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62|回复: 12

[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复制链接]

50

主题

429

回帖

47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79

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8-22 23: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color=#ff0707]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color][/size]


   众所周知,黄梅戏自湖北黄梅灾民传入安徽,却在城镇无法落脚,就到皖南山区同目莲戏、傩戏为伍并在演出过程中吸收徽剧音乐和地方民间音乐如“桐城歌”、“凤阳歌”等,逐渐形成了安徽黄梅戏音乐。由于安庆城作为省会和长江重要港口,当时是安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庆码头也是京剧和外地各大剧种竟技的舞台,黄梅戏由农村走向省城,以求获得更广阔的舞台。但因此说黄梅戏发祥于安庆城,是毫无理由的。

1、黄梅戏不是在安庆城发祥的

第一,以黄梅戏的发展轨迹为证,黄梅戏来源于人民大众,在草野乡间逐渐孕育成长。

黄梅戏,本是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吸收民间音乐和戏曲声腔直接衍生出的戏曲剧种。后沿江传到宿松、望江、石牌、桐城一带落脚生根,绽放新蕾。

黄梅戏可以上溯到清代乾嘉年间,长江中下游民歌小曲以其丰厚温沃接纳了各地的民间音乐,其间吴声、楚调的影响最大。湖北黄梅一带地处东南一隅,是鄂、皖、赣三省交界之处。其小池镇与九江仅一水之遥,过龙感湖或独山界岭就到了安徽省宿松县。采茶调除融汇楚调之外,又受青阳腔之滋润,在本土孕育了黄梅戏。

黄梅戏传到安徽沿江一带后,由于这一带的民歌小曲与黄梅一带的民歌小曲是一个源头,加之语言相近,很容易被接纳融合。当然真正传艺的还是草台班子。他们在祠堂、会馆的戏台上,或乡间、集镇的草台上或庙院的祭台上演出“二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从音乐上说,同是民歌小曲男女都用自然声演唱,“启口轻圆”,朴实无华。文人觉得“鄙俚不足道”,可下里巴人喜欢听,也能轻松自如跟着哼。内容多是从民歌或说唱中移过来的“妹妹哥哥”的情爱戏。


第二,以黄梅戏班社发展和著名艺人的演唱活动轨迹为证,黄梅戏是以乡野草台班子起步,渐成气候之后,才进省城寻求更大的舞台。

最初黄梅戏没有表演团体,只是一些农民、手工业艺人如竹木匠、织工、裁缝等,用山歌、茶歌等结合旱船、龙舟民间歌舞形式,在庙会上或过年过节时演出、演唱。这种演出、演唱,纯粹是自娱自乐、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随着相对固定的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形成,就有了早期相对固定的黄梅戏班子。这个时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节性的,基本是业余性或半职业性的。大多没有固定的班址,内部松散,组织结构不完整,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人员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内容不大,剧中的人物不多,只不过三两出二小戏(小生、小旦)和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员很少,七八个人即可。

其后,班社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已出现,直至光绪年间之后,黄梅戏的职业班杜,在岳西、宿松、潜山、太湖、石牌、桐城一带就相继大量出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鸿华,人称彭小佬,组织了黄梅戏班子,在怀宁的乡间演出,称“彭小佬班”。这是第一个影响最大的黄梅戏班子。又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王宏元在岳西组“同升班”。

20年代到30年代,是黄梅戏职业班社发展比较多的时期,除长江以北皖西、长江以南的至德(今东至县)、青阳、贵池、铜陵乃至徽州地区均有黄梅戏班社的组建。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廷翰在岳西组建“张翰班” (又称“良友班”)。民国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东至组建“同乐堂”,又名“槐珠班”、 “檀家班”。王梓林于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组建“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时值抗战时期,这个班子到抗战后方演出,宣传抗日救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铜陵县组建“椿月堂班”。抗战胜利后,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较活跃。1932年,怀宁人丁永泉(丁老六)与艺友们一起,带班子进入安庆城,结束了黄梅戏只在农村演出的历史。此后,其他班社仿效,也纷纷进入安徽的市县演出。


