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6|回复: 2

[散文] 《朱光潜大传》(上)

[复制链接]

6213

主题

152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1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7-2-16 09: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光潜大传》(上)

   


          翻阅《朱光潜大传》/朱洪著,一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9

          翻阅安庆师范学院朱洪先生2012年写的五十万字的《朱光潜大传》。这本书作者做了不少细致的采访工作,基本上说清了二十世纪中国一个知名的老式知识分子和学者一生的遭遇,书中再现的朱光潜形象还算饱满。

       七九年我上大学时,"美学"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学中的一门很时髦的学生选修课程。我也选修了这门课,只是我对这种理论性的课程毫无悟性与慧根,不要说入门,就是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弄清楚。这门课唯一的收获或许就是知道了朱光潜这中国现代美学界的泰斗是我的家乡人,但对他的著作生平却一无所知。

前几年我在一本杂志谈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成就大小的文章上看到了一个故事:七十年代末,一位后来小有点名气的女作家在北大读书,一天她在北大未名湖边抱着朱光潜写的一本美学书读得入神,一个瘦小的老者走过来对她说,这本书没有什么好读的,都是东抄西摘的,要读美学方面的书就要读西方美学原著。之后,她从同学那里得知,这湖边散步的老者竟是她看的书作者朱光潜先生本人。

这个故事使朱光潜在我心中形象突然变得活龙活现起来,仿佛那个老者正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那句话。这是一个渴望为这个世界做出不平凡创造性贡献但对自己一生实际成就极端失望和不满的智者说的话啊!我记得与朱光潜同时代中国最著名的女科学家何泽慧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做的那些原子弹工作实在不值得一提,不过是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啊!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朱光潜老年时一组黑白照片,那是一个略带忧郁沉思的智者形象。

        朱光潜一生或许是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中国最大的桥梁,一个热心的美学的大众普及者。

        这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做出国民党常委的知识分子在解放后的前三十多年最终能幸存下来并安度晚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是他个人是有极顽强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人;二是他拥用桐城人能屈能伸处世的智慧;三是美学这个领域对中国和苏联还是新兴学科,教条框框上没有完全占据这个领域。

        这是在笼子中还没有停止飞翔的鹰的故事。

       五四运动及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冲突交汇之下,中国已出现了一小批小有点建树的文化名人学者;此后的六十多年,类似文化文人小群体似乎一直没有出现。客观地说,民国时期那些文化名人在世界范围内看,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不过是少有自己的创新的、西方文化的介绍人,或是通俗说,他们还算敬业的二道贩子,如朱光潜先生对那个女学生评说自己的那样。然而其后的六十多年,在文化思想创新层面上,后来者甚至连他们的水平远还不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十分悲哀的事。

        中国过去的一百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一个区域和阶段,本应当像黄河长江冲入大海后,大规模沉淀、创造中国文化新大陆的时代,本应当是世界文明史上中国再次出现天才的思想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画家、音乐家新的灿烂星群照亮地球的人类历史的时代,但历史的现实是:仿佛这百年中国黄河长江水都先进入一个巨大的自来水厂变成净化了的自来水后再流入的大海……只是稀释海水,没有沉淀……

         歌德说他人生最大的幸运是世界大事纷至沓来,但他经历的与我们中国人这一百年见到的绝对是小巫见大巫。这一百年中国古老的文明全面崩溃瓦解,正处在进行全面的文明重建时代,正进行着人类史上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在的中国文化人好像若无其事……




“这是一个个子不高,身体有些驼背,但眼睛明亮、满头银发的老人。他那炯炯的目光充盈了高于常人的智慧,满头的银发写满了一个人不平凡的付出,高隆的鼻子镌刻了丰厚的家学渊源,微笑的面孔烙上了大风恶浪后的平静。

他讲一口安徽桐城(今枞阳)方言,语音低沉、亲切,讲话慢条斯理。与朋友、亲人讲话,他听的多,说的少,而说一句,则人木三分。课堂上,他喜欢仰望上方,娓娓而谈,把自己沉浸在述说的语境中,忘却了周围的繁杂。p010

朱光潜的人生是20世纪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他交往的文化名人,灿若星辰,章伯钧,丰子恺、弘一、夏丏尊、匡互生、叶圣陶、胡愈之、沈从文、郑振铎,梁宗岱,胡适、鲁迅、徐中舒、何其芳、刘半农、李则刚、朱自清、曹禺、老舍、梁实秋、废名,钱钟书、戴望舒、师陀、周作人、卞之琳、方东美、冯友兰、王抚五、凌叔华、周新民、田汉、贺麟、李泽厚,胡风,钱伟长、冯友兰、翦伯赞、谢冰心、冯至、马寅初、徐悲鸿、袁昌英、顾颉刚等,或是其朋友、或是其学生、或是他的同事、或为“论敌”。因为朱光潜,我们换了个角度,看到了这些名人鲜为人知的一个侧面。P011

