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183|回复: 44

[桐城文] 桐枞人文争端刍议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扶花庵主人·扶花公子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论坛建设

QQ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5 16: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枞网陈靖先生的《布衣鸿儒方学渐》,到桐网不平则鸣的《只有三个字是原创的论文》,无疑拉开了桐枞关于历史人文争纷的又一场瓜葛。维持了并不算长的时间,这场争论已经趋地平静。然而,事情的本身并不发于一种偶然。桐城与枞阳两地的地理行政区划,以及文化渊源的由来,注定了这些争纷与纠议的必然性。对于这一场争论,笔者差不多是一个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双重身份。说是局外人,是因为争论开始后的相当长时间我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野来“坐观”的;说是局内人,是因为我本来就属于一个地道的桐城人,再加上后一段时间还是简单地卷入了这场争论之中。所以在这个身份前提之下,我只想用自己粗浅的思维能力,对事件的前前后后作一些总结综述性地表达。一非充当“和事佬”,二非充当“终结者”,只是个人的一些杂乱的拾起,再尽可能客观地做一定的申述建议。如此则已。为了表述的层面性,我考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5 {3 J4 Q, G! C

! X$ \# l* I) e一、方学渐与桐川会馆的争议始末及其总结/ D- x: r4 E+ i: p# N
  此争议在网络上的源起,大约来自于枞阳友人陈靖先生的《布衣鸿儒方学渐》一文。文中所云诸种,皆以方学渐为枞阳人且于枞阳开创桐川会馆为前提。因此引发了桐城网与枞阳网两方面人文版对于此事的巨大争议。用一个比较通俗的名词叫做“各为其主”,发挥到这里便是“各为其乡”了。名人名物,自然要往自己的县乡拉拢,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将这种“常情”带入比较认真严肃的讨论之中,似乎并不合适。陈靖兄在桐枞人文方面的造诣,是我所熟知并向有敬佩的。笔者在这里如果侥幸可得以“朋友”的身份来与陈靖兄作若干商榷,那么我便想在这里就陈靖兄的原版文字作一二试论:
3 M5 w6 J! h8 e7 ]  f  其一,就是我在读陈靖兄本文的第一感觉,就以为本文不是拿来“讨论问题”,而是拿来“普及知识”的。如何有此说法呢?从行文的形式上,尽管陈靖兄惟其开阔之视野,对方学渐先生行迹种种,侃侃道来。然而可惜的是,这篇并不算作局短的原文中几乎无一征引处。诚然,陈靖兄在文末标注参考文献凡九种,可供讨论者搜寻探究。然而,从何处得何见解,在“论点”与“论据”之间,让人无法寻到一条明晰的连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大家有心去卖力搜寻各种罗列资料,但苦于原有论证无线可寻,甚至在讨论的一开始,几乎感觉到“无从下手”。这不是因为陈靖兄的文章观点已经十分之完善而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恰只是因为原文论述脉络不明,无从驳难而已。所以,也正如陈靖兄交代本文创作原意时所表述的那样,实是“为《枞阳历史文化名人》一书而作”,因此只有“普及知识”的功用,而拿来作为话题讨论,似有为难了。我诚然相信陈靖兄的文字,不会来自一己私意的纯然杜撰,然而凡论述皆须做到言必有据,立必有信,这也是桐城学派著书立说的一贯传统,至今尚不可丢,更不该丢。
9 N$ F5 r% Y4 \5 x; Z  其二,在陈靖兄初至桐网答复《只有三个字是原创的论文》这篇质疑帖时,曾有过这样的自我表态:“方学渐是枞阳人还是桐城人,是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讲究依据,在目前依据不是太明朗的情况下,说是桐城人或枞阳人皆无可厚非。”这种说法在我这样一个迂腐学子看来,似乎是学问态度上的不妥了。有什么证据做什么结论,是我一直以为不可鄙弃的学问精神,如果在没有可靠的直接依据或推理逻辑之前,我们宁愿舍弃一种观点的立论,这是无据不立的态度;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在某个文献中找到一份完全孤立的信据,我们也宁愿采用“不取”的态度,这则叫作“孤证不立”。胡适之先生也正是以此为藉,在古史辨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两阶段说”,提出要将中国可考的古史年代先“缩短”后“拉长”,前人如此,耐人寻味。在原篇文字中,陈靖兄既然已经肯定“目前依据不是太明朗”的基本前提,当然不能以略嫌侥幸的心态认定“说是桐城人或枞阳人皆无可厚非”,这让人感觉有些“蛮横”和“不讲道理”的嫌疑了。既然本着这样的心态,然后再如陈靖兄本人在枞网中所言“恭请网友指正”,岂不是多此一举了?最起码,是在不能下任何立论的时候下定了某个结论,而原作者又首肯了这种方法的可用性。所以,如果忽略错别字审查或病句修改关键词润色一类的编辑问题,这其中的“指正”必是无从谈起的。+ ^& _- l$ F& s) s
