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舴艋吴儿竟……’这句诗是宋朝诗人张先,描写江南乡民龙舟竟技的一个场景。龙舟,顾名思义就是船头雕有龙形的船,古代一般称帝王乘坐的船为龙舟。自从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在报国无门,走途无路的情况下,于某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入了湖南东北部的汩罗江。屈原虽远去了,可人民却一直怀念着他。为了纪念他,每当农历五月初五,就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怀念这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故有“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的诗句。还有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说得更为直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儿时,因家庭贫困,加上生活居住地既不靠山又不临水,吃粽子,划龙船记忆中只是听大人们谈过,自己也从未尝过一次粽子的滋味,更没有地方去看划龙船了。有一次,姑妈村子附近马家宕划龙船,待到我知道时已经划过了,知道又怎么样呢,离我家三十几里地,不过我还是为此事,失落了好长时间。既没有也不去想它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没有那样有这样。随着自己长大成人`读书`工作`既知道了粽子的滋味,又熟知了赛龙舟的热闹与风情。吃粽子是一种饮食文化,划龙船是一种运动,究竟它们与屈原有多少联系,只不过是民间一种传说和凭借后人一些诗文佐证而已。不过划龙船除了纪念屈原外,却还隐含了许多文化精随,也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凝聚力啊! 我第一次看划龙船,记得那还是一九七五年端午节。地点就是在那个‘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地方,水面叫做桃花潭。桃花潭其实就是青弋江上一段。由于高山峡谷中的水,冲谷而出,到这里被一座由花岗岩构成的小山挡住了去路。水只好改道向北,水因常年在这里冲击回旋,从而形成深潭。这一方桃花潭水,尽管底下水,流速汹涌,水面上却平稳如镜。碧绿泛蓝,岸上古屋连片,鳞次栉比,风景如画,环境优美,是一汪天然赛龙船的优选水面。 记得当时,好象有二十几条龙船参赛,按每四条一组,依次停摆在宽阔的水面上,龙船形态各有特色。有的在昂首望天;有的在凝视绿水;有的沉思,有的遐想。早已坐在船上的水手们,都一色古代装束,不过是以红`黄`蓝`白`黑加以区分与衬托而已。每条船的尾部都安排有掌舵与擂鼓的人。岸上设有擂台。歌声悠悠空中瓢,各色彩旗随风动。一切造势都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水手们思想都随之进入了紧张状态。随着一声锣响,四条船同时起浆,四条船奋力前行。“嘿哟!加油,嘿!”喊号声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远看每条船似长蛇飞水,近看每条船又象是蜈蚣狂奔。两个多小时下来,输赢已经定局,没有任何人为这而争论。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功夫固然重要,输赢的关键还是应落在一个‘齐’字上。是啊!舵手重要不重要?重要。他所掌的舵子,要恰到好处地始终放在一个位置上,丝毫不能偏斜;水手重要不重要?重要。水手的浆要重下轻起,不能搅出水花。那种搞得水花四溅的龙舟,速度不可能快的。这里我们假设,一条船上每个人都技术绝伦,这条船能不能取胜呢?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一定’。因为个人技术再好,几十个人如不能发挥一致,如不能团结象一个人一样,船不但行进得不快,甚至于还在原地打转呢! 小者,一个集体是这样;大者,一个国家不也是这样吗?几十年来,我国有了翻天覆地变化,靠的就是全国人民一颗爱国之心的凝聚。‘祖国在我心中’这是全国十三亿人民的心声。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全球华人,心向祖国。二零零八年,世界奥运会在我国举办,这是国人期盼已久的事。当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遭到藏独分子企图阻扰破坏时,包括世界各国华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声讨。连原来进行些不实报到道的法国媒体,看到我国各族人民这种超乎寻常的爱国热情,也不得不销声匿迹自甘认错。这就是中国精神。团结!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所发生的大地震,对四川人民,甚至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事后,无论是在废墟下夺人,还是紧随的一列救灾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和道义,无一不体现出骨肉同胞之情,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主要是怀念他那种爱国情神。屈原离我们虽有两千三百多年了,但他那种爱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永远继承和发扬它。今天我们谈爱国,时代不同了所赋于的内容也不同。就正如那北京大学学生杨哲昊所说:“做好自己的事,履行好当下的责任,就是具体的爱国行动”。 端午节又临近了,我仿佛又闻到了粽子的香味,又似乎听到了那赛龙舟此起彼伏的竟技声。 [此帖子已被 小竹 在 2008-6-3 21:00:1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