先生曾言:  “我这一辈子,什么事都遇上了。”让我们一起走近朱光潜,为自己加一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大餐,感受一只羽毛受损的海鸥拼搏时的心灵震颤,体味一个默默奉献的至性哲人的无言之美!p011

朱光潜祖上多为读书人,但都未中举。一代一代,朱家作为私塾先生,却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碰壁。祖父不甘心家道不振,把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在朱光潜求学道路上,祖父成了孙子第一个启蒙人。

从天亮到半夜,祖父对朱光潜都有规定的课程,休息对于儿时的朱光潜,是一个稀罕的名词。只有在祖父打瞌睡时,这个五六岁的孩子才能与放牛的牧童在一起,偷耍一阵。万一祖父这天不打瞌睡,孙子总想方设法,找一个借口逃学。

1902年,朱光潜6岁时,祖父去世了。祖父去世后,父亲朱子香开始教朱光潜读书。谈起跟父亲读书,朱光潜回忆说:

从六岁起读书,一直到进小学,我没有从过师,我的唯一的老师就是我的父亲。我的祖父做得很好的八股文,父亲处在八股文和经义策论交替的时代。他们读什么书,也就希望我读什么书。……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  《左传》。

父亲教书,先让学童背诵,然后自己讲解。朱光潜混沌未开,不懂经书的意思,常常遭到父亲的鞭打。P015

乞丐的欺负,父亲的鞭挞,使朱光潜从小养成了一种怯懦、谨小慎微的性格:生活中,他没有一点冒险的精神,为人处事中规中矩。

旧式家庭的严格教育,清末社会的动荡,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他接受了道家无为的思想,相信人世的一切是非,善恶,都可等量齐观,无须计较。为了不自寻烦恼,一切听其自然。P016

因喜欢写“策论”,朱光潜发展了理性思维,限制了形象思维。许多年后,朱光潜不止一次想,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春天刚发芽的时候,就遭到了风霜的打击。他说:

我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幼年的训练。但是就全盘计算,我自知得不偿失在应该发展想象的年龄,我的空洞的脑袋被歪曲到抽象的思想工作方面去,结果我的想象力变成极平凡,我把握不住一个有血有肉有光有热的世界,在旁人脑里成为活跃的戏景画境的,在我脑里都化为干枯冷酷的理。我写不出一篇过得去的描写文,就吃亏在这一点。心p017

1911年春,朱光潜15岁时,考人桐城中学。自孔城往北走15里,即十五里坊,由十五里坊再往北走15里,就到了县城桐城。桐城中学为吴汝纶、李光炯,方守敦等人在安庆创办,1904年迁到桐城。

朱光潜和桐城中学有许多缘分,祖父朱维桢和吴汝纶是朋友,李光炯未来女婿余光烺f妻子李相珏,和朱光潜是桐中同学,三弟朱光泽后来在桐中西边造屋,朱光潜还来住过呢!此是后话。P021

数年后,陈独秀等人说桐城派是“谬种”,朱光潜是不同意的。因为桐城派要求写文章谨严典雅,忌讳浮词堆砌,讲究声音节奏,着重立言得体。桐城派文章的唯一毛病,就是文言文,内容有时不免空洞,以致谨严到干枯,典雅到俗滥。但这些流弊,并不是创始者的主张!p022

朱光潜已经结婚,并生有一子,但那是包办婚姻,没有恋爱和感情基础。遇到聪明。漂亮的奚今吾后,朱光潜内心深处常冒出和陈氏分手的念头,以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但他怕父亲阻止,内心十分痛苦。

战争爆发后,朱光潜利用无书可教的短暂时间,回阳和老家,与原配陈氏谈分手的事。果然,朱光潜的话一出口,父亲即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说:  “你要休妻,就不要进我的家门!”p039

20多年后,朱光潜写文章回忆说:

二十余年前一个中秋前后,我乘船到上海,夜里经过焦山。那时候大月亮正照着山上的庙和树,江里的细浪像金线在轻轻地翻滚,我一个人在甲板上走,船上原是载满了人,我不觉得有一个人,我心里那时候也有那万里无云,水月澄莹的景氛,于是非常喜悦,于是突然起了脱离这个世界的愿望。Op040