  上面两条,事实上都是从原作者的立论态度上来做的阐述。我信任陈靖兄的学问涵养与学问精神,然而仅就此文而言,我只能抱以“否定大于肯定的态度”,来向陈靖兄阐述一二。无论是古希腊的亚历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还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之面对蔡元培,他们在否定对方的同时都重复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说法;那么今天允许我不自量力地面对陈靖兄,私改成“吾爱吾友,吾更爱考据”,谨心奉献之。
% F6 }: C' [4 e  再其三,舍此二节,我们再看大家对于这场争议的核心问题所做出的讨论结果。我几乎只是一个旁观人,这里借助了前面各位先后展示的资料论述,不能一一细提,只能略加并举而已。这里相执的两大问题,我且来罗举如下:+ v* n8 {, ^& j" G  x) G
  首先,桐川会馆的地理归属问题。陈靖兄在原文中称“学渐以布衣主文坛讲席20余年,并筑桐川会馆于枞阳”,已经断言在今枞阳县内,其具体来由,如前所述并未细明。那么,我们从现在已经出示的所有举证来看,果真如此么?& N8 m3 o# ?& U& r7 `4 x
  方大镇《续置会馆颠末纪》文中曾有述及桐川会馆的位置:“西界祠后天井中心,东界河,南界旧馆,北界祝氏,风火及墙之址各不紊,是以续纪以垂后来。”诚如几位朋友的指谬,既然此中已有“东界河”的说法,而枞阳县城镇东无河的地理形势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满足“东界河”的先决条件。
, ^( A6 I8 ~5 ?% m* L1 V& ^0 u  随后,我又在明人焦竑的《澹然集》中找到了几位网友期待的《桐川会馆记》并曾全文发出。由于我本人几乎是个天生的地理白痴,当时以为这则资料作用甚浅,结果在同安闲人的帮助下才意识到它的重要可据性。它在地理位置上的表述语句很短,仅“馆负城临流,据一方之胜”一句。然而其中有说“负城”,无疑是说明会馆必在县城之内,“临流”再与前一条记录遥相呼应,双证并下,已可从中断定桐川会馆实在今桐城境内无疑。. z( K5 N7 t- {. z" f4 U1 E
  而情况还不止如此。诚如我在一开始的引文发见中所述,焦竑记录中的另外一句“自是东之枞川,西之陡冈,精舍相望,而一以桐川为宗”,似乎更值得我们思考。从这句话中我们至少可以捕捉到两个信息:第一,所谓“东之枞川”,显然是以桐川会馆为中心,而枞川在其东侧,足证其位属归桐城;第二,原文将“枞川”与“桐川”作为并列等次的两个地名并提,可见作者至少在撰写此文中,心里很清楚这两处的位置差异,而枞川“以桐川为宗”,恰恰证明了“桐川会馆”的地名由来,并不是所谓的某个时间段的“广义”上的桐枞合境,而根本就是切切实实的桐城境内。- a; v  y0 u6 I0 p0 J  ~: u3 G
  因此,据前文诸种所述,桐川会馆址在今桐城境内,断无可疑。而我们再需要探讨的第二大问题,即是方学渐究竟是“桐城人”,还是“枞阳人”。
; u: x/ x% o2 g6 b/ m  我个人对桐城的家族谱系,关注颇少,原以为此话题甚难把握。结果临时询问同安闲人,得知桂林方氏宗祠竟然就在桐城境内北大街内,使我不得不重新以为,本话题几乎无可争论。诚如我在曾经的《关于曹雪芹祖籍沈阳说的若干阐疑》拙文开头讨论的“祖籍”定义一样,改用其它任何不易固定的信息作为“祖籍”的判定标准,都是不可靠的,而最合理的判定方法,就是谱系宗祠。这大约也是李白至今仍被我们看作中国人而不是吉尔吉斯斯坦窜入中国的移民,以及方苞自行认祖桐城并被我们心安理得奉为桐城派之祖的根本原因吧?
! _& Z; A: Z0 R6 y  如若不然,有人要提出异议。那么,好,请在异议的同时提出一个新的可以统一的判定法则来?比较拿得出来的,无非是祖籍宗祠、出生地和墓葬地。我们能依出生地么?当然不能,如果这样的话,正如前例所说,李白就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化名人了,而方苞也就是勿庸置疑江苏六合人氏,他后来自称“龙眠方苞”简直就是不学礼义的“叛逆”之举了。那么改用墓葬地?更不妥,不信大家可以数一数我们桐枞有多少巨望族人因为各种原因皆是客葬他乡?难道我们白白认栽去主动把他们排除在“桐城人”之外么?所以,我们只能循着这个最传统不过的方式,确定方学渐了,以及整个桂林方氏族人,都应该划归在“桐城人”并且是“今桐城人”的范畴之内。
5 d& F. [+ F0 g' L- X7 ]$ j* m9 B  站在这个角度来返回到之前的争议话题中,一切因果是非都可以尽入眼中。我们小心谨慎得出的最后结论,正是方学渐和他的桐川会馆,完全归属桐城,毋论从前、还是现今。
3 ]* Z; J; a  ?
# h6 t4 F9 x( j1 i4 y5 O* `[ 本帖最后由 觞客子 于 2009-2-25 18:0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灰太狼 + 1 仔细拜读,由衷钦佩!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莽莽苍天,谁人怜我?
悠悠岁月,我独念卿。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扶花庵主人·扶花公子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论坛建设

