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524
- 积分
- 492
- 威望
- 761
- 桐币
- 448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4

文都秀才

- 积分
- 492
 鲜花( 0)  鸡蛋( 0)
|
发表于 2008-10-5 17: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桐城。
# v+ ~6 l( _ a$ ~& X A+ ` |; _3 e9 {6 }3 p" O
这是个以文名世的江淮小城,北依大别山山脉的龙眠山,西瞰龙眠河沃土长川,有龙眠河穿城而过,蜿蜒徐行,清波款款。正是这以“龙”命名的峻岭秀水之地,多少年来,人文荟萃,俊采星驰,不仅仅诞生了张英、张廷玉这样的父子宰相,也诞生了方苞、姚鼐、刘大櫆、戴名世这样的散文大家和领代的文坛宗师。屈指数来,一代一代,名人继踵,群星闪耀。龙眠之地,已成龙腾凤舞之乡了。北宋苏门弟子、大诗人黄庭坚到这里巡游,也曾由衷感叹:“诸峰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雾去,不应只雨一方田。”也许正是这种“不雨一方田”的胸襟,才使桐城才俊,建功朝野,名满天下。9 `# s: o& j0 m( O8 L
( a9 \( ~- [* M. |! E2 u1 I% c
古老的紫来桥是颇有情味儿的,把龙眠河两岸的肥田沃土和两岸的水巷人家连在一起,龙眠河便在桥下流成了桐城儿女不息的血脉。走过紫来桥,许多石板一看就是新换过的,也很有几块看上去是原有的。那古旧的石板上,雨蚀和车痕乃至人们千百年来的行走,穿凿得坑坑洼洼,不知印下过多少桐城才俊的足印。漫步河畔石板步道上,凭栏而立,那一河幽幽的波光,从历史的深处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这其间行进着无数历史身影,从皓首穷经的曹松,到李公麟、吴承恩、齐之鸾、左光斗、史可法、方以智、张英、张廷玉、方苞、吴汝纶、施从彬、施剑翘、朱光潜……为我们汇成龙眠山下另一条星光长河。在这条波光璀璨的星河里,我们隐隐约约看到方拱乾和他的儿孙方孝标、方亨咸、方式济、方观承等人,一路踏浪而来又隐隐的挥波而去,桐城的先贤们,为龙眠河两岸,留下长久的不黯的夜空。 J" f1 @! m# G4 c7 g, {
- i, w/ l" M* @/ \ 黄昏的时候,我们再次走过紫来桥,有位年轻的母亲,携着穿红衣服的小女儿也从桥的对面走过来,在暮秋的河畔,在绿意不衰的紫来桥上,走成极为灿烂的花朵。8 b4 H* X6 @) N: x1 d0 A
: T$ T0 J9 E# z8 g 这一瞬间,我们仿佛看到历史相同的一幕,羽扇纶巾的方拱乾正携着他的两个小儿子从桥上走过,一边走,一边教儿子念着龙眠河畔古老的歌谣。% e, T* w6 ^) x# Y3 k' l0 a& U
% V7 E' p8 Z) P3 [5 E 龙眠河,龙眠山。# c) _* a8 W8 G6 Q- M; R) H
龙眠山上龙不眠。
! F1 [1 v0 `; q q: K 龙腾山岳兴云雨,2 M, h" F3 Y2 U3 B
云雨施恩泽肥田。( G o; N$ y$ C$ Y4 w1 b, A
男儿要有风雷志,
$ j2 o2 R) G% r; g 驾雨挟云可行天…… + c( S! _5 O* G) O* w
) l U M& S1 N& e. u6 S& q, A* v6 T
这是崇祯元年(1628年),作为新科进士年仅33岁的方拱乾,与妻儿行走在龙眠河紫来桥上的情景。携妻带子,这是何等的惬意又是何等美妙的生活画面。此时的方拱乾,正踌躇志满,以文名震天下。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年仅23岁就中为举人,十年后又一举登上进士榜,以为自此就可以飞跃龙眠山,凤鸣天下了。不料,风雨飘摇的大明末世王朝,却让他从此走上了坎坷的仕途。4 _/ u2 @4 H! F; Z- X2 N2 [
1 o9 c1 N% a* L( U! Y3 d( B) q
桐城,是才俊满街的鹿鸣之地。桐城虽处山隅,却是名满天下,也是颇有些胸襟的。在方拱乾之后,就有过宰相张英拆墙与邻修好的佳话。相传,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与明末望族吴姓毗宅为邻。适逢张吴两家都想扩充宅院,有三尺公用地都想扩为己有,时张英在朝为官,双方家人争来争去,各不相让,最后对簿公堂。相府家人七品官,虽是双方家人,小小的县衙也是不敢轻易断定的,只好推到府衙,府衙见双方都是惹不起的主,又无处可推,就拖着不断。张家家人见府衙迟迟不断,急派人驰书进京,让张英出面说话。张英见家人捎来急书,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阅后得知不过是为了一堵墙的事,不禁笑了,立马在来书的后面写了四句诗:) E1 x# W7 m2 b' H3 |
+ E& S$ `; `# [. U$ A! g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 ~* K7 ?. M$ r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4 }* k' g, t0 C+ p6 R C/ m7 R/ w