第三,以黄梅戏的著名剧目为证:发生地均不在安庆城。

《告漕》:演唱的就是清乾隆年间发生在湖北广济县的一个真实故事。剧情是:在县城开米行的老板张朝宗为人正直,敢抱打不平。他由于揭发控告以周克士为首的八大经承大秤大斗苛收粮税,鱼肉乡民的罪行 ,结果受到报复,搞得妻离子散,披枷带锁在黄州府游斗。如今黄冈还有张朝宗游四门的旧址。

《小辞店》(黄梅戏《菜刀记》中的一折,也叫《蔡鸣凤辞店》):蔡鸣凤是湖北人,具体点说是黄冈县人。他新婚不久即离开年轻貌美的妻子朱莲出外做生意,贩翠花带卖丝绸,住进刘凤英开的小饭店。刘凤英有个丈夫,整日贪赌博嬉在外,根本不顾家业,更说不上夫妻感情。刘凤英在这种境况下,不愿成为丈夫的徒有虚名的招牌,而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 。当她看到住店的青年客商蔡鸣凤外表忠厚老实,轻信他还未结婚的谎话以身相许。没想3年一过,蔡鸣凤要告辞回家并说家中还有一妻子。刘凤英心中燃起爱情烈火顿要熄灭,其惊愕、忿懑、痛苦、悔恨以及依然爱恋蔡鸣凤,恳请他留下的内心活动都在蔡鸣凤面前一一倾吐。《小辞店》演唱的就是这一段内容。后来蔡鸣凤还是回了老家,不想他妻子朱莲早被杀猪的陈大雷用金钱引诱过去。她见蔡鸣凤回来便唆使情夫陈大雷将蔡鸣凤用菜刀杀死。这一 幕恰好被小偷魏大蒜窥见。朱莲竟诬告自己父亲朱茂青谋财害命,后由于魏大蒜出首,此凶 杀案才得以澄清。

《打猪草》:据说是真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与黄梅县接界的宿松二郎河崔家坪。陶金花打猪草时“偷”了金三矮子的两根笋子,被金三矮子抓住了。陶金花先是赖帐,后笋子被金三矮子翻出,金一气之下把陶金花的篮子踩破了,陶金花哭泣起来。金三矮子反过来又向她赔不是,又扳了几根笋子给她,送她回家。他俩一路上对着花对出了交情和友谊,陶金花又留金三矮子在家吃粑了。这个戏解放后演出时把偷笋改为不小心碰断笋子,笋子不是藏在篮子里而是藏在草棵里。金三矮子名字不雅观也改成金小毛,最后吃粑粑改为吃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黄梅戏老艺人丁老六13岁学唱黄梅调,扮青衣闺门旦,是严凤英干爹。他唱的《打猪草》曲子的韵味就非常像湖北楚戏艺术家沈云陔。说明黄梅戏与楚戏的 渊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乌金记》:发生于桐城,呵呵,只要是桐城人都知道啦。但是,桐城不演乌金记,只好在外演出了。

《天仙配》(原名《百日缘):这个争议比较多。不过,《太平御览》云:“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刘向是西汉中晚期的大学者,知识渊博,著述丰富,刘向的记载,董永的故事发生应该是可信的。据光绪八年《孝感县志》“人物篇”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孝感县名的来历。南朝宋置孝昌县,因“孝子董黯立名”,五代后唐因“避讳”改孝感。后来的民间传说中把孝感县名附会在“董永行孝”的故事里,才逐渐流传成因董永“孝行感天”而名之,于是形成了神话故事〈百日缘〉(也即《天仙配》的蓝本。

《女驸马》:戏中有一唱词:“家居襄阳冯家巷”。表明故事发生在湖北襄阳。故事的女主角冯素珍“家居襄阳冯家巷”,父亲襄阳财主冯顺卿早年丧妻,后妻王氏强迫素珍改嫁豪门,素珍逃出家门,女扮男装,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


