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2|回复: 0

[散文] 《在南极,独自一人》(上)

[复制链接]

6147

主题

149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9-10 14: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南极,独自一人》(上)


    翻阅《在南极,独自一人》/(美)理查德.E.伯德著;杜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远行译丛)

    我们人类已经创造了世界太多奇迹,以至于我们常对人类一系列的伟大发现都当作自然而然的事情,从而失去了对自己创造的伟大成就的惊讶。

    打开这一本书之前,我对这个叫做理查德·E.伯德的人一无所知,几小时之后,当我看完他写的237页的书后,我不但了解了他这个人,还同他一道在南极一个冰面上挖凹进去的坑道内一个简易藏身小屋中,共同熬过了半年艰苦卓绝的时光……

    将自己藏身与文明隔离的天寒地冻的南极冰面上的一个小屋中,独自一人面对天地万物,企图在随时失去生命的绝对的危险中,沉思默想生命意义和发现天地运行的意义,同时以做科学研究之名为借口,这是多么伟大而浪漫的行动家和诗人啊!只是这种浪漫行动没有多久,作者就变成了为自己生存而挣扎的历程……读这本书后半部分,就是同作者一样分担曾经的命悬一线的艰难时光……

    不过与作者不同的是,我是躺在床上,一面听着网易云音乐中一组由二十九乐章汇集在一起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一面看着作者写的故事……书中提到作者打开午夜时屋顶,看着夜空的繁星和极光,同时播放着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不多时,我恍觉眼中所见和耳中所闻合而为一,两者严丝合缝,音乐声仿佛与天空上的变化歙然冥合,音符扬起时,地平线上隐约的极光搏动加速,披散成弧状,光柱如扇形般泛过天空,约到天顶住时音乐也渐强。音乐与夜合而为一,我告诉自己,所有的美都一样,同出一源。英勇无私的行为本质上也跟音乐和极光相同。”p113

    而这时,我觉得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与作者笔下的南极的极光等一系列的环境,也天然地的成为了一体……我感到了自己是第一次听懂了巴赫的音乐……

    巴赫,这个人类的一个伟大的孤独灵魂深处,一生如南极极光间隙喷涌,不断在天地间演出绚丽的乐章;人类天才唯有在极端孤独中,才会像南极的极光自说自画地表演无与伦比的壮丽景色……本书作者也是人类一个伟大的天才,正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天才的文笔,为我们人类提供南极探险中壮丽的美景……他不仅是人类第一个同时飞到南极和北极的天才探险家,也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一个有能力将有限的个人对生命的体验,转化为人类共同的经历……

     一个人仅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是不够的,他必须心中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故事描述者的梦想,同样为此作长期准备阅读前人的书籍,他才能使自己成为人类的不朽的传奇故事……我坚信作者这次行动就是为了写这本书,他成功地向我们描述了南极壮丽的风光和星空——即使我这样完全没有行动能力的人,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南极世界——这是任何现代南极的照片或风光片不可能实现的……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套“远行译丛”中译本的封面设计风格很有创意,印有彩色图案和照片的活动封皮。拿走封皮,是墨黑色的硬壳封面,英文或其他外文书名用镶银印刷,宛如夜幕中的孤独的星光在闪耀……这墨黑色,令人想起以前写毛笔字时候用的徽墨。雅而质朴的色泽,扩大为封面,则有一种暖色调的平和中庸的宁静和祥和,更有必要的孤独感……

尽管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人较少地读近现代散文游记,但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现在仍需出版大量翻译外国近现代散文游记,以丰富中国白话文表达方式和内容。

就我个人的观点,中国近现代白话文散文和游记,与西方近现代散文和游记,整体水平落后了一大截。只有通过大量翻译西方近现代作品,我们的青年人才有学习观摩消化别人作品的机会,才有条件赶上别人。美国和英国,是作为一个国家二三百年和平生息,广泛地积累了文学的人才和作品。

个别的文学天才可独立于时代诞生,但作为一个国家整体文学水平,是要上百年的和平富贵养出来的啊。一是社会重视,有才的人朝这方面努力;二是社会长期富贵养得起这些朝这方面努力的一大群人群,最终有天才从中可遇不可求地冒出来‧‧‧‧‧‧中国‧唐宋天才就曾可遇不可求地冒出来‧‧‧‧‧‧我们中国过去两百年没有这个条件啊‧‧‧‧‧‧

