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67|回复: 6

[民俗大观园] 听风曲弹——桐城市乡土文化教材

[复制链接]

141

主题

601

回帖

84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5
QQ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9-8-7 00: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201 于 2009-8-7 00:13 编辑

这个系列的教材摘自新浪网友麦子的“邀月种蕉”博客,博主应该也是个桐城人,不知道有没有在桐网活动,转帖未及通知,希望莫见怪!

============================================================


听风曲弹
——“乡土文化,乡土语文”系列
作者:麦子
民谣,即民间歌谣,在我国源远流长。据《古谣谚·凡例》记载,在文字产生前就有了民谣。

民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同其他原始艺术形式一样,民谣也起源于劳动。它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紧张而艰苦的过程中,为协调动作,减轻疲劳而发出的呼喊声。这种原始的呼喊,声调简单,可是它伴随手拍足踏,伴随着劳动动作重复出现,便产生了具有一定高低间歇的节奏。这种节奏的呼喊,就是原始的劳动号子,说白了就是最初的口头文学样式——民谣,也就是原始诗歌的雏型。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发音器官也进一步得到锻炼和发展,于是渐渐地把有节奏的呼喊演进为能明确表意的语言。当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代入有意义的语言后,一种富于韵味和节奏感的原始诗歌也就产生了。
继原始口头文学之后,从商朝中期便开始了中国文字书写的历史。夏代诗文,在古史记载中保留下来的很少。《尚书·汤誓》记载成汤伐夏桀时的一首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借亡!”奴隶们对夏桀的残酷统治十分怨恨,诅咒他早死,喊出了宁愿与暴君同归于尽的反抗呼声。从内容看,这首民谣产生在夏朝是可信的。殷商时代,巫风盛行,祭祀特多,用于降神歌舞十分盛行,理应有许多与歌舞配合的诗歌,可惜全部亡佚。留存下来仅只有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以及铜器铭文、《尚书》中的殷商文告等。但易卦爻辞中,却保留了大量短小简朴的古代歌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如《明夷·初九》爻辞: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明夷”是日落地下,光明陨灭之意。一个“君子”像垂翼而飞的鸟,在昏黑中流落远方,三天三夜吃不上饭。诗歌暴露了世道衰微,“君子”无依无食的的黑暗现实。这首诗语句整齐,并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是为观察民风与制礼乐的目的搜集起来的。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代有采诗官,他们到全国各地搜集歌谣送上朝廷,是为“观风俗,知得失”。何休《公羊传注》又载:古代人民昼耕夜绩,繁苦怨恨,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朝廷为观察民风,了解百姓生活,派采诗官去民间搜集歌谣,所以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是下层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歌谣。它们产生于山梁水滨、田间里巷,是劳动大众的心声咏发,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处境和理想愿望,具有朴素清新的风格,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谐自然的韵律。

《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从《诗经》到《楚辞》,其间二百年间。这期间诗坛沉寂,散文勃兴。社会上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由于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融合,再加上楚国民歌的直接哺育,在楚国诞生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出现,绝对不能忽视民歌的哺育作用。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王朝设立了“乐府”这样的专门机构,其任务是为一些文人创作的诗制谱配乐,进行演奏,同时兼采各地的民歌民谣。虽然当时采集民歌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朝廷朝会、宴饮、祭祀等典礼以至娱乐之用,但在客观上也了解了民情,起到收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得一些民歌得以流传下来。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中最有价值的,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 ·艺文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汉代现实生活。

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逐渐趋向于五言,对后代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后来的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由于长期处于对立局面,南北民歌的内容和风格差异很大。南方由于社会相对安定,商业经济繁荣,所以民歌多描写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风格清丽婉转;而北方处于胡汉民族融合的局面,民歌反映了广泛多样的现实生活,尤以牧歌最出色,风格粗犷刚健。《西洲曲》和《木兰诗》是南北朝民歌中的优秀代表作,这两颗明珠都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与艺术的光辉。