9 A7 X9 I, o' F# Z! b: \& W p: V 这首诗虽然带有明显的张打油风格,却也道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和境界:争权略地的结果,不过是供后人谈资。张府家人得诗,回到家里,毫不迟疑地拆墙让出三尺。吴家人莫名其妙,弄不清张家怎么突然就让出三尺,一打听,便知道了张英捎诗回来的事,吴家倍受感动,也当即拆墙后让了三尺。于是,桐城就多了一条有名的“六尺巷”,在北方版的故事里,也有人称为“仁义胡同”。这是桐城人祖上的光荣,也是今天的桐城人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所以,至今,桐城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走过六尺巷,进去出来不一样。”至于有什么不一样,只有走过六尺巷,你才能领悟得出。
5 Z$ ?/ M# ~4 c& x$ R: y0 k
l; O7 E$ V' Z1 a 桐城人这种宽厚处世、与人无争的胸襟,这种通情达理、知仁明义的品质,是浓郁的儒学和一代一代人读书重礼积淀而来的。5 Y& t* v; s8 C I
; V+ K# x6 c5 ], i! `, X$ p" f
方拱乾就出生于诗礼人家。 方家是桐城的名门望族。! _7 ]* M/ N2 `: S8 z
& F6 g- z( |( p$ {! D 桐城方姓家族,较大的有两枝,其中最大的一枝就是方拱乾家这一族系,以世代科举闻名,人称“桂林方家”。所谓“桂林方”,即是蟾宫折桂者,代代不息,比立如林。从七世祖方印开始,方家就越来越兴隆。方印在浙江做天台县令,家境转好,方家子女逐步走上了读书科举之路,再后来就代起人豪。尤其是到了清代,方以智成为方家最有代表性的大学者,今天的海外华人学者,专门成立了方以智研究会。在明清两代历史上,方家不仅构架了桐城文派的主流部分,也构架了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明清文学散文的主要流派,方家人的著述,以方苞为代表的散文和以方文为代表的明遗诗作乃至后来的方拱乾、方孝标父子的诗文著作,都在明末清初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u# B) L( M2 i0 n& Q6 }& d: c
. M; m/ B: e, L 方拱乾就从这样一个有名望的家族中,带着桐城“桂林方”氏家族的书卷气走向遥远的宁古塔,又从宁古塔的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其实,方拱乾在江淮一带也是颇负盛名的,33岁前就夺得了科举进士,并官选第一,以文名震天下。他的人生本该是一头光环,扬帆直下的,历史却是如此捉弄了他。当然,细较起来,他也算生不逢时。在明清换代之际,他的身上难免要沾染上抹不掉的明臣入清的历史痕迹或者说是历史阴影。他毕竟目睹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仅仅是心有余悸,也和他的方氏家族世代为大明为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历史渊源。
1 C2 ~, G' _- B0 B1 H. n+ d* Q' q1 X8 n3 {7 [8 k* x" {
方氏家族的显赫,是让桐城人刮目相看的。6 Q. v$ U( I u
) }+ o, J3 V! l: T" G 方拱乾的父亲方大美,系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江西、河南、顺天等地巡按,后迁至太仆寺卿,以“执法不阿”为世人称颂。其堂叔为方大镇,系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另一位叔叔方大铉,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副都察御史。至方拱乾辈,也是举人进士如林。方拱乾系崇祯元年科举进士,其长兄方体乾,仲兄方承乾、三兄方应乾,均为恩科贡生,四兄方象乾,官至按察司副使。方大镇之子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至湖广巡抚,佥都御史,一生交游,与江左贤达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字朝宗)交往甚密,共同参与复社活动,时称“明末四公子”。方拱乾的下一代,方拱乾次子方亨咸,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长子方玄成(孝标),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至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曾备受顺治帝青睐。三子方育盛,顺治十一年举人,四子方膏茂,23岁即中为举人。五子方章钺顺治十四年南闱举人,随即方家被劾,方章钺被褫夺举人资格,举家连坐流放。方孔炤之子方以智,崇祯十三年(1640年)科举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明亡后以明遗入清,誓不为清做官,从此绝意仕途。
1 {" l! i5 \* [/ r) ]% i3 h- \) B
. }% s- |8 @1 S3 A$ j 就是这样一个以科举进身的家族,与大明王朝有着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顺治皇帝对这样的一个家族,不可谓不知。但在大清王朝南定之初,为达到“以汉治汉”的目的,必须启用大量的汉员,启用大量的汉员,就必须启用治世能臣,启用治世能臣,就必须要才学和能力都过人者,要想启用有才又有能的人,就不能不启用方家。就像对所有汉员一样,大清王朝一面启用,一面又小心窥视,不断打压,这就形成了汉员在朝为官,是坐在火山口上跳舞的政治局面,几乎所有的汉员都战战兢兢,随时都小心提防跌落和焚毁的危险之事发生。(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