许多年后,朱光潜一想到这个夜晚,就不免后怕。在那个圆月之夜,一失足而跃身江中,不就成千古之恨了吗?p040

1936年,朱光潜在北大写文章说:

我现在还记得在一个轮船上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对着清风夕照中的河山悄然遐想,心神游离恍惚,找不到一个安顿处,因而想到自杀也许是唯一的出路;我现在还记得十五年前,——还是二十年前?o——第一次读济慈的《夜莺歌》,仿佛自己坐在花荫月下,嗅着蔷薇的清芬,听夜莺的声音越过一个山谷又一个山谷,以至于逐渐沉寂下去,猛然间觉得自己被遗弃在荒凉世界中,想悄悄静静地死在夜半的蔷薇花香里。,p059

在英国的朱光潜,并不知道,泰戈尔来华演讲,遭到了陈独秀、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泰戈尔代表了东方的旧文化。泰戈尔曾问胡适,为什么一些人写文章反对他?胡适安慰他,中国人多,众口难调是难免的。

另一方面,朱光潜不完全否定周作人写“师爷气”的文章,说这类文章仍保存了一种轻视的冷静。P064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性决战。辽沈战役开始后,北平骚动得特别厉害。人们一会儿抢购粮食,一会儿抛售衣物房屋,随时作了逃出的准备,

9月中旬后,北平人纷纷逃到津沪,津沪人纷纷逃到平津,交通拥挤,秩序混乱。人产生恐惧,多半是自己吓自己。朱光潜对妻子说:  “若是树上只有一只鸟,你放一声枪,它可能不理睬,纵然飞逃也是懒洋洋的。若是树上有一大群鸟,一声枪响就吓得它们惊叫乱窜。是鸟都飞散了,你从来不会发现有一只大胆的鸟敢留在那里。”

妻子问:  “这是为什么呢?”

朱光潜说:  “这是模拟作用和暗示作用。一只孤单的鸟在恐惧中见不到自己恐惧的神色,好比一个声音触不起回响,就不会放大。一大群鸟都恐惧时,每只鸟的恐惧神色都映在余鸟的眼帘里,于是每只鸟就由于同情的回荡,把所见到的许多鸟的恐惧都灌注到它自己的恐惧里去,汇众水于巨流。”p230

9月17日,朱光潜与樊际昌,毛子水、张佛泉、胡先骕等16位教授,在《周论》上发表《中国的出路》,在中国共产党即将建立新中国的情况下,主张未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既应该要追求经济的平等,又应追求政治的民主,知识的自由:

人类的基本要求是生活的安全与自由,凡与此潮流相反的政治力量都绝不能长久存在。人类的进步理想,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安全,更需要心灵的平安与知识的自由。

人类经过数百年的奋斗争得了政治民主,现在应当以民主政治的方式,再进一步争取经济平等。但决不应为了经济平等而牺牲政治民主。因为没有政治的民主,经济平等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政治是在少数人独裁之下,即便能有经济的平等,也是赐予式的,统治者随时可以改变可以收回这种赐予。

人类的进步是累积而来的,进步的主潮决不会是放弃政治民主,换取经济平等。而是政治民主进一步再加上经济平等。

这个宣言,是朱光潜等人所希望的未来理想的政治制度。P231

朱光潜后来说:当时也有些进步的朋友向我讲共产党对待旧知识分子的政策,说我还可以照旧教书,劝我不走,于是我就留下来了。

我留下时也不是没有思想顾虑的。我当过国民党的中央常委,这是尽人皆知的。过去一个共产党员如果落到国民党手里就会关进监狱甚至砍头,这一点我是清楚的。因此,我就怕共产党用同样的办法来对待我.

北京解放,我呆在北大宿舍里怀着焦急的心情坐待处理。。p234

对思想改造运动和大批判运动,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采取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全盘认错的态度,如朱光潜,一种情况是,一半承认一半不承认的态度,如周炳琳。朱光潜为什么采取全盘认错的态度呢,

长期以来,朱光潜坚持每天打太极拳,并且以此来对待生活。一位朋友说,你应付人事,就像打太极拳。朱光潜想,这话真是一语破的。打太极拳的秘诀在以柔制刚,不攻只守,随方就圆,善于让避。这也是道家的处世术,或者说,是一般人所谓的“世故”。桐城人避重就轻,不抵抗,只妥协,妥协的目的是为了“守”,避免各种不利的结果。这样的态度,有点自私自利。好听一点,是超脱,清高。P255

对于老舍的译文,朱光潜读了两遍,发现有些地方,译得很灵活。但是总的说来,这部译文倒不大像出于老舍的手笔,有些地方直译的痕迹相当突出。朱光潜批评道:

