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0471
- 积分
- 1444
- 威望
- 250
- 桐币
- 472
- 激情
- 139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04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8-14

桐网贡生
 
- 积分
- 1444
 鲜花( 4)  鸡蛋( 0)
|
童年的石磨
父亲很多年都不养牛了,老家的牛栏空了。
空了的牛栏还是有很大用途的,被父亲堆放了许多杂物,比如犁、锄头、箩筐等农具。经久不用的石磨也安静地放在墙角,上面堆满了柴火。有时回老家我会推开牛栏的柴门,随着“吱呀”的推门声,光线就会打进来,落在石磨上,那质朴而憨厚的石磨就会牵引我长长的记忆……恍惚中,磨盘在转悠,转出乡村岁月每个袅袅的日出日落,石磨推辗时发出的幽幽的声响,是一片久违了的乡音。
家乡的石磨在那时主要是推辗米粉的必备用具。我的家乡不在北方,推石磨主要靠人力。
我们家乡农村有一种风俗,谁家有人要过生日了,那天家里就磨粉做粑。特别是小孩一周岁生日更是如此。记忆中家里谁过生日了,母亲提前一天把米浸泡在缸里或木桶里,第二天再放进箩筐里,在太阳底下沥干就可以磨粉了。磨的时候在石磨底下放上簸箕,磨子在转,白花花的米粉就会随圆圆的石磨四周洒落下来。
很小的时候,帮不上什么忙,每逢母亲磨米粉时,就被赶得不能在边上,若打翻了簸箕,那就前功尽弃了。可磨粉时一个人又不方便。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我见过母亲一边推磨单,一边用小木棍往磨眼里添米,居然一个人也能将许多米磨成白花花的粉。我站在远远地看,很羡煞佩服的。磨好了,看母亲端起簸箕走了,我也慌慌张张学母亲的样子推磨,总是一圈没转过来就别住了,只好徒手跑过去把磨把手搬过来,再回来推,再别住,再跑过去徒手搬磨把手,反反复复,直到气喘吁吁累得没了力气,只好作罢。再大些了,就可以帮母亲把米往磨眼里添了,我们老家俗称“添磨”。别以为这添磨人坐着就是轻巧的事,其实这添磨也是技术活呢,必须要和推磨的人配合好,等磨把手到对面,你恰好地快速地把米放进去,如果动作迟了,磨单就可能会撞到你的手,也很可能会弄伤你的。我曾经在添磨就想过心思,结果被磨单撞到手了,幸好手没有伤到,但米撒得到处都是,结实地挨了母亲一巴掌。再大些了,我就可像母亲一样熟练地推磨了,母亲则坐在凳子上添磨。只是推着磨子,才晓得母亲的艰辛,这磨子不推它就不动,磨子要始终转过不停,就要不停地用力气,是一点都没法投机取巧或偷懒的。推久了,累了,就会觉得磨子越来越沉,觉得箩筐里的米一点不见往下浅,母亲这时也会看出我的心思,“我来推一会吧,你添磨”,我就可以舒展地坐在椅子上,觉得添磨是人世间最轻松的事情了。
那些简单清贫的日子里,最开心最幸福的事就是吃母亲做的粑了。手巧的母亲总是把粑做成有甜馅的,有菜蔬夹肉馅的。粑煎好了,黄灿灿的,发出诱人的香味。吃在嘴里,所有的劳累就会烟消云散。当然母亲也会送给邻里一些,让他们家孩子也解解馋,这自然有时也会收到邻里送来的粑,这种朴素的礼尚往来的邻里乡情自今让我感动。
还有就是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磨黄豆,做豆腐。年关的边上,村庄里响彻这推磨的声响,此起彼伏,是乡村一道最独特的风景。
如今这石磨早已步入历史的烟尘,一切都是机械化了。一筐米磨成粉,只需要几分钟。可是我却怀念那石磨悠响的童年,它不仅改善了我们贫瘠的童年生活,也让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学会劳动,懂得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是最好的教育。现在许多孩子条件太优越了,缺乏劳动,缺乏劳动教育,也造就许多孩子自私、懒惰、贪婪的本性,许多悲惨的例子还是不提了吧。
我感恩我有过一段我一生都受益不尽的乡村时光。
我怀念童年的石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听角落里的声音 在2011-9-18 12:17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