唐代城市繁荣,燕乐流行。唐初开始出现配合乐曲的民间歌词,中唐开始有文人仿作,到晚唐五代,作为一种新诗体的词逐渐发展起来。这种配合乐曲的民间歌词,即是民歌,我们绝不能抹杀它的功劳。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一些自先秦至唐末的歌谣。鼓吹曲辞中今存“饶歌十八篇”,其中有一部分是民歌;杂曲歌辞中也保存了一些汉代民歌。这些民歌是汉乐府中的精华。后来,民歌民谣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间文化样式。但后世也有不少辑录民歌民谣的书籍,如明朝杨慎的《古今谣》,清代杜文澜的《古谣谚》等。

桐城民谣在思想内容上大体包括: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中的愉悦,反映社会黑暗、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与愤懑,反映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的淳朴民风民俗,反映爱情婚姻美满与不幸,反映儿童天真稚趣,反映广大人民对社会动荡、征战、离乱的哀怨与愤慨,还有颇具哲理劝夫教子式的娓娓规劝……这些民谣都是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楼酒肆中久议不衰的话题,是老百姓抒情言志、褒贬时风、议论时政、抨击时弊、表达爱憎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桐城民谣在形式上多用对仗、谐音、双关、比喻、夸张、起兴等艺术表现手法,并具有合辙押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传易记、幽默风趣的艺术特征。正因如此,桐城民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桐城民谣在语言上,大多是典型的口头语体,所用语句及修辞方式,都是村野市井中妇孺皆懂皆说的,毫无书卷气味。民谣讲究押韵,带有浓郁的民间韵味和乡土色彩。不过应注意,桐城民谣由于受押韵和传统地方戏曲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非口语化的成分,像“就怕赌来天不昏地不暗”等就是这种情况。

任何文学形式既有其长亦有其短,作为通俗文学的民谣,更在所难免。桐城民谣以语言活泼、幽默取胜,但有的不免随意流俗;以内容浅显通俗见长,但有的不免粗陋芜鄙;以对时政时风的批评、嘲讽的率直淋漓,令人痛快叫好,但有的不免偏激;甚至还有宿命论。所以,对待民谣的正确态度,当是不因其短而废其长,斥之为流言蜚语,拒之千里;也不因其长而讳其短,是非莫辨,阿俗附会。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方热土上,特定的民谣气氛,氤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一部无形的人生教科书。为此,笔者精心挑选了一部分桐城民谣,加以点评、辨析是非,目的是开发语文地域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桐城特定的地域文化,提高语文阅读欣赏能力,学会辨证地思考和看待问题。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学者专家、教育同仁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愚将不胜感激。

                                 方书祥
                       写于桐邑顽石轩听风阁蕉窗下
楼主新帖
桐网的老战友...

141

主题

601

回帖

84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45
QQ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0: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风曲弹——桐城市乡土文化教材(一)

作者:麦子

导语:男女结合,人类繁昌。自有人类存在,就有爱情生活。爱情歌谣的产生,是文明社会的事,它同劳动歌谣一样,在东西方都产生很早,几千年来兴盛不衰。爱,被视为永恒的主题之一,也是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与人类情感的自然表现所在。

中国卜辞文学里已有爱情诗的萌芽,而成熟于《诗经》时代。《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却是以《关雎》冠三百篇之首;后来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爱情诗歌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乔吉、张可久、吴嘉纪等都留下了爱情名篇。

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爱情诗,由于文字艰深、语言晦涩,所表达的是含蓄的爱情。爱情歌谣作为人类爱情生活的反映与爱之情的表现,没有佶屈聱牙之病,没有堆砌辞藻之嫌,也无不知所云之弊,皆通俗自然,以口语化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爱情。

当然,作为学生,我们不是来探讨其主题的,而是从民谣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心里还有一个人
小小桃子此处生,里红外白爱煞人。
桃子就是姐的肉,核子就是姐的心。
                                                                            姐呀,你心里还有一个仁!