QQ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6: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桐枞人文争论对现时问题的折射与重新反思7 Q/ b; W+ V; G4 f+ F) l1 R
  桐城与枞阳,从行政区划到文化地域,并不是母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这是我们必须摆正的一个观念态度。诚然,从表面上看,枞阳县区是从所谓桐城境内“划出”。然而事实上,原本的母体是旧桐城县区,而非今之桐城。或者,我们可以将这一层形象地描述为:同门兄弟分家自治,桐城是长子留守家业,而枞阳作为次子则分出另外一部分家业独立而起。那么桐城与枞阳,很明显都是继承“桐城文化”这一共同母体的血脉兄弟。6 Y. C* e* ]2 ?! D( S( r+ {
  然而,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上,兄弟“分家”往往就会形成很多问题上的所谓“家产纠纷”,桐枞的分治也毫不例外。考察两处的地理状况,无论桐城还是枞阳,在经济资源发展上的优势都极不明显,唯有与史俱来的文化积累比较深厚,所以也一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灵秀之地。同一母体、同一支点,又加上地域相邻,因此这两个原本合一的地域,只要愿意搬出家产来闹分争,那么就一定能够“不负众望”地闹起来。若干年前,就有这样一位的人物,恕我不客气地形容一番,就是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合着自己包藏祸心的目的,抛出了一句所谓“枞阳出人桐城出名”的无聊论断。往后的枞阳人,或多或少受此论断的影响,燃起了一股股“保家卫乡”的意识,誓从桐城的“账簿”里夺回自己的应有“财产”。于是,绝大多数的桐城文化人物,其后都被煞有介事地冠上了“今枞阳人”的名条。当网络化愈发流行于这个社会时,一些不速之客也找到了更好的战略领地,于是纷纷从网络下手,到处篡改原有的名人档案。举得比较简单一点,诸如百度网的百科词条。就我随后翻查几个,都被诸如化名“枞阳人”一类的网民们逐条篡改,不分是非的全部附上“今枞阳县人”。甚至连桐城派鼻祖方苞的祖籍,都能被堂而皇之地精确冠上“今枞阳牛集乡方皋庄”的名义。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中,这样的手段不可谓不先知,更不可谓不高明。有多少网民抱着查询资料为目的在网上检索内容,能不被这一表层现象所迷惑么?这样来普及“枞阳文明”,真绝妙矣!, q, J8 B1 m5 u# X
  放开这些资料篡改的不可靠性,我们姑且不急于自行陷入盲目争斗的烂泥潭当中,倒不妨先跳出这个圈子,仔细想想,我们这样那样的做法,对于我们自身来说,究竟有了怎样的好处?换句话来说,当我们开始把所有的文化名人都贴上这一不负责任的条款,我们究竟得到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 n; L5 z5 E1 A2 p! N! b2 E
  是,不可否认,当网民开始检索这些人物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对“枞阳”这一地名多出了很好的印象。然而这些能带给我们什么?难道、可以孤立地形成一种所谓的“枞阳文化”么?根本不可能。“桐城文化”之所以可以健康完整地存在着,正是因为它本身就很好地整合了桐枞两地的文化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今桐城”。而再恕我直言,“今桐城”在文化领域的停滞不前,也不能不以为,与桐枞相离不能整合有关。桐枞文化既是一体,我们从来没有注重如何去深入探讨,反而把更多的心思拿过来折腾这些文化名人到底更算“桐城人”还是更算“枞阳人”,这种做法其实又于心何忍?  V" u, ?/ n$ ]' w' a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桐枞人对自己的文化血脉的追寻与研究,甚至远远不止桐枞以外的人士。因此,尽管我们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如此众多的文化人物,但我们自己的怠于努力,使我们面临着“坐吃山空”的困窘境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再无动于衷的话,只怕桐枞再有伟大的文学史笔,也会在下一个历史时刻到来之际,被后来人彻底遗忘。
2 r2 M  [$ J& r/ _% u  有人也许要提出质疑:我们并不是无动于衷,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做出知识普及的工作努力。但是,我们现今的努力,真的并不足够,而且还暴露出我们在很多方面的传统缺陷:
