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感悟桐城
作者:qkyh77
桐城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被称为这个城市核心的文庙,有一条细长却又胸怀宽广的古巷,有一座由宰相捐钱而重修的桥,还有一条可以让你回到烟雨江南的古街。一个晴朗的日子,我走进了它。 桐城由于“桐城派”而名扬天下,因此这个城市一直被称作“文都”,而文庙则被称为“文都”的核心。我打量这里的一切, 隐约地感到一股悠远的神秘气息。文庙是古时候书生膜拜的一座圣堂,而今的人们来到这里,已非古时书生的毕恭毕敬,也许只是在心中暗暗祭奠,穿过棂星门,一座拱桥横立在荷花池上,走过这石桥,我就可以和先贤们对话了。大成殿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面南而坐,似乎在向人们宣传他的“仁”的学说。文庙矗立世间已近七百年,但物是人非,儒学已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留下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这些就足够了。当人们走在文庙里,便是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 对张英“礼让”的事迹一直很崇敬,也一直很向往这条体现了老宰相人格魅力的古巷。车停在了一座石坊前,向里望去,这条小巷就是两个权贵各让三尺而形成的六尺巷,两面墙由青砖砌成,中间是条约百米的石子道,巷口的汉白玉坊上的“礼让”二字依然醒目。六尺巷故事的两家显贵已不在,古巷也是经过整修的,只有高过墙头的香樟树伸出浓密的枝叶,阳光洒下,碎金子般。幽幽巷内,行人依旧步履匆匆。不知现在的人们,能否从这条巷子中得到某些启示。 龙眠河穿城而过,在河上有座老桥,名叫“紫来桥”。紫气东来,水气氤氲。桥始建于元代,历经多次重修,宰相张廷玉也捐钱修过。十来米长的石条被一段一段地砌在一起,其中有一块被来往的独轮车碾过了一道深深的槽沟。可以想象当年的紫来桥是何等的繁华热闹啊!而如今的紫来桥却已老态龙钟。桐城在距老桥不远的地方又修了一座新桥,来缓解老桥的压力。一边是闲庭信步,一边是车水马龙,历史便这样清晰地呈现着,对比着。 桥的东边,就是东大街了。这里原是桐城的贸易中心,两边的店铺多为清代建筑,路面是条石铺就,像琴键一般,走在上面,如闻琴声。据说东大街上曾有连绵的牌坊群和店铺,商业繁荣。不过现在,这些牌坊和曾经兴盛一时的店铺,早已不复存在了。大街渐渐失去了商味,归于寂寞。但它独特的建筑特色,却使大批游人慕名而来,都希望在这样的古街里找寻什么。时至傍晚,暮色中的老街,犹如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我沿着东大街慢慢地走,看着墙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字,看着“知青商店”的招牌,看着坐在门口闲谈的老人们,看着小街里追逐的孩童们,我已融入了这古老的风景中,直至久久不愿离去。 在桐城,似乎任何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浅薄的。在这个古城中,诞生并繁衍了多少文化,在这个古迹几乎无处不在的老城中行走,一路上你会不断“咕咚咕咚”摔进一个个怀旧的陷阱里,或意味深长,或温情脉脉,或悠闲自得。
[此帖子已被 桐川 在 2006-7-3 22:12:25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