此民谣首二句运用了起兴,以成熟的桃子象征民谣中女子的艳美,并点明姐是本地人,皮肤白皙细腻,人见人爱。煞,极甚之词,意谓很、甚、厉害。三四句是从桃子的结构方面进行比喻,直言不讳。可见对心上人表达爱意并不像诗词那样曲折、委婉而含蓄。末两句“姐呀,你心里还有一个仁”,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桃核里面有桃仁;其实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姐的心里还有一个人——“我”,即唱此民谣的男子。我们似乎看见桃子熟了,桃树下的男子随口吟唱着通俗的民谣,其妙不可言。毕竟诗词曲赋属高雅文学,而民谣却是俗语俚言,出自山野村夫之口的俗文化,其语言生动有趣味性。不信,你读一读,看看是哪个“人”?(点评:方书祥)

知识链接:
1、《诗经》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兴,就是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
2、双关,修辞的一种。这一辞格在一定的语境中,利用词语的同音性或语意的多指性条件,有意地使词语句子兼有两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此格,可以把话说得含蓄得体,或富有幽默感。它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这里所用的是谐音双关。

(二)横也丝来竖也丝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知心接到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如果说上一首《心里还有一个人》语言朴素自然,本色味很浓,表露爱意大胆而直接的话,那么这一首倒有几分文学色彩,颇具诗味。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以帕传情我们在戏剧中倒是经常看到。不写情词情诗,以免玷污了这方洁白无暇的手帕,我就把它送给你,要知道它可是我的一片心思啊!“知心接到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知心的人接到素帕,发现上面什么也没有,起初并不明白曲中女主人公的心思,反复颠过来倒过去地看,方恍然大悟:手帕是由细细的丝横竖织成,不就是“横也丝来竖也丝”么?结句又是一语双关:丝思也。
这支民谣没有上首表露心迹那样大胆而热烈,倒有几分委婉之态,关键在于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她毕竟是害羞的大姑娘嘛!               (点评:方书祥)

(三)郎上孤舟姐倚楼
郎上孤舟姐倚楼,东风吹水送行舟。
老天若有留郎意,一夜西风水倒流!

这是一支凭栏送别民谣。“郎上孤舟姐倚楼,东风吹水送行舟”二句,写女主人公立在高楼之上,凭栏远眺,目送情郎西行。怕此时的她,已经泪眼模糊,那种依依难舍之情被表现出来了。“倚”字是送别者的形象写照,不难想象,她望着江面上渐远的行船,两眼润湿,久久不肯回到闺房之中。“东风”点明季节——是春天。春天回来了,情郎却要外出;春天百花争艳,本应与情郎共赏,而他却要西去(或是谋生或是赶考)。女主人公对景伤怀,愁思茫茫。
“老天若有留郎意,一夜西风水倒流。”如果老天有留下我情郎的意思,就刮一夜的西风吧,使船儿不能前行,让他回到我的身边!这是假设,是女主人公的希望。她的要求并不高,只愿与情人长相厮守。
这支民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虚实结合,把依依难舍的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其次,“一夜西风水倒流”是夸张。同时“孤舟”道出情人外出孤单无陪,自己内心亦孤单啊!                       (点评:方书祥)