《风雨丽人行》:反映的是清末明初桐城才女吴芝瑛的故事,一个比较厚重的题材。


2、严凤英的成长、成名均不在安庆城。

说到黄梅戏,不能不提一代宗师严凤英。严凤英的身世虽然比较复杂,但她与桐城是无法割裂的血永联系。

桐城的灵山秀水哺育了严凤英。严凤英出生在安庆城,就象今天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生在外地一样。7岁之后,严凤英回到“山歌之乡”桐城罗家岭,在那里学会了许多桐城山歌民谣,特别是在12岁那年,正式拜桐城人严云高为师,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桐城练潭是她是她沿河卖米和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地方。从练潭开始,她唱红了桐城、怀宁两县。

1946年,出名后的严风英再进安庆城,先在“草屋”演出,以《小辞店》、《游春》两出戏轰动安庆城,每晚赶3个剧场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严凤英也因有此招致灾祸,被逼离开安庆去南京,脱离了黄梅戏。1951年回安庆重返舞台,1953年进入合肥省黄梅剧团,直至1968年含冤而去。

可以说,严凤英成长的地方,学艺的地方,出名的地方,均不在安庆城,而且她的艺术生命在安庆城的时间并不长。她在乡野百姓中获得了艺术的灵感,把精美的艺术奉献给了城市,城市却逼她远走他乡,又让她含冤而逝!


综上所述,安庆城不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也根本不是黄梅戏的发祥地。但我不反对安庆城说自己是“黄梅戏之乡”,就象桐城说自己也是“黄梅戏之乡”一样。然而,安庆城为了证明自己是标准的“黄梅戏之乡”,夺人所爱,划走桐城罗岭,就显得非常不厚道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9-13 21: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一切为了艺术节

      日前,由我市国家二级编剧徐启仁创作的大型古装黄梅戏《胭脂湖》正在加紧排练之中。11月3日,它将携着严凤英故乡的神韵,带着75万桐城人的重托,参加为期12天的第四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并且被指定为首场展演。
      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由省政府、中央电视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安庆市政府、省文化厅、央视戏曲频道承办。来自安徽、湖北的10多个剧目参加展演,规模为历届艺术节之最。
      为了高标准的展示黄梅戏故乡的风采,市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自6月份以来,积极组织剧本改编,并外请有关专家担任导演、作曲、舞美设计和制作,总投资近30万元。本着节约的原则,除特殊器材外,市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准备租用灯光、音响设备。为了确保排戏进度,市文化局负责人、公司负责人想方设法筹措资金9万元,公司职工江斌、杨晓霞自愿借给公司6万元。目前已投入资金10万元。
      我市是首次参加黄梅戏艺术节,演员们憋足了劲,战高温斗酷暑,全身心投入排练中。老演员许桂芝、江龙胜,新演员汪林林、赵长久、范娟娟,每天超负荷工作,7场戏目前已排练到第五场。  汪桂云(tcbd)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7-6 09: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黄梅戏的语言是也是桐城方言为主。而不是赣语言,受“桐城歌”或者说“桐城调”的影响较大。“桐城歌”中有不少“十二月体”的歌谣,如《盘茶歌》、《十二月花》、《十二月花赞白娘》、《孟姜女送寒衣》、《十二月望亲人》、《十二月瞧郎》、《十二月想郎》、《十月小女》、《十月怀胎》,等等。后两种虽非“十二月”,但其结构手法及布局均如出一辙。这些充分说明了“十二月体”歌谣在当时的繁盛。张紫晨先生藉此认为,当时的人们“运用它抒情叙事已经很习惯了”。这一现象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当“近代”歌谣发展到一定时机,人们的叙事要求增强,所以借重“十二月”,也是一种结构意识的觉醒与成熟。无论是“十二月”还是“十月”,甚至是“四季”,都向我们昭示了“以时序”为基本框架的“线性”结构模式,其不同只是依叙事需要的大小而作的容量调整。而这些也是黄梅(采茶)调由音乐形式转向戏剧形式,由偏重于抒情转向偏重于叙事之际所迫切需要的。有了叙事性的结构,戏剧才能真正实现对音乐性的一般歌唱的升华。如此,黄梅(采茶)调来到安徽,在需要文学补给的情况下,它便首先沿“十二月体”展开自己的叙事追求。故此,我们看到,在黄梅戏早期剧目中有着大量借助时序抒情叙事,并以个人演唱为主的剧目。由于这种民歌特点,使它多为“独角”咏叹;又由于这种“独角”咏叹,使其必定要借助时序,展开“线性”结构。在没有或少有“第二个角色”交流互补的情况下,以“月”、“季”为结构依托,叙事骋怀,正是黄梅戏早期的一种基本模式,迄今,它们仍保留在《苦媳妇自叹》一类“自叹系列”剧目中。这也可以见出早期黄梅调向文学求取的迫切,受民谣濡染的直接。《苦媳妇自叹》本身,就是《桐城歌》的整体移入。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7-6 09: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如《桐城歌》的《妹子跟我保快乐》中关于“多”的男女对唱就与黄梅戏传统小戏《闹花灯》中王小六夫妇关于“灯”的对唱,在情趣及修辞手法上颇为相似。请看——

