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回复: 0

[散文] 田野的第二波浪潮:来自日本的课

[复制链接]

8737

主题

194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1066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野的第二波浪潮:来自日本的课

                                                ——观看【日本人是这样种水稻的,水稻种植的天花板,值得我们学习吗?-哔哩哔哩】

        一

我记得
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
访问日本,
坐上新干线。

记者问他:
“感觉如何?”
他笑着说:
“这列车
正适合我们这样的老人乘坐。”

这是一个最得体的回答。
更得体的——
是中国
从日本和欧洲
整套引进高铁技术,
再将它变成自己的,
让它
跻身世界前列。

现在,看着这个视频——
日本的稻田,
在起伏的丘陵上铺展开,
梯田在绿的重量下弯曲——
我想到
我们还需要
另一种引进。

这是一个多山的国度,
却把水稻种植
变成了精准的艺术。
标准化。
机械化。
每一个环节——
从插秧到收割——
都用得上
能在狭窄田埂上
轻盈跳舞的小机器。

一个农民,
二十亩稻田,
不必累断了腰。

中国也该这样做。
不是慢慢地,
不是零零碎碎地,
而是像当年引进列车那样——
整套搬来:
适合山地丘陵的小型机械,
技术,
管理,
以及
整个农业的经营理念。

我们和日本农业
并无竞争。
无需惧怕。
这是通往
农村真正现代化的
最短路径。

四十年来,
我们的农民弯着腰,
让城市挺立。
如今,很多人回到乡村——
不是因为土地在呼唤,
而是因为工厂
不再需要他们。

是时候
归还这份欠债了。
给他们机器,
减轻体力的重负,
让身体休息,
让劳动
带着尊严完成。

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
也许不在摩天大楼,
不在高铁呼啸,
而在那静静的节奏里——
水,
泥土,
还有一台小小的发动机
在绿湿的田间
低声运转。

        二

日本制造的机器
不会与山对抗——
它们顺着山势而行,
轻到能立在
梯田窄窄的脊背上,
小到能在
湿滑小道的弯里转身。

插秧机,
半喂入收割机,
一串彼此通话的工具——
从秧盘
到最后一把稻穗
被举起。

这是带着人性之手的工程:
更少的脊背负担,
更少的烈日消磨,
却依然保持着
像直尺一样笔直的行列之美。

跨过海洋,
这些机器
找到了别的山——
在越南的绿色台阶上,
在印度拼接的稻田里,
在东南亚潮湿的肩头——
每一块田都太小,
太弯曲,
容不下平原上的巨兽。

而在中国——
工厂已在这里:
洋马、井关、久保田,
它们的钢铁在苏州、
在湖北诞生,
然后装上卡车
驶向平原。
国产的“表亲”
模仿着它们的样子。
问题不在于
我们有没有——
而在于,
它们能否抵达
最后一个弯道后的村庄,
最后一片
仍靠双手插秧的土地?

路径是清晰的:
在梯田呼吸的地方先试点,
把全套链条——
从播种到收割——
放在同一片天空下。
建立服务站,
让零件在季节到来前等候,
让技师
在一小时的呼唤之内。
统一秧盘规格,
推广高密度插秧,
先借给农人时间,
再谈回报。

四十年,
我们的农民一直弯着腰,
让城市挺立。
如今,列车已疾驰,
高楼已耸立——
也许下一轮改革
不在钢轨上奔跑,
而在绿湿的田间,
一台小引擎的低吟里,
把劳动变得轻盈,
变得值得留下来。


附:
【日本人是这样种水稻的,水稻种植的天花板,值得我们学习吗?-哔哩哔哩】 https://b23.tv/bKs2Wrp



吴砺
2025.8.10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