(四)约郎月下原地来
郎那头走来姐这头来,田宽埂窄怎让开?
                                                                       人多难说私情话,假装弯腰拔绣鞋。
                                                                        拔绣鞋,约郎月下原地来。
[注释]①私情话:桐城方言,男女私下里说的情话。②原地:桐城方言,老地方。
女主人公和情郎在窄窄的田埂上相遇,埂窄难以避让开。即便能让开,女主人公也想与情郎说上几句悄悄话,以表露心迹。但是田中人多眼杂,怕“隔墙有耳”,“私情话”还是不好说的。怎么办?女主人公灵机一动,“假装弯腰拔绣鞋”。绣鞋重新穿上了,可就在“拔绣鞋”的同时,轻声地约情郎在晚上老地方见面。“拔绣鞋”的目的是“约郎月下原地来”,生怕这句“私情话”被外人听见。这是一个典型而精彩的动作细节,不仅体现出女主人公的机智,而且还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痴情大胆而诡秘小心的紧张情态和微妙心理。
这支民谣像一场动人的独幕小剧。这是因为:它的时间(白天)、地点(田埂)、人物(少女、情郎、田间农人)、事件(说私情话)都很集中,又善于精心选择典型细节,“弯腰”和“拔绣鞋”两个动作,都极富戏剧性。田间地头,人多眼杂,烘托出强烈的戏剧氛围。而这两个细节动作,又极富幽隐神秘不,毕竟私情话难对人说,给这风光旖旎的场面增添了一丝紧张感,使这一短短的情节扣人心弦。     (点评:方书祥)

(五)人意相投共枕眠
荷花爱藕藕爱莲,花儿香来藕儿甜。
荷花爱藕丝缕缕,藕爱荷花朵朵鲜。

                   朵朵鲜,人意相投共枕眠。
这支民谣是比兴结合。“比”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这里就不在赘述。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和拟人。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量。
这支民谣把鲜艳的荷花比拟成年轻貌美的女子,把鲜嫩的藕比拟成风华正茂的男子。其中“香”象征女子的艳美,“甜”喻男子的品质,也是爱情的幸福与甜美的表现。“荷花爱藕丝缕缕”句中的“丝缕缕”是民间说法:“藕断丝连”;况且藕内中空,又喻“心心相通”。“藕爱荷花朵朵鲜”,如此鲜妍娇娆的女子,怎么不让人生发出爱意呢?故结句“朵朵鲜,人意相投共枕眠”,道出了男女彼此心意相通,互为倾心,愿意结为一对幸福的伉俪。          (点评:方书祥)

(六)糟糠夫妻不下堂
南风不抵北风凉,家花没有野花香。
好男莫学陈世美,糟糠夫妻不下堂。

这支民谣最大的特点就是作比和用典故。
首二句是作比。“南风不抵北风凉”又是起兴。夏天南风再凉,也驱除不了夏天的炎热;冬天北风再小,也是天寒地冻。北风刺骨,自然南风抵不上北风凉。“家花没有野花香”句是说家中糟糠之妻要相夫教子,比不上外面女子那么妖艳。其实民谣中的女主人公言下之意是说路花莫采,路柳莫折,沾花惹草非君子之福。三四句是她对丈夫的规劝,运用了两个典故:“陈世美”出自“包龙图铡美案”,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在这里喻抛家弃子的负心汉;“糟糠夫妻不下堂”出自《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夫妻不下堂。”“糟糠”,旧时是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后用来指曾经共患难的妻子。民谣中的女子,劝戒夫君莫学陈世美,留下千古骂名,要作糟糠夫妻,不离不弃,表达出她对丈夫的深深爱恋之情。               (点评:方书祥)

(七)只愿花针不愿郎
小小花针寸把长,捉针做鞋送小郎。
花针戳了我的手,只愿花针不愿郎。

首二句写花针只有一寸多长,拿起针儿做双鞋子送意中人。其目的是想让她的意中人时时穿在身上,睹物思人。同时,一针一线也都表达了她的浓浓情意。“花针戳了我的手”,一不小心,花针戳破了手指。其实这句是从侧面写她因为思念情郎分了神而误戳己手,毕竟她的心思在情郎身上:一是思念,第二大概是她边做鞋子边想着怎样做才能把鞋子做得既结实又好看,好让他穿在脚上在大庭广众目前有炫耀的资本。结句“只愿花针不愿郎”,把因戳手的怨恨都发泄在小小的花针上了,情郎是她心中的可人儿,怎舍得怨恨他呢?其实,戳手是因自己心思不集中,又怎么能怨怪花针?
这支民谣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不着半点修饰,语言朴素自然;同时又运用了侧面描写,表达出民谣中女子对意中人的爱恋。           (点评:方书祥)