中译本是这样介绍作者:

“理查德.E.伯德

Richard E. Byrd,1888 -1957

美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出生于弗吉尼亚州,一九一二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驻守加拿大的美国空军部队。乙二六年成功飞越北极后,多次领导南极探险,每次都轰动国际。

伯德的著作不多,除本书外,还著有《航向天空》  《小美洲》  《发现》等,每本都是畅销书。

二次国际极地年,美国发行了以伯德第二次南极探险和考察为主题的“小美洲”纪念邮票。”


吴砺

2018.9.9

附《在南极,独自一人》摘录:

“一九三四年南极冬夜,我独自一人操持的“博林前进气象基地”坐落在广袤的罗斯冰盾上,介于“小美洲”和南极之间,是地球最南端大陆上第一座内陆观察站。我决定在那儿过冬,个中艰辛不是在“小美洲”的一些人所能想象的。原先的计划是在基地配置数人,但不久便发觉全然不可行,结果我只能在完全放弃基地和科学观察任务或独自操作中择其—,。我实在不愿放弃。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在迄今仍杳无人迹的南极内陆观察气候和极光,除了确有实质价值,以及我对这些研究也有兴趣外,其实我是纯为体验而去。因此这动机可说有点私心,除了观察气候和极光的工作之外,个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目的。完全没这回事。有的只是一介凡夫渴望彻底了解那种体验,也就是暂时离群索居以品味安详和宁静,在长期的孤独中玩索个中滋味;p001

就是这么简单。我相信,为现代生活的繁杂所苦的人,必然会心有戚戚焉。我们陷入从四面八方吹来的狂风中,而在这喧嚣扰攘中,有识之士不免思忖,我将吹往何处,于是便渴望有个安静之地,可以不受干扰地思考和自省。也许有人认为我夸大了人偶尔对离群索居的需求,我则不以为然——至少我可以为自己发言,因为我往往要比一般人花更多时间,才能理出头绪。Ip002

总而言之,这个计划所蕴含的风险绝对不假,特别是在心理层面。凡是起意想在这种地方落脚的人,必须认命且能耐得住大自然最酷寒的气温、宛如月球黑暗面一般暗无天日的长夜,以及举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解除的至少半年的孤立。对抗寒冷,探险家有的是简单而不虞匱乏的自保之道;对抗各种意外——由孤立衍生的最严重风险,探险家可凭天生的机智和手段应付裕如;但要对抗黑暗,就只有靠自尊心了。P011

当晚,就在朱恩抵达和离开南纬八十度零八分之间,我心中已经有了决定。“前进基地”必然只能容纳一个人。拖曳车故障,太阳弃我们而去的时间只剩不到一个月,无论就运输工具还是时间来看,都无法依原计划储存三个人所需的用品。我依旧排除留下两个人的念头,理由一如前述:简言之,就是基于两人难以脾性和谐的逻辑。其实,要是留下两人小组的话,我自己都不敢去,因为在另一人眼中,可能有一个人会变得很暴躁,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我。恨人或是被人恨,恐不免会变成堕落经历,在心中留下“该隐”的痕迹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既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当然不好要另外两个人去冒我不敢冒的险。既然只能留下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了,且不说别的,我实在不好叫部属担下这份差事。P025

赛普尔和韦特待别人都上了车,仍然在磨蹭。他们大概有什么话想说,可惜还没有机会开口,就有人不耐烦地嚷道:“喂,上路啦。”先是赛普尔,接着是韦特,嘀嘀咕咕说了句告辞的话,便匆匆走开,但说些什么却听不真切。

我站在活动门口,目送两部“雪铁龙”拖曳车离去。红色引擎盖,加上圆顶车篷,构成一幅愉快的画面。朱恩往北直向中午的太阳驶去,但见太阳又大又圆,低悬空中,直叫人误以为是落日。在凄冷的空气中《零下五十度》,车子排出的废气宛如烟幕般袅袅升起,又被柔柔北风吹散,直到东面地平线渐趋暗淡。我下到小屋内,打算检查风速记录,但这只是自欺欺人,其实我根本没有心思工作。这大概是我成人以来,唯一感到怅然若失的时刻。小屋本来明亮欢愉,这会儿却全变了样。我一时冲动,全然没有时间感到不好意思,便冲上便梯。为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想再看一眼能走会动的东西吧。虽然拖曳车早已远去,但哔哗的喇叭声和嘎嘎的履带声在清冽的空气中却清晰可闻。

