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在城市里居住,能够在夏夜听到蛙鸣.是的,我住的地方有一条小河,说它是河,有点夸大其词了.它其实是灌溉渠,不过尺把宽,也不太深,是以前农民用来灌溉农田用的.城市的扩张,使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已成为市的中心了.而这条渠还依然存在着,只不过在没人清理的情况下,布满了杂草,水质没有了以前的清澈,多了些腐臭的味道. 然而,就在这个小小的水域,却还有生命存在,这就是蛙了.你不得不佩服它生命的顽强.,以前它们嬉戏游乐的大片大片的农田,被周边林立起的幢幢高楼所侵占了,失去了家园的它们只好携妻带子局促于这里.于是在夏天的夜晚,我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尽情的观赏这来自于自然的音乐会,听蛙鸣变奏曲很是辛哉乐哉.
每天听着蛙的音乐,便不由得想起很小的时候,我同隔壁的二胖子,有一次在夏夜到离城不远的田地里照蛙的事情.二胖子学习不怎么样,可对照蛙还颇在行,他能知道蛙的种类,还能从蛙叫声中,知道谁公谁母.照蛙,必须要背一个竹篓,还得找一个棍子裹上棉花,浸上汽油,这便是火把.有了这两样东西,还得有一个前提,就得偷偷瞒着大人.大人可不许我们随便到城外去的,平时吓唬我们小孩子的话里至少都带有恐怖的气氛.可我们,尤其是二胖偏偏不信邪.往往轻易的找个理由径自就溜到了城外,在外的时间轻易不敢待长的.这个时候,在田野里,火把一亮起来,蛙们花了眼,蛙叫便停止了,蛙们一个个匍匐在田里,一动不动,轻轻的一闪臂,蛙就轻易进入了篓里,蛙在篓里扑腾扑腾的声音,让人很是激动.心中那个惬意在朦胧的夜里就别提了.捉的许多蛙我们是不敢带回的,带回去大人就知道了我们的行踪,免不了要挨打.二胖和我常常就着明月打开竹篓,一脸快活的将蛙们统统倒入田里,看蛙们从篓里欢快的奔出,自由自在的在稻田里溅起水银般的月色,然后在蛙叫声中融化,消失.我们拍着手乐呵呵的笑着,少年的天真也一览无余于天地自然之间.
后来,我们大了,忙于生计,各奔于东西.有时碰到,谈起少年时照蛙趣事,都竟不住哈哈大笑.天真的相约,再一次去照蛙.但是终究没能成行,但童年照蛙的场景,却是历久弥新,难以磨灭.
我对于蛙的感情还流露于工作生活中.有一次,朋友请吃,老板要上一盘爆炒蛙肉.我硬是生生的拒绝.朋友倒是不好意思.我就耐心的把青蛙是益虫的道理讲解给朋友听.听了我的道理,朋友就将他的熟人老板找来说,今后我们不吃蛙肉,你也不能进蛙了.老板听了,一个劲的点头.这顿饭吃的我爽心.后来我又有几次特地去这家饭店吃饭,特地的点蛙肉,老板却说,本饭店不经营.听了这放心的话语,我也由衷的高兴.还有一次,我带女儿上菜市买菜,女儿看见有一个人正在活生生的在剥青蛙,就嚷着我要买下没剥的活蛙.我明白女儿的意思,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掏钱买下没剥的活蛙.买下后,我还不忘对买蛙人做一下思想工作,叫他以后别在捕蛙了,这个时候工商管理也到了,没收了他所有蛙,还做了罚款处理.我将买蛙的缘由告诉工商,女儿也一个劲的点头.那工商相信我,更相信女儿的天真无邪.让我带回放了.随后我带女儿到一个小池塘边,将蛙全部放生了.女儿非常高兴,搂着我美美的亲了一口.这事情被女儿写进她的作文,文章还被评为优等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人的词句.现在听来犹为亲切.而且意境优美.蛙声一片,一片蛙声.想想身处蛙中,无论那种角度,都耐人寻味.我曾经在乡下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还仍然有机会到田间去,我知道农民是极其爱护蛙的,他们视蛙为益虫.所以轻易不去伤害它,因为蛙是天生的捕食害虫的能手,一只蛙一年可以捕食害虫1.6万.厉害吧,因此,害虫视它为终生的仇人.而蛙也乐于接受仇人这个光荣称号.农谚:立夏听蛙,丰收补歉.说的是极有道理的.
对于蛙的喜爱,不仅仅它是益虫,能捕捉害虫,还在于它能鸣出各种各样的动人音乐.月清如水之夜,鸣奏的是舒缓柔和的小夜曲,天燥湿热之时,弹奏的是急促猛烈的打击乐,夜色温柔之夜,便流泻出似水柔情的音符......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夏夜的雨后,在小径上漫步.这时候微微的弯月从云缝里折出.淡淡的光洒向稻田的薄水,薄水在清冷柔淡里也会奉承的映着,闪动着人的眼睛,叫人如何不心动起来.蛙这个时候从你的脚下扑哧一下,跃入稻田,薄水在蛙的惊呼之中,泛起阵阵涟漪.你还没回神的时候,它就瓜瓜的叫唤起来.紧接着,一只,一只,又一只的蛙都叫唤起来.合唱已经开始了,你就是指挥家.脚步对这边重一些,这边立马停止,那边依然在唱.你再对那一边重一下脚步,那边就停止.此起彼伏,声声不绝于耳.这个时候心已醉,反而不知自己起来.我在乡下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回想起来至今还不能忘怀.
现在又是一个月淡风稀之夜,我又听见了蛙鸣.可这鸣声多少带点哽咽凄楚的味道.不比我在乡下和少年时听到的蛙声了.听人说,这条水渠将要被市政没收,改作城市的下水道了.也许蛙们有先知先觉,故而这样.
一旦引水渠改造为下水道,这些蛙将会迁徙于哪呢?蛙鸣又将要到哪去听呢?没有答案的回答让我在一片蛙声中昏昏然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