(八)乖姐媒妁人接人
天上云垛云,地上人挨人,
                                                                                景德镇上碗垛碗,木匠铺里盆挨盆。
盆挨盆,乖姐媒妁人接人。

这支民谣最大的特点:一是运用排比和夸张,二是侧面描写。
垛,桐城方言,堆积的意思。挨,桐城方言,紧紧靠着、挤着。“垛”和“挨”都是形容多。“天上云垛云”是起兴,从天上的云多,写出地上人多。三四句是接“地上人挨人”而作的夸张延伸。这四句综合运用了排比和夸张修辞。“一家有女百家求”,从末句“乖姐媒妁人接人”可以看出“乖姐”的追求者极多。这是侧面描写,间接含蓄地道出“乖姐”的相貌极美。,毕竟自古以来,人们在择偶时常常以貌取人,一旦剥掉美丽的外表,露出的往往是丑陋的灵魂。
三国时的诸葛亮智慧不凡,盛名远扬。按照古人的说法,当是“郎才女貌”,可他偏偏娶了个丑媳妇——黄硕,且一生钟情于她。诸葛亮看上的是黄硕的贤良和才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管大江如何东去,淘尽多少英雄,英雄背后的故事人们又知道多少?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大忠为世人称道,他对丑女人一生终一不二,谁解其中味?      (点评:方书祥)

(九)讨个老婆黑锅铁
一把扇子摺又摺,讨个老婆黑锅铁。
人家嫌我老婆丑,我却爱她心肠热。

                   她在娘家过了十五天,我在家里想了半个月。
上首我们说到古人择偶,常云:“郎才女貌”,但俗语中却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极端错误的,当以品德高尚(贤良)作为首要择偶条件。这支民谣中主人公娶了个“黑锅铁”般的女子为妻,但他的妻子却是个“心肠热”的人。
首二句“一把扇子摺又摺,讨个老婆黑锅铁”。摺,桐城方言,动词,摇、扇的意思。从这句可以想见他正在扇着扇子,不无自豪地对旁人说:“讨个黑不溜秋的老婆怎么了?她呀心肠好!”讨,桐城方言,娶之意。“黑锅铁”,桐城方言,意思是像铁锅底一般的黑,形容相貌极丑。“人家嫌我老婆丑,我却爱她心肠热”,道出了外人的看法和自己的认识。妻子虽其貌不扬却是个热心肠的人。正是有这般贤良的妻子,她回娘家小住半个月(或是到娘家帮工去了,从开头一句可看出是夏季,怕是割早稻时分),男主人公天天在家想念她。从结句“她在娘家过了十五天,我在家里想了半个月”,不难看出他对丑妻的爱之深。
这支民谣语言风趣幽默。结句“十五天”和“半个月”是等同概念。一是为了字数相等;二是“月”与前面“铁”“热”字押相同的韵脚;三是增强趣味性,使之幽默风趣。                     (点评:方书祥)

(十)日子要好靠勤快
小哥你是瘌痢头,莫笑我的大脚丑。
瘪锅对着扁锅盖,弯刀对着瓢切菜。
管他长相做么事,日子要好靠勤快。

读这首民谣,使我想起元朝兰楚芳的[南吕·四块玉]《风情》一曲:“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曲中女主人公,自称“事事村”。“村”,蠢之意,贬义词。曲中女主人公敢于说自己蠢,且是“事事村”,是何等大胆坦率!就是这样一个“蠢笨”的姑娘,爱上了一个“般般丑”的男子,似乎是“蠢女”陪“丑男”的无可奈何、命中注定了的“门当户对”。其实不然。曲中的女子并不在乎蠢笨与丑陋,她在乎的是心灵的美丑善恶。“情人眼里出西施”,不是美丑易位的幻觉,而是对对方心灵美善的倾心爱慕。曲中的她作出的正是这样一种选择。在她看来,“丑”也罢,“村”也罢,都无关紧要,最可贵的是双方“意相投”。“丑则丑村则村”用了两个“则”字,十分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她这种高尚纯洁的追求,我们似乎听见她那铮铮作响、倔强不屈的声音:蠢就蠢吧,丑就丑吧,我才不在乎呢!只要我俩以心换心(以“心儿真”换得“情儿厚”)就行了。结句“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机趣盎然,使全曲生辉,表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欣喜与自豪。