我怔怔地望着,一直到声音完全消失,一直到逐渐远去的黑点永远消失在冰盾小丘后方,一直到只剩下逐渐退去的烟雾。P042

凌晨一点左右,我在就寝前到地上稍作浏览。夜色苍茫,满天星斗。我从不曾见过这么多的星星,好像一伸手就可以将这些亮晶晶的石头掬个满怀似的。方才一轮巨大红月爬上北边天空,如今已经不见,星光处处,而由南十字星为枢机,水蛇座、猎户座和三角座为斗杓缓缓运行,我心想,这大约就是水手所见的天空了。这天体运行的光景令人见了便心生欢喜,而这些星星、星座,乃至自转不息的地球,都是我的。如果说安详和兴奋可以并存不悖,那么,我独居此间的第一夜,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不错,情况应该会大好。一个人在这里不需要世界——绝对不必拘泥于一般的礼俗和习以为常的安全保障。坚如白金的冰盾就是一个世界,而我仅走过其中极小一部分。这里仅有属于我的东西,有无线电天线的十二英尺高的风速计标杆上,缀着银制的风向鸡和铝制的碗状风速器、保护着温度计和气压记录器的蜂巢状百叶罩,以及凸出于屋顶外的通风管和排烟管。我只需走两三步就可以一览无遗,但在漆黑的夜里,旅人可能在二十码外路过而浑然不觉。然而,这不是已绰绰有余了吗?我突然醒悟,人世中的纷扰,有一大半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其实少之又少。P047

四月七日

半年的永昼时光慢慢消逝,黑暗悠悠降临,即使在晌午时分,太阳也不过偶尔在地平线露出半边。天寒日暗,最亮的时候也照不出影子。天蒙蒙,地森森。这是生死一线的时节,世界末日来临时,最后一个人所看到的世界大概就是这种光景.p060

我不想操之过急。极区给我最大的教训是:耐心。每件工作都做不到一小时,我就换别的工作,如此一来,每天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上都可以看到少许进展,同时又免得无聊生厌。极地生活基本上十分单调,这是添点花样的方法。

能忘却文明的人,这类花样绝不虞匮乏,这是罗斯冰盾严酷条件使然。我时时会觉得,自己好像是冰河时期最后一位生存者,极力以这默然自得、变化无方的世界所赋予的脆弱工具求生。寒冷会造成一些奇怪的情况:在零下五十度的气温下,手电筒在手中失灵;零下五十五度时;煤油结冻,火焰在灯芯上熄灭;零下六十度时,橡皮会变脆,记得有一天,我拗弯天线想接个新接头时,天线啪的一声折断;零下六十度时,寒意会入得到彳1f器中糨微细部分-伟油结冻、付怨豆铁而,卜-若是有极细微的风吹来,你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像鞭炮般咻地飘走。晨露亦然,所有暴露的物体都结上一层白霜。若是工作太用力、呼吸太急,偶尔会感觉肺部好像火在烧一样。P063

四月九日

……刚才(午后九时)我见到异象。起先它是一团火球,比太阳小,但更加红艳,约在二百零五度方位。认不得是什么东西。我下屋去拿野外双筒望远镜,继续观察。它从深红色变成银色,有时会倏然消失。乍见之下,它的庞大令我大吃一惊,观察许久之后终于看出,是四颗晶莹的星星呈一直线排列。也许不是四颗,而是一颗星星经冰晶折射出三个幻影…,.

