。 在画笔之前, 他先学会照料他人。 贫苦, 教会了他温柔; 信仰—— 或许更是怜悯, 引领着他的笔尖。
在静默的工坊里, 他看见色彩转向故事。 委拉斯开兹低语光影, 鲁本斯舞动形体, 牟利罗静静聆听, 在他们之间的缝隙中, 听见自己的声音。
他选择柔和, 在一个充满棱角的世界里。 他描绘神圣, 仿佛神就住在隔壁—— 圣母有温热的呼吸, 天使脚上沾着尘土。
圣母不再是大理石铸成的王后, 而是塞维利亚的邻家少女, 眼神如黄昏, 肌肤如厨房墙上的阳光。
评论家爱上她—— 不是因为神学, 而是因为 她的凝视。
他的孩子们, 在破布与饥饿中微笑, 赤脚, 却闪着光。 他不称他们为罪人, 也不冠以圣名, 他称他们: 人。
他画孩子逗弄小狗, 女孩卖着水果, 灵魂在普通光线中洗净尘埃, 仿佛流动的恩典。
当别人建造纪念碑时, 他献上一张婴儿的床, 一条长椅, 一双合十的母亲之手。
他的调色板也改变了—— 土色渐淡, 银光浮现, 黑暗中开始呼吸。
他的画面, 既有静默, 也有音乐的回响。
他画的, 不是天堂的命令, 而是心中未泯的渴望。
最后的画框中—— 是他自己的面孔, 椭圆形,安静, 凝视着我们, 仿佛在问:
“你看见了吗? 你感受到了吗?”
三百年后, 我们看见, 我们感受到了。
因为他留下的 不是一个学派, 而是一种语言——
一种让我们 学会如何 用怜悯去看世界 的语言。
附:《西班牙黄金时代的绘画大师——牟利罗》/周芳莲 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政广 主编)
吴砺 202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