+ r3 b/ l! Q; M  第一,横向传播≠纵向开拓。这是完全垂直的两个不同层面的课题。我们的横向传播,必然有我们的局限性。例如,我们可以在桐枞地境之内传播乡土文化与文化史,然而我们又如何能将这些地域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我们现在对外人说及“桐城派”,恐怕还有不小一部分的人可能听闻,再隔上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我们可以保证还会有几个外人知道吗?单议桐城派,在有清一代的地位与影响就已经远大于公安派,但今天的外人,除了从教材中的简单了解之外别无更多,所以在他们的脆弱印象中,桐城派和公安派之间的影响差异,是根本含糊不清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自行寻找出路,通过学问研究的方式,将自己原本杰出的乡土文化与文化史,抬高到一个真正的学术的高度。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样的做法,甲骨文、敦煌壁画、《红楼梦》这三件名物,凭什么能够如此深入人心?以至跻身于“显学”之列?当安徽大学开始筹建方东美研究所的时候,就曾有一些热情人士,高呼要让所谓“方学”也能够跻入“显学”之列,但是我们头脑稍微清醒一些就应该明白:这是根本不可能成就的现实。“显学”所以能够成为“显学”,它本身的深刻内涵,并不是其它任何名物可以具备甚至是“炒作”得起来的。相对于三大显学来说,方东美的研究毕竟显得孤弱而不可能成就一门大学问的系统。再相较而言,桐枞文化有着天然不可巅破的系统优势。如果我们能够好好把握这一切,桐枞学术必然可以傲然崛起,而不至使我们在自己垂老的时候,悲哀地感受着我们先人的杰出成就,在整个文化史上显现得愈发“轻描淡写”。3 r' `* }' @: R; l
  第二,桐枞文化≠桐城派研究。即使是学术界,至今也几乎都有着这样不可忽视的理解误区。当然这也难怪,桐城派的成就与影响,其光芒毕竟璀璨一时,是桐枞文化这个漫长延冗的文化体系所不可比拟的。但如果把桐枞文化仅仅归纳到桐城派研究上,是极其片面而不足取的。桐城派是一个很大很亮的名头,只顾及它来研究发展,至少对于我们乡人来说有诸点不利。首先,外人的研究往往会比我们乡人更加深透,这是因为他们有更全面的资料更深厚的功底,而我们在地域上丝毫不占优势,这是因为桐城派的影响波及面已经太过宽广;其次,研究范畴过于狭隘,且实难发新,这句话换得更通白一点来说,就是该说的已经说完了,再接着说也就没啥意义了。戴名世、桐城三祖的研究工作已经进入得够深够广,而剩下的既无特别研究的必要,而且尚有内容枯燥之嫌,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再是桐枞人氏,包括管同、梅曾亮、曾国藩以及后来分支而出的阳湖派与侯官派等等。所以,尽管官方的桐城派研究所赫然在立,但近年来桐城派的研究本身极为滞顿,且重要的系统性论著多数并非乡人的成果,如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等等;再次,片面注重桐城派研究,还会使我们更加彻底地遗忘了桐枞文化上的其他重要人文典故。桐枞文化,渊源极早,尤以明清时期,影响巨重,并由此延伸到近当代时期。无论是前期的方学渐、方以智、方文、钱澄之,还是中期的桐城诗派,亦或是后期的方时乔、方令孺、朱光潜、方东美等等,他们无不在当时的文化史上留下了非凡的影响力。而作为后世,对他们应该投予的关注,实在太少。以至于这其中的很多研究,还根本都呈现了巨大的空白。
% F4 A- j7 a  `& y8 h  所有这些问题重重,都是亟需我们迫切解决的。而在这样强大如众的压力面前,怎样才能够最全面最科学最合理地逐层剖开?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桐枞两地之间完全消除彼此的芥蒂分歧,联手齐力,才有可能真正承负起这样的艰巨任务。事实上,我们也根本不需要在意某种人事究竟归属于“今桐城”或是“今枞阳”,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归属于同一个文化母体,而且至今还是根本不可能完全分割开裂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很真诚地希望:桐枞之间,不必要的文化争歧,尽可能地减少与避免;而人文上的联手发展,则是任重道远。
莽莽苍天,谁人怜我?
悠悠岁月,我独念卿。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扶花庵主人·扶花公子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论坛建设