四月十二日

……天色晶莹剔透,温度约为零下五十度,南风轻吹,让皮肤有一种炙烧的感觉。天空光线日消,从南极地轴掩来的夜色,正午便已紫气当 空。今晨九时三十分日出,但几乎一直贴在地平线上,好像红色大车轮般,在罗斯冰盾边上滚了两个半小时,到了正午时分,  日出和日落歙然相合,再滚动约二个半小时之后,渐渐沉入地平线下,只留下一片殷红。这景象宛如日蚀,冰盾上笼着人间罕见的微光,落日犹如大火坑般冲出漫天红焰,雪地上红光潋滟。

在美国,我常见的是日出东方,经过上方天空,垂直落下西方地平线。此地的太阳活动呈极端,规则全然不同。春天时,正午第一次日出,子夜最后一次日落;秋天时,一个半月是天天日出日落,接着四个半月是日不落,也不行经天空,只是跟地平线几乎平行的滚动,高度绝不会超过三十三点五度;秋天第一次日落在子夜,正午日落,接下来的四个半月没有日出,反而渐渐下沉到地平线下十三点五度,再缓缓上升。我现在所处的就是白昼只剩奄奄一息的时期。

有些人以为,极地之夜是戏剧性地陡然降临,其实不然。不是突然阻隔白昼,也不是倏地降下黑夜,而是有如滔滔不绝的浪潮一般,渐进累积而成的结果。夜如潮,每天冲进一点,待的时间也久一点;  日如岸,每天缩小一点,直到最后全部被潮水淹没。因此,旁观者非但不会感到仓促,反而会觉得像是一件不可估量的大事,以亘古如一的毅力终底于成。白昼的消失是渐进的过程,由微光的介入来调节,当你抬头望去时,白昼已逝,但又不是完全消失;日落地平线之后许久,太阳仍然投出微弱的白昼之光,你可以循着光线得出它在地平线下的活动。

这时,平日疏忽的感觉变得极为细腻敏感,可以说是最美妙的时刻。你可以站在冰盾上,仅是眼观、耳闻和意觉。清晨白雾迷离,深邃难测,举目毫无所见,也许你会被雪面波纹绊倒,也许会绕冤枉路以避开根本不存在的障碍,也许要靠恍如拔地而起的巨大电线杆,实则是细竹标来辨识自己身在何处。我敢打赌,在这样的日子里,仪器百叶箱准会变得像轮船般庞大。在这样的日子里,东北角穹苍尽成罗斯冰盾岸头,壁立千仞,纤毫毕露,景色壮绝,前所未见。当然,这只是海市蜃楼,但未曾见过如此景象的人定会指天为誓,认为真实不虚。午后景象是如此晶莹剔透,你甚至不敢出声,以免它片片碎落。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曾目睹天空有如小球体般碎裂,化成片片虹光飘然而下—一冰晶滑过太阳表面。冰雨一落,地平线蓦地射出一道白光,划过太阳中心,随即形成第二道光影水平掠过太阳,构成绝佳的十字形。霎时,两轮细日各呈绿色和黄色,同时向两侧弹去。这幻日光景是最壮观的折射现象,美不胜收,举世无俦。

四月十四日

—午后四时,我在冰点下八十九度做每天的例行散步。太阳已落到地平线下,他处未曾见过的紫光一涌现,众色齐消,只剩下落日余晖。

正西方,天顶住的半中央,金星高悬,宛如晶莹钻石,对面东方天际,一枚星星如同金星般在蓝海紫光中闪烁;东北方天空,银绿色 南极光搏动轻颤。罗斯冰盾一片白茫茫,举目只见银灰色,单调之中又有淡雅虚幻之感。众色消融,月暗星稀,景致单调,但这些光景的组合却妙到巅峰。

我驻足聆听虚寂。我的气息化成结晶掠过脸颊,乘着比耳语还要轻柔的微风扬起,就如悬挂在天上的云彩一般。风向鸡直指南极。寒意止住了微风,轻轻转动的风速器也戛然而止。

白昼将逝,黑夜极安详地来临。这就是秩序、和谐与无声无息不可思议的进程和力量。和谐,没错!这是由寂静所生的一种轻柔律动、一种绝佳和弦的调子,也许这就是天籁。

能捕捉这律动,将自己暂时融入其中,于愿足矣。在那当下,人与宇宙合而为一,殆无疑义。这种信念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那律动实在太规律、太和谐、太完美,绝不是偶然所致。因此,这一整体,  以及人类是这一整体的一部分而非意外的分支,心有其深意。这是一种超越理智的感觉,直指人的绝望乃是毫无来由。宇宙是和谐秩序,不是混沌,人理所当然地跟白昼与黑夜一样,也是这和谐秩序中的一部分。P070


吴砺

2018.9.9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