《桐城歌》 黄梅戏

女 玩狮子 妻 观长的

男 看的多 王 是龙灯

女 你头上 妻 观短的

男 毛不多 王 狮子灯

女 我头上 妻 蟹子灯

男 虱子多 王 横爬行

女 做婆婆 妻 虾子灯

男 嚼经多 王 犁弯形

女 做媳妇 妻 鲤鱼灯

男 受气多 王 跳龙门

…… ……

这里均为女提问男回答,且以三字为句,多重音叠韵,可见黄梅戏剧本文学的浓重的民歌印痕。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7-6 09: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桐城歌》中的《太平灯歌》更是如此,其不仅有白有唱有对答,且有行当有装扮,人物以角色自居,表演者有了明确分工,如“吾神三天门下赵公明是也”,已进入代言体境界。藉此,我们可以见出,明清之际的江淮之地(“两淮以至江南”),民间歌谣不独在数量上建构了辉煌、风靡一世,而且在质量上也独占鳌头、尽得风流。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7-6 09: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戏剧批评史家夏写时先生曾以“黄梅戏《红楼梦》,时有淳朴的安庆、凤阳风情”来认定它的“迷人”风采。这里,所谓“安庆”、“凤阳风情”实质上就是一种导源于桐城歌、凤阳花鼓为代表的安徽民间歌谣的民俗艺术精神,导源于“近代”民间歌谣的乡土文化传统。黄梅戏由此走向新天地。