QQ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6: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桐枞人文一体发展的优势基础与起点前瞻
1 E# L/ t2 j1 |6 {) I3 @1 L  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的想象,在桐枞之间,以网络交流为主要媒介,构建成一个形如“桐枞人文发展联盟”的社团组织,在民间自行承担起一部分的人文发展的责任。这对于现阶段而言,无疑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不止我们可以在彼此之间的诸端争议中完全撤除芥蒂,还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以一种和谐、共通的方式的达到发展身身的目的。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谈,我们这样的设想,至少有以下几大点优势:' [. O" S) [" \0 n" o1 e
  其一,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工作只是刚刚起步,甚至仍是空白,因此民间形式上的研究工作,不仅不会在基础上落败于官方,甚至由于地理区域的关联,反而较之官方研究有更大的前提优势。只要我们把视眼放开,我们就可以很明朗地看出,桐枞文化中间,可探讨的话题与可执行的工作实在太多太多。而且有很多方面,都明显陷于直线资料的缺失之中,因此启动并非易事。但是处在地理文化的优势之上,我们可以罗集的资料文献,可能不会少于官方,甚至较之更多,例如我们可以更鲜活地使用家谱世系的资料来加强考证工作的严密性。在方东美的初步研究中,有一部分朋友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方法上的优越性,相信将之应用于更大的范畴之内,也是完全可以更加成熟的。
' V  M; n( U& g: w  其二,桐枞之间人文气氛的活动,是坚持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从我所见的诸多地方网站论坛上来看,不可置疑,必须相信桐城网与枞阳网这两个地方网站在人文氛围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我们放同等级的地区再稍作放大,放到到安庆网、安徽网,包括其它省市的网站上来看,绝大多数都是无法与我们相比拟的。安徽文学网固然在诗歌散文小说方面的力量较为雄厚,但是考据学问这些硬功夫方面的工作,在彼处是几不闻见的。这就是我们尚且具备的雄厚的人文资本。如果不能够及时合理的加以调用,那么在时机之后,如果再有此等奢望,恐怕天时、地得、人和已经无一能够辅佐。如何大胆正确地使用这些人力资源,也是两大网站之间有待进一步沟通的基本课题。' a# S+ G0 h# A: B, a( r
  其三,以社团组织的形式来做工作,可以扩大视目的涵盖面,并有效避免“闭门造学”的艰苦弊端。中国传统学问在发展模式上,总难免有一种“闭门造车”的心理陋疾。体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都只以个人为单位,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似乎生怕有了资源与成果的共享,拖累了自己的独立发展一样。其实这种思想,在过去或可行得通,但在今天便是决然行不通的。家学不外传,只会使任何事情事倍功半,甚至收获不到尺寸之功。李小龙大胆融合东西方武术的各家精华,才使中国武术在国际视野里占据一席之地,这对于我们的人文工作而言,也是大有禆益。既然整合为一个团体,我们就可以大胆无私地提供出各自一方面的可考资料,然后共同校勘比对,去伪存真。一方面有助于学问的进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结论的可靠性。舍此,我们只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寸步难行。
. O7 i: j7 [( \1 I6 _) O  @  在消除自身的内部弊病的前提下,又能够同时具备以上所述的至少三大优势,我们的努力,何乐而不为?即使我们暂时占据的,只是一个很空白的起点,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在这个空白的同时,还意味着另外一层——空阔。只要我们能够努力走下去,很多机会都可以轻易创造得了的。就同于去年我在马朴卒先生的卒年考订中一样,完全陷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之中,最终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有洞天来。何况,当我们的身边站有了足够多的战友,视野愈大,境界愈阔,成功的机率也就愈高了。所以,在占据这个起点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为前程作这样一个初步规划:( n" {* _9 q  m( S
