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04|回复: 2

[桐城世家]以诗文名世的桐城方家

[复制链接]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15 08: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3]98组文化名人亲缘内幕写真(15)------------

以诗文名世的桐城方家

作者: 郭谦

【内容提要】《作家报》编者按:《现代作家亲缘录》选择了一个新颖和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现代文坛98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姐弟、夫妇等有亲缘关系作家的写作趣事和传承关系,体现亲情、爱情在文学写作中的纽带作用,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书。

13.以诗文名世的桐城方家


(方令孺·方孝岳——舒芜)



梁实秋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清代的方苞是桐城派的初祖和重镇,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历久不衰。到了现代,又出了几个很不错的新文学家。

在新月派中有两个女诗人,一个是北方的林徽因,一个就是南方的方令孺。方令孺于1896年生,在家里排行第九,侄辈和文化界人士都称她九姑。九姑年轻时是个大美人儿,“又有风度,又有气质”。王建昭说:“她貌似白杨(影后杨君莉)而高雅过之,也是极具才、情、趣的人。”梁实秋对她的印象是:“她经常一袭黑色的旗袍,不施脂粉。……永远是带着一缕淡淡的哀愁。”

方令孺很早就嫁给了江宁的世家子弟陈氏。1923年她和丈夫带着六岁大的女儿到美国留学。她曾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六年后回国,先居住在南京,认识了徐志摩,受其影响,开始写新诗。她的诗清幽雅致,多为抒情之作,曾收入陈梦家编的《新月诗选》。后来她与丈夫志趣不投,感情不洽,终于仳离。不久她独自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当时闻一多是国文系主任,常与杨振声、赵太侔、梁实秋等七个男士在顺兴楼或厚德福聚饮,方令孺来了,就邀她一起参加,凑成酒中八仙之数。其实方令孺并不善饮,只是文人雅兴,做做陪客而已。

抗战期间,方令孺在重庆国立剧专和内迁的复旦大学任教。1945年出版了散文集《信》和译文集《钟》(文化出版社)。她的散文清新秀丽,显示了一个女性作家的细腻和聪慧。早期散文多写个人的遭遇,常带有朦胧忧郁的情绪;抗战以后内容和风格有很大改变,由“清溪涓流”走向“奔腾的江河”。

解放后,方令孺仍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入党后于1958年被调到杭州,任浙江省文联主席。1976年9月30日去世。1980年台湾洪范书店出版了《方令孺散文集》。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方令孺散文选集》,收了她写的散文22篇、诗18首。《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的作者林非先生曾这样说:“文学史上往往有这样的一些作家,他们写的作品不多,留下的作品就更少了,但是他们这些仅有的篇章,往往给读者留下了印象,方令孺就是这样的一种作家。”

方令孺还有一个弟弟叫方孝岳,比她小一岁。他俩是同胞姐弟,两人感情很好。方孝岳早年能诗善文,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到北大教国文预科,当时只有二十二岁。胡适见到他,一面握手,一面连连说:“真没想到你是这么年轻。”其实那时胡适自己也只有二十九岁。

方孝岳在北京结婚,举行的是新式婚礼,有陈独秀、胡适等新派人物参加。他的岳父北大教授马通伯却拒绝出席婚礼,这也不奇怪,马通伯是桐城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典型的旧派。

方孝岳结婚后去了上海,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1 年又去日本东京大学进修,三年后回国。后在华北大学、东北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高校教中国古典文学。他在中山大学任教最久,约四十年,直至1973年逝世。他有《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汉语语音史概要》和《春秋三传辞例》等著作。

方孝岳的长子就是有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舒芜。舒芜原名方圭德,1922年生。他两岁时,父亲因婚外恋,造成家庭破裂,父母分居。不久他母亲就带他从北京回到桐城。以后四十多年,他们父子只见面了两三次,但常常通信。方孝岳的《中国散文概要》和《中国文学批评》出版后,曾寄给舒芜。舒芜读了,感到“受益很大”。1985年三联书店重新出版《中国文学界批评》,舒芜写了个长篇序言,陈述了前事。

舒芜的学历不高,在战乱中连高中都没有读完。他靠自学成才,由教小学、中学一直到当上大学副教授、教授。1945年1 月,他在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长篇哲学论文《论主观》,宣扬“个性解放”,被认为从思想本源上论证了胡风所强调的“主观战斗精神”,并被指斥与延安整风精神和毛泽东的文艺讲话不相符合,因而引发了文艺界一场持续数年的大争论。

解放初,舒芜在广西南宁担任中学校长。1952年调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工作。他对发表《论主观》作了检讨,又发表了《致路翎的公开信》,要与胡风及受他影响的人划清界限。1955年,在批判胡风运动中,他交出了1943年到1950年胡风写给他的34封信,在所作的注释和说明中,又指出胡风在搞“宗派集团的活动”,且其性质是反共、反马克思主义的。后《人民日报》作为《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的第一批予以公布,其结果导致批判胡风运动的升级,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冤案。对他叛卖师友的行为,至今人们也不能原谅他。

但舒芜又确实是一位研究古代和现代文学的大学问家。他不仅选注过《李白诗选》、《康有为诗文选》等古典文学作品,写过红学论著《说梦录》,还出版了《毋忘草》、《串味读书》、《我思,谁在?》等散文集和《回归五四》、《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两部长篇论著。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有争议人物的生平,可读社科版《舒芜口述自传》。

桐城方家还有一个人不能忘记,那就是青年早夭的新月派后期有影响的诗人方玮德。有人说,“他是文学史家方孝岳之子。”(见四川文艺版《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四分册》),也有人说他是舒芜的表兄。其实都不对,他是方令孺和方孝岳大哥的长子,也就是舒芜的堂哥。他比舒芜大十四岁,生于1908年。方玮德曾就读于中央大学外文系,攻英国文学,是徐志摩的学生。在校期间,他与陈梦家结为密友,组织小文会,先后在《新月》、《诗刊》、《文艺》等到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新诗。他的诗清纯轻灵,韵律和谐,受到一些人的赞赏,是新月派后期诗人中的佼佼者。方玮德大学毕业后,一度在厦门集美学校任教。1934年赴北平就医,翌年5月9日病逝于北平德国医院。方玮德只活了二十七岁,像彗星一样在星空一闪而过,文艺界都为之哀痛不已,吴宓、方令孺、宗白华、林徽因、卞之琳等都写了悼念诗文,北平《晨报》为他出了纪念专刊。他的作品由亲友整理出版的有《方玮德诗集》、《秋夜荡歌》、《丁香花诗集》和《玮德诗文集》等几种。
[/size]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0

主题

429

回帖

47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79

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2-15 12: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实秋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

===================================
省政府研究室在研究安徽几大望族时,将桐城方家摆在重要位置。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0

主题

647

回帖

66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15 14: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大学古代文学教授是方先生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