 
摘自《黄梅戏通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7-6 09: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民间文学史家关德栋曾指出:“《桐城歌》是起于安徽桐城地方的一种曲调,以后流布于吴语地区,所以清乾隆九年(1744)刊《万花小曲》收有一曲人于《吴歌》类。”黄梅戏史论家陆洪非先生也说:“安徽的《桐城歌》也是很早就传到黄梅(湖北——引者按)一带。”由此可见,“起于安徽桐城地方的”《桐城歌》也并非局囿于桐城一隅,而是向“吴语地区”、“黄梅一带”等更大空间扩散。据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民歌时调集》[山歌]中就有大量的桐城一带的方言用字及词汇,如把“他”说成“咦”、把“哪”说成“罗”、把“睡”说成“困”、把“玩”说成“耍”、把“哪里”说成“罗里”、把“卷口”说成“转口”,以及“家主公”(男性长辈)、“家主婆”(女性长辈)、“泪直铺”(泪直流)、“门角落里”(门后)等,由此可见近代民间歌谣之开放性、共融性。传统的黄梅戏四调,即江西调、桐城调、采茶调、凤阳调,实际上也是开放与共融的,给予了黄梅戏的滋养与烛照。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7-6 09: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从解放前的职业班社来看,黄梅戏一个最强的职业班社就是双喜班,班址在桐城,班主是踞光华。演出活动范围很广,主要在桐城、潜山、怀宁、枞阳、岳西、贵池、东流等地,演员阵容强大,早期是吴汉周、胡金发、方立堂等,其后则是严风英、桂月娥、丁翠霞,号称“三大坤角”,以及丁永泉、了紫臣等。班规很严,管理有序。还请了京剧艺人传授技艺,藉以提高自己的演戏水平。这个班子,勇于改革,演出中减少帮腔,加入京胡托腔伴奏取代锣鼓过门。1936年琚光华与丁永泉、潘孝慈、查文艳、郑绍周、檀槐珠等人,带班到上海,在上海九亩地、陆家浜演出。1944年,“双喜班”停止活动,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才恢复演出,1947年,“双喜班”荟聚黄梅戏精英严风英、桂月娥、丁永泉、丁翠霞、柯砚秋、潘犹芝、程积善、潘泽海、潘璄瑮、丁紫臣、王文治、饶广胜等于一堂,演出于大通,引起很大的轰动。这是黄梅戏一次质量最好的演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7-6 09: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黄梅戏:开放在乡野的民间艺术瑰宝

市民论坛 >> 阅读帖子
本论坛除非署名,否则所发言论纯属个人观点,与桐城市政府网立场无关!  
黄梅戏,根永远在桐城
作者: 晴岚和尚 ( 2006-06-30 11:48:32 ) Email: 电话:3214021 点击次数: 197
2006年第6期《江淮》杂志上刊登出入选安徽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黄梅戏榜上有名,可是它的去出骇然写着[安徽省安庆市],看后令人感到震惊气愤。强行抱走了罗岭镇,现在居然连黄梅戏也大言不惭的盖上自家的大印。外交家革命家黄镇在外习惯的称谓都还是桐城人。虎视耽耽已久罗岭及黄梅戏终于成了囊中之物,这是桐城人奇耻大辱!!!安庆的知名度提升了桐城怎么办呢?任人宰割划分,直至滑出全省经济十强县[市]的圈吗?
面对目前这样的状况我们的领导应该如坐针毡 ,黄梅戏是老祖宗留下的一道传统大菜,现在居然在我们的手里给恭敬败出,我们汗颜!救护车在宰相府的遗址上进进出出时,我们不感觉这是嘲讽历史吗?复制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打着饱嗝,现代的车轮扬长而去,桐城的老祖业逐渐被败光,昔日龙眠今不眠,如今龙脉已挖断龙气尽散,桐城成了奄奄一息的空壳,没有血肉,还谈什么发展?站在投子山麓远眺市区,城市除了楼房还是楼房没有养眼的绿色城市缺乏生动的灵气;漫步街头,过街广告横幅如同膏药贴在城市的额头,人行道被霸占,所有车辆排放的污气严重啃噬着人体健康!桐城——我可怜的故乡,你还有什么能吸引住人呢?曾经的历史上有铁打的桐城一说,现在真的是不堪一击,宰相府第被人为毁掉,老宰相坟还在艰难的复制中,黄梅戏又被霸占,我们的领导啊,真的希望你能硬起来,只有你们态度坚硬,我们才能看到桐城的希望!
目前新的政务新区已经在筹划建立当中,我们的老城区应该被保护起来,做大这块旅游蛋糕 。不能死抓住经济发展的方向盘,应该把城区内所剩下不多的人文景观发展好,规划好。前几天我发现紫来桥上的保护碑被刻画的面目全非,左忠毅公祠前有卖小菜的,晾晒衣被的 ,另人心寒!
汪书记在中共桐城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已经为桐城勾勒出美好的蓝图,一个新的桐城在皖中大地上正冉冉升起,桐城驶入快车道的发展为期不远!
现在我们继续搞个“桐城何去处,如何大发展”的新一轮大讨论!因为周边县城正在雄霸着省经济,桐城奋起时不能待!只有经济强起来,才能保护我们的黄梅戏!
回复:黄梅戏,根永远在桐城
作者: 湖边人 ( 2006-06-30 15:55:38 ) Email: 电话:6600828
说得非常好.桐城人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回复:黄梅戏,根永远在桐城
作者: hzjs ( 2006-06-30 16:26:29 ) Email: 电话:0571-88888
高高 在上的官老爷能评出什么好东西来.
黄梅戏四调估计他们都知道,还黄梅戏.
安庆和黄梅戏的关系不就是因为严凤英的"桐城调"么?
黄梅戏流传下来的调子,今天被推广的调子还是"桐城调",安庆佬们却将"桐城"拉下来,其心当诛.
回复:黄梅戏,根永远在桐城
作者: hutu ( 2006-06-30 23:47:10 ) Email: 电话:23232323
除了严风英之外,在安徽省内有名的黄梅戏演员,桐城的还有谁?
回复:黄梅戏,根永远在桐城
作者: 你 ( 2006-07-01 12:17:03 ) Email: 电话:5558272
说得好。虽然我一直在外省,可前段时间回家,却是感受到了你的所言。
黄梅戏,根永远在桐城
作者: 晴岚和尚 ( 2006-07-03 12:28:16 ) Email: 电话:3214021
严凤英的祖籍永远是桐城,任何人无能更改.
回复:黄梅戏,根永远在桐城
作者: hzjs ( 2006-07-03 16:32:35 ) Email: 电话:0571-88888
作者: hutu ( 2006-06-30 23:47:10 ) Email: 电话:23232323
除了严风英之外,在安徽省内有名的黄梅戏演员,桐城的还有谁?