  第一,辑佚。有关桐枞名人的史料,经过几番风浪之后,其实所存,实不甚多。这给我们的考证工作带来了十分之艰苦。虽然前面也提到过我们有一些地利上的优势,但仅仅止于此是肯定不够的。我们必须向史料伸手,大力搜寻一些可求的资料信息。仅仅是我去年做有关方拱乾父子与马朴臣等内容的考证期间,已经明显感觉到许多史料的散佚现象,十分严重。例如方拱乾父子的诗集,马朴臣的诗集,都极难搜寻。《方拱乾诗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经由黑龙江版印出来,在桐枞方面依旧无人关注;方贞观的《南堂诗抄》、马朴臣的《春迟诗稿》,都是索然无迹。如果能够填补出这方面的空白,很多工作将会有质向的进展。3 X2 m& [  f6 J5 b+ g% \& w
  第二,校勘。去伪存真,是考证上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环节,而版本校勘也固然是极为重要的步骤。正是因为原因驳杂的历史背景,使从上传下的许多文献史料,有待于校勘工作的进展发见。例如我在去年所写的一篇方贞观诗作的作者歧异问题,就诗作的本身就可以有一场校勘的补证;再如我在没有寻到马朴臣《春迟诗稿》时,以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与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为基础底本,则发现有几首诗的收录文字,都甚不相合。究其原因,无非都在于这版本与文本的校勘问题,尚未真正拓展开来。
# \" K0 L5 W0 X4 n  第三,据实。在我们做好前面两项工作的前提之下,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言权了。桐城派文人向来讲求义理、考据、辞章,这也是古文献学的基本课题。据一份实,说一份话,可以合理猜想,然后在实践中求实,最近定论。这也是胡氏将杜威实验主义融入考证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我也希望接下来的任何有发见意义的文章文字,不至于落于以往的铺篇述说之中,而是能够将论点与论据直接结合,鲜明地体现出立而有信的体系来。只有这样,我们的立论架构才能够明朗化,而我们的论点本身,才最方便接受质疑驳难的考验。
( M# U' A8 {- l' t/ T# g0 H  第四,合编。这是一步比较理想的结果形式。就是在我们得到切实健稳的进步之后,可以根据现时的发展情况,酌情考虑合编出集,以扩大工作成果在社会层面上的普遍影响,当然,这些严肃的课题,主要还是侧重于在学界上的影响。设若我们果真能如之前所说,将桐枞学术拓展发挥到了足够的境地,那么我们也不愁桐枞的文化得到更大的繁荣,而且也更能让桐枞的影响真正彪著史册。这第四点的主体,其实还是一个宣传的功效。我向来以为“文学”一词,既有“文字”之媚,亦有“学术”之盛,方为正道。
4 d9 `7 b. b  {  无论是桐网还是枞网的人文版,都有我深敬佩的诸位朋友。我同时完全相信,合众人之力来做好一件事情,固然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自从放手马朴臣的考辨之后,郑方坤先生的《马朴臣小传》文末的那句话,一直敲打在我的心坎之上。其文说:“相如诗未授梓,故外人罕识其姓名,余从鱼台令成君处乞得钞本及为录入,以俟后之续《龙眠风雅》者。”斯人已矣,秉绝代之才学,仅仅因为“诗未授梓”,以至于“外人罕识其姓名”,可谓悲凉。那么桐枞文化呢?如果不能得到更多的拓展与发扬,难道就不会重蹈此辙了么?再从另一方面来说,身为桐枞的后子,明明已经有前人、而且是外乡人为我乡诗人辛苦辑佚,期待“后之续《龙眠风雅》者”,难道我们自始至终,就准备如今日这样无动于衷了么?《桐旧集》固有,但受时代所限,也不可能一一征引见录,但在其后,桐枞诗学几乎呈现出一种“断代”的现象。等到近人方时乔殁后,整个桐枞学术,除有朱光潜、方光美等继续击响之外,已经近于哑然之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层值得深思的问题。时代诚然是在进步与改变,但有些可秉承以及须秉承的传统学术,是不应该这样轻易放弃的。" Z5 q) }0 @/ p  s  X* Q/ I
  当然,这些所谓的建议,不过是个人浅见中迸发出来的一二语无稽。或有可行处,亦可有不可行处,便不是我能十分保证的问题了。桐枞在人文历史方面,可以偕手,应该偕手,也务必偕手。这似是我所主张的最要紧话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柳梦璃 + 1 哈哈,还是我家的厉害!