在他们那个时代,婚姻不是追求门当户对,就是追求郎才女貌,这首《风情》曲,却一反传统,把心灵的交流作为爱情的首要条件,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观的一种否定。

虽然这首《风情》酷似口语,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但它毕竟是元曲,属正统的高雅文化。其衬字的运用,使曲辞音律流转美听。尤其是“村”、“丑”二字,是此曲的真髓所在。此二字多次交替出现,造成回环复沓,尽情渲染的咏叹效果。而这支《日子要好靠勤快》的民谣则不同,纯粹的口语,风趣的语言,道出了与《风情》相似的内容和主题。

这支民谣首二句道出男女相貌上的缺陷:男子是个瘌痢头,女子长双大脚丫。女子大脚真的丑吗?这话得从南唐后主李煜说起。李煜曾要求宫女缠足,后此风传至民间,从此,女子以“三寸金莲”为美。反之,大脚就为丑。“瘌痢头”小哥一见“大脚”小妹,不禁笑了起来,女主人公一脸严肃地说“小哥你是瘌痢头,莫笑我的大脚丑”,暗含嗔意于其中。

三四句以风趣的语调,用比拟的手法,再次强调二人长相都有缺陷,是“半斤对八两”,你我很般配。可见女主人公对男子爱慕的表达是大胆、坦率的。

结尾两句是说管他长什么样子,瘌痢头也好,大脚丫也罢,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居家过日子,人要勤快,才能幸福快乐。“丑男”配“丑女”,看上去似乎是“门当户对”,其实是话里有话:貌是当不了饭吃的,即便是俊俏的模样,又懒又无人品,怎么能过上好日子?

民谣,是劳动人民心声的咏发。这支民谣中的女主人公择偶的条件很简单:勤劳即可。在那个时代,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广大劳动人民,要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只有勤奋劳作。这支民谣中的女主人公和《风情》中的女子择偶条件还是有所不同的。《风情》中女主人公希望他们彼此能以心换心,即心灵沟通。但它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都借女主人公之口唱出来;其次,男女都存在缺陷;第三,她们对婚姻的追求不是门当户对,更不是郎才女貌;第四,她们对爱的渴望都是大胆的、坦率的;第五,她们都鄙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男子。总之,要想相伴一生,只有看清对方真实的面孔,方不会后悔一生!          (点评:方书祥)
作业:阅读下面的民谣,从内容、主题、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一番赏析:

(一)青衣捶成白衣裳
太阳悠悠往上扬,姐洗衣衫郎插秧。
郎插三行望望姐,姐捶三下望望郎。
                                 望望郎,青衣捶成白衣裳。
桐网的老战友...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坐禅苦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7 10: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书祥好象是桐城某中学的一个老师,
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学生那里看过他写的一个小册子,
名字挺长的,现在不记得了。
还不错的,很喜欢写字的一个人。
欢迎光临我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1255029103

心若改變,態度就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
習慣改變,人生就改變。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1

浪漫勋章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7 13: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过来了哟,筑之我消化不良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4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4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8-7 13: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是明代的桐城歌,有些是近代的山歌。明代的桐城歌估计由冯梦龙等人重新加工过,所以质量相对较高。
同安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xr
人文桐城群:10451944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18

主题

292

回帖

46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6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8-7 14: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好好拜读,不惟了解乡情,也可由此出发,重新认知传统。向编撰者致敬!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387

回帖

75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54
QQ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1-7-27 21: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书祥是白马中学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