除了马克思外,谁还写过<资本论>?

除了毛泽东外,谁还能引导中国的红色革命?

有些是历史造成的,但是历史为什么没选择其他人?

再说,桐城黄梅戏出名的是严凤英,为什么她只出在桐城?那是因为桐城有那么多的黄梅戏从业者,所谓出名的大多已经不在人世,到是后来出名一些黄梅戏"精英"却多有菲闻.

而桐城那些生活在1950's以前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人,

其实作为戏子,出名很容易,尤其是女戏子,但是黄梅戏作为一种乡土艺术却被后来一些戏子用其他的东西换得了个人的荣耀,真正该歌颂的是生活在桐城的老一代艺人,他们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单纯名气去歌唱,他们是艺人,作为艺人,没必要去留名,如果留名那就是开一派天地,成一代宗室_如严凤英,所以他们都不是戏子,但是今天所谓出名的几个怎么和他们去比?现在出名的多是靠脸蛋的戏子,戏子无德,和纯正的乡土艺术是两码事.

所以说出名不是好事,第一个出名的是宗师,是开创者,而后来者不是为艺术而是为了荣华而献身,献身的途径是通过唱戏,两码事.

中国不可能再有第二个黄梅戏宗师,宗师就是宗师,只能有一个,而黄梅戏的宗师的就是严凤英,介绍中说,严凤英,安徽桐城人,桐城无需去要什么比例,要的就是100%的唯一,正如桐城派,桐城派总是出自桐城,那么就叫桐城派.
黄梅戏,根永远在桐城
作者: 晴岚和尚 ( 2006-07-04 20:24:57 ) Email: 电话:3214021
谢谢的一番剖析,我们都是为了黄梅戏这个离家的孩子迟早有一天能认宗归祖,因为他身上流的永远是桐城血,严凤英作为一代黄梅戏宗师已经把桐城这块大印永远烙印在他身上,他有个永远的名字就叫"桐城'',我们应该积极地申报文化遗产保护黄梅戏.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2-18 15: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的地盘现在好象只有1500多平方公里了。

老桐城有3700多平方公里吧?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