查看全部评分

莽莽苍天,谁人怜我?
悠悠岁月,我独念卿。

88

主题

277

回帖

49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9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5 17: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击节赞赏!客子斯言诚哉!
大路不平旁人铲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5 17: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仔细拜读,立论甚高!
同安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xr
人文桐城群:10451944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40

主题

3075

回帖

3502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502

论坛建设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5 17: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人很辛苦!!言论甚高!支持!!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

主题

64

回帖

11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1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6 06: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作者谁啊?仔细看了,真的让我心悦诚服。近年来看枞阳人又是写《方以智传》,又是《无可大师传奇》之类,又是千方百计修改百度辞条,又是以写各种游记散文之类宣传桂林方是浮山方、方学渐方以智是浮山人,今天又要编历史名人集,再推波助澜,我就觉得有些太那个了。今读兄台文章,深为折服。我深感桐枞文化其实是一个综合系统,不可肆意割裂。和则两利,分则两伤。桐枞是应该走到一起了,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再也不要局限于战时的地域分割了,有识之士要向徽州人学习,“故园徽州”网我是常上的,羡慕他们的团结合作,目前还在积极向上争取恢复徽州呢。桐枞何时能走到这一步呢?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论坛建设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6 09: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为了政绩,好干些无聊的事情。: M& Y2 ]; D9 ~
至于“枞阳人,桐城出名”这句话,我也没去考究它的根源。对于对它的看法,我和楼主并不一致,不是无聊的论断,而是在桐枞分治以后,对历史现象一个客观表述,只是被很多人偏面理解、偏面引用了。有些东西走向极端,过于偏面,就是过犹不及了。  R/ f# p, c- n7 m6 d3 ^4 n; ?3 d
1 u, W2 e4 D# n  l5 z
比如方学渐吧,就是明代南直隶桐城人。本是一个古人,非要按到现在的桐城市或枞阳县,都是不合适的。对于古人,只有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去说、去写。
我在合肥。

6

主题

45

回帖

90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6 1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P6 z" X" A# B
楼主能否将大作转发枞网?
束千卷奇书贮腹,放一轮明月入怀。
欢迎光临:http://www.zywbbs.com/bbs/?u=6
博客:http://blog.sina.com.cn/zongyangwang

88

主题

277

回帖

49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9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6 14: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不施锦绣 的帖子

你可以在枞网搞个“链接”嘛。
大路不平旁人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