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519
- 积分
- 736
- 威望
- 17840
- 桐币
- 2432
- 激情
- 9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52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21
桐网贡生
- 积分
- 736
鲜花( 0) 鸡蛋( 0)
|
阴云低垂,春雨霏霏。
远处的龙眠山,雾中隐逸;近处的紫来桥,踯躅雨中。氤氲的云雾里,龙眠河从龙眠山中蜿蜒而出,宛若一条玉带穿古城而过,散落在两岸的是数不尽的文化遗存,紫来桥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紫来桥,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它历经朝代更迭,风雨中,几度被毁几度修复,桥名也几经反复。河水从它身下流走无数,人声换了一茬又一茬。如今只有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静静守望着,守望着岁月,守望着希望。它就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历经了苦累,历经了憧憬,历经了哀伤,历经了眷恋,一直质朴地走近,走进我们追寻的眼眸里。
如今是初春时节,沐浴着斜风细雨,感受着春寒料峭,我撑着一把雨伞,迈步在修缮一新的紫来桥上。但见桥面上,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泛着清冷的光,细雨在无情地鞭打,斜风在肆意的蹂躏,那古辙道痕迹里流满了哀愁的泪水。我小心翼翼地用脚踏上桥面,感觉有几丝的滑动,让我仿佛踩在了紫来桥沉重的历史书页上。我注视着桥下,龙眠河里只有一脉柔弱的水,它缓缓地流淌着,在阴雨的早晨,散发着银亮银亮的光。微微的细雨摩挲着它的身躯,漾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有一两个勤快的女子,披着雨具,在清澈的河里击碎涟漪。再放眼东大街,青砖檐瓦,古朴依旧,只是不见了当年的繁华。而紫来街,因建设靓丽的龙眠河的需要,已被拆迁,现已是断桓残壁,正待建设之中。
慢慢地走进桥面,轻轻地抚摸裸露的青石板,我努力地在桥上,想找寻一些过去的东西。朦朦胧胧中,几百年间的一幅幅画面,浓缩着扑入我的眼帘。元朝时,古城人方德益(方苞始祖)捐金将木桥改为石桥;明嘉靖末年,石桥毁坏,又改为木桥;天启年间,知县陈赞化,复修石桥,更名“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康熙四年(1665)改建木桥;七年(1668),知县胡必选重加修葺,构造坚实,更名“子来桥”;乾隆初,桥毁于洪水,大学士张廷玉捐金数万,重建石桥,两桥俱有桥亭。邑人德之,更名“良弼桥”,取“优秀辅弼”意;嘉庆五年(1801),桥毁于山洪;二十年(1815),知县吕荣易建木桥;同治三年(1863),知县薛元启筹款再建石桥;九年(1870),又加修茸;后因年深日久,洪水冲刷,民国二十二年(1933),又进行了复修;1984年,桐城县人民政府拨款修整桥梁,更换桥栏及少数桥垛,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来桥长48米,宽4.5米,五孔四垛。桥面系巨形条状黄石铺砌,两边有扶栏,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古桥历史的画面一幅幅的翻过,让我感慨万分。一座古桥的历史竟然是这样的坎坷,我不由得对古桥敬佩有加。我反复地在紫来桥上走动,细细地体会紫来桥的美,体会它的韵。看着桥下潺潺的流水,看着桥面如青龙一样,古朴潇洒地卧波如河上,情不自禁间,清人韩胪的诗句就从嘴里脱出:“朱栏照赤水,白石凌波苍。履桥若平地,车驱骑连行。”
在过去的岁月里,紫来桥方便着古往今来的人们。从紫来桥上走过去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做官的人,那些赴任的官员,为取好兆头,其他的城门不入,单从紫来桥经过东门而入,用意是紫气东来。而更多的人,却不知道紫来桥还有这些含义,他们的来往只是图着方便自己。现今桥老了,老得不能再承受过重的压力了,也不能承受过重的语言了。桥如今修复完善,还有那么一些声音对它指指点点,严加指责,其用心用意可能是好的,但还是摈弃吧,这些存放在思想里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观点,好好的让紫来桥在惊喜的眼睛里,安安稳稳地舒畅一口气。
时代在前进,秀丽的龙眠河如今又增添了几座新桥,象一道道绚丽的彩虹美丽着视野。那些桥年轻着,活力着,而冷落的紫来桥,老了,老在岁月的风雨里。新桥与其对比着,历史也就这样地呈现着。
风雨中,我久久地凝视着紫来桥,多么希望它焕发青春,多么希望看到清澈的龙眠河水里能有它美丽的倒影......
(资料引用桐城县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