我因此不免要窥探你的翻译的原则。我所猜想到的不外两种;一种是小心地追随原文亦步亦趋,寸步不离;一种是大胆地尝试新文体,要吸收西文的词汇和语法,来丰富中文。无论是哪一种,我都以为是不很明智的。

理由很简单:第一,你没有尽量利用你所特别擅长的中文口语。本来是个打抢的能手,现在却要耍大刀,这就不一定能操必胜之券。。p257

朱光潜在这篇自我批判的文章中写道:

就我个人来说,这几年来党的关怀和教育,已经把我的立场基本上改变过来了。我对于给我新的生命的党,怀着由衷的感激。

在这次伟大的号召之下,无论是为了清洗过去的有害影响,还是为了迎接当前科学研究的任务,我都有责任趁这个机会对自己美学思想中的反动方面进行诚实的批判,尽管我很明白,凭我现有的思想水平,我还难望把这工作做好。。

在文章中,朱光潜承认自己过去的立场是“反现实主义的,反社会、反人民的”,但他未提“反党”,为自己留了一点余地。他检讨的彻底与激烈,叫许多不知道朱光潜写此文背景而又熟悉他的人感到震惊。

许多年后,1980年,朱光潜写《自传》,披露了写此文的背景。原来,该文是“胡乔木、邓拓、周扬和邵荃麟向我打招呼”的结果,即“这次美学讨论是为了澄清思想,不是要整人”。这也是朱光潜在文章中说“怀着由衷的感激”的话所指之一。但在当时,一般人很难理解,朱光潜为什么这么彻底地批判自己?p258

章伯钧在被打成右派前,是关心朱光潜的。50年代,他对张伯驹说:

刘海粟和朱光潜,一个是画家,一个是学者,两个都是我们安徽人。解放前,他们就已经很有成就了。可是解放后,因为一点历史问题,两个人都抬不起头。连人都不好做了,还怎么作画,做学问?。P270

在批评朱光潜之前,李泽厚已发表了几篇文章,他批评朱光潜的口气调门也不低,被批评者是北大一级教授,却如此豁达大度,对李泽厚有深刻的触动。尽管在以后的岁月里,李泽厚始终没有接受朱光潜的观点,但朱光潜温文尔雅,并不想一举打垮别人,叫李泽厚很感动。偶尔,李泽厚与朱光潜一起喝酒、谈天。两人交谈时,朱光潜总是半弯着腰,盯着李泽厚看时,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带了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给李泽厚留下了清晰的印象。P272

第二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光潜执笔的我国第一部《西方美学史》。该书本来有一本讲义,为了撰写书稿,朱光潜不仅吸收了课堂心得,也吸收了这几年美学大讨论中的心得。此外,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边撰写,一边翻译了绝大部分引文、资料,如普洛丁的《九部书》第六卷、但丁的《论俗语》、达,芬奇的《语录》等。其中有些作品已有译文,但他仍然尽可能找来原文,核对后才使用。

该书出版后,大受欢迎,1964年重印。朱光潜本人也很满意,  “文革”后还说,“这是我回国后头二十年中唯一的一部下过功夫的美学著作”,  “建国以后,我唯一重要的著作”。P295

朱光潜读理论书籍,有一个习惯,即等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之后,才算是较好地掌握该书了。而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写了出来,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通过写说理文来进行思想训练,是他的一个经验。他反对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这一点,和戴名世的意象法似不一样。戴名世的笔跟着脑子里的意象走,脑子怎么转,他就怎么写,故下笔如飞。

朱光潜提笔写文时,不免喋喋不休,一写就是一两万字。这么做,或许是懒惰,奋笔疾书,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便完事大吉,不肯重新整理,剪裁和压缩。有时,朱光潜不得不把一万字的原稿压缩到五六千字。他惊喜地发现,文字虽压缩了,意思反而较醒豁。可见,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这个经验,与桐城派的疆、鲁迅写文章主张压缩的看法一致。简洁不仅表现于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主要的意思已经说出,次要的意思就不必说了。文章要剪裁,剪裁就要割爱,而割爱对一般作者是痛苦的事。P297








吴砺


2017.2.15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9

主题

90

回帖

13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7-2-19 20: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做出国民党常委的知识分子在解放后的前三十多年最终能幸存下来并安度晚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是他个人是有极顽强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人;二是他拥用桐城人能屈能伸处世的智慧;三是美学这个领域对中国和苏联还是新兴学科,教条框框上没有完全占据这个领域。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90

回帖

13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7-2-19 2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吴晗与胡适师生的结局可知。还有章伯钧,胡风、舒芜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