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ze=2]故乡·故土·故人
江淮晨报
说起安徽桐城,稍有文化的人多半会联想到“桐城派”。不错,这里的桐城正是那个绵延二百余年,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故乡。清乾嘉年间,当桐城派盛极之时,曾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之说。那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桐城人来说,有一份自豪感便不足为奇了。尤其是以文章二字为己任的作者诗家,当更以自己是桐城派后裔和后学而颇有些沾沾。
吾师陈所巨先生,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盛名之下,总不忘自己是桐城人。作为文革前入学的武汉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他当年毕业后本应留在大城市工作,可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将他召唤回了故乡。后来,他又曾有多次机会离开桐城,生活于都市,但最后都被他谢绝了。他总觉得他的根在桐城,不仅是生命之根,更重要的是文化之根、文学之根。就在家乡这块土地上,曾孕育出了那么多的文章大家,孕育出了一个流布全国、纵横数百年的文学流派,这块土地无疑是极具灵性的。在这块灵性的土地上,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受惠于先贤的遗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果然,家乡没有亏待他,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三十余年的笔耕不辍,终于使他写出了一千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专著17部。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题材涉及历史、社会、哲学、人生……在他的作品里,故乡、故土、故人也是一大永恒主题,不说他早年那些清新纯美的乡村诗,直接描绘的就是家乡这片灵山秀水;不说他那些历史小说《明宫奇冤》、《父子宰相》等,直接是为桐城名人树碑立传;就是他最近那些极具现代派手法的诗作散章和那部穿越时空、包罗万象的魔幻小说《黑洞幽幽》,也表现的是历史与现代的纠缠,生命与家族的密码。社会不可以没有历史,生命不可以没有根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石破天惊的瞬间产物,而是顺着历史的长河、家族的脉系,悠悠而来,并缓缓地将自己融入到历史之中,附着于家族之上。
寻根,是现代文学的深刻命题,我正在读着的这部名为《文都墨痕》的文集,无疑也是寻根文学的一类。这是一个现代桐城人走进社会、走进历史、走进文化深处的点点脚印。他在寻找,顺着一条粗大的文化根系,寻找自己的故乡、故土、故人,他同时也在伫立和展望,他伫立着为故乡的现代建设成就而自豪,更展望着故乡美好的未来。他知道,未来自己也会成为历史,身边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因此,历史不是故纸古籍,不是旧衣敝屣,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环环链接。
既如此,谁能抛却历史,谁能忘却出身,谁能无视故乡、故土、故人?
既如此,且让我们随着所巨先生的脚步,走进桐城的历史长河之中,畅饮文化的甘泉。那长河泛着隐隐的墨色,那泉水逸出淡淡的墨香。这就是桐城特色,这就是这部书何以名之《文都墨痕》的根据。
在这里,你可以饱览古文都的旧迹遗存,也可以尽情欣赏新桐城的风姿秀貌,如《文都墨痕》、《翰墨风香话桐城》、《步出便宜门》、《家乡的龙眠河》等;在这里你既可浏览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又可汲取文化故人的人文精魄,如《小龙山记》、《练潭寻月》、《六尺巷》、《寂寞的南山岗》等;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浓浓的民俗风情,对丰富的家乡物产来一次精神会餐,如《紫来桥下水》、《客来茶当酒》、《冬至》、《野茶》;在这里你还能体味到浓厚动心的血脉亲情,如《白樱桃树》、《月亮,月亮》、《外婆家的弯河》等……
文乃心声,所巨先生这部文集里的文章,无一不是他对家乡钟情挚爱的产物。他爱家乡的历史文化,爱家乡的山水土地,更爱家乡的故旧新朋。在他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山是美的,不止那名头响亮的龙眠山、小龙山是美的,就连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南山岗和磨基山也是美的;水是美的,龙眠河美、嬉子湖美、披雪瀑美、媚笔泉美,还有西山的小石潭和外婆家的小河汊也是美的……就连老家的阳光也非同一般:“老家的阳光是一个梦,一首诗。老家的阳光是厚厚一层暖融融的爱意。/母亲说:‘闻闻看,太阳光好香哩。’在她晒衣被的时候/父亲说:‘晒晒脚吧,暖和会从脚底板往心里钻。’在他和我并排躺在山坡上的时候。”(《老家的阳光》)难怪老家的阳光与别处不同,原来老家的阳光底下有童年的记忆,有父亲和母亲……而我知道他的父母都已逝去多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孝子,只有在老家的阳光底下去翻捡关于父亲母亲的记忆……
所巨先生的文章总是能够做到如此的情景交融,如此地令人心酸、心软、心动、心痛,因而与之产生共鸣。在南山岗,你会忍不住和他一起在戴名世墓前作一番祭奠:“我在戴名世墓前焚烧了一些纸钱,我知道这些东西对他毫无用处……我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心情……以及诸如同乡、同是文人这样一些没来由的情绪……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田野里略带草香的清新空气,我知道戴名世南山先生同样也在呼吸着,在泥土里,在黑暗中……”(《寂寞的南山岗》)。
所巨先生是执著的也是勤奋的,数十年来他执著于文学创作,无论是文学的黄金时期还是落寞年代。他的创作缘于他内心的自发冲动,也缘于他的刻意追求。他是有使命感的,他知道任何时候,文学都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像物质食粮一样不可或缺。所以他摈弃了许多俗务和享乐,几乎将本职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于创作。所以才有诸如每年发表诗歌百余首、20天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成就和惊人速度。近年来,他的散文作品大量面世,引起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好评,亦有人赞他的文章颇得桐城派真传。
最近,先生整理文稿,发现近年来专写家乡桐城的散文作品,竟有百余篇之多。于是决定出一本专集,书名就叫《文都墨痕》。
我本是帮着先生做一些文集选编的案头工作,谁知集成之后,先生竟嘱我为之序。“序”乃是对一部作品高屋建瓴的推介和述评,一般都由名家高手来作,我一个学生辈,焉有资格?偏偏先生独立特行,非强我作序不可。于是恭而敬之,乃有以上文字,当然不能称为“序言”,权叫作“读后”罢。
●白梦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