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3|回复: 7

[转贴]弘扬皖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27 10: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3]弘扬皖文化遗产

发表日期:一九九五年七月

在研究安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从研究安徽省情开始,不了解安徽的历史和现状,就谈不上制定发展战略。

在研究安徽历史时,不仅要研究经济,还要研究政治、文化、 社会各个方面,没有这种立体的综合研究,也谈不上制定发展战 略。

研究安徽的文化史,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古为今用"、为现 实服务的价值。前一段时间,我建议重视道家和道教的研究,因 为中国长期影响着人民思想的儒、释、道三家,释家 (佛教,是 从国外引进的,研究的成果很多。而儒道两家是中国产生的。对 于儒家思想,伴随着本世纪初现代 "新儒学"的勃兴,近年来的 研究也热潮迭起。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故乡,山东省领 导部门极为重视,其研究规模以及学术成果的丰硕,自不必说,他们利用这方面研究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效果也是显著的。

至于道家的研究工作则落在后面。近十多年,我常到阜阳地 区搞调查和咨询,接触到不少与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出生地 有关的资料、文物,又受到专家“涡淮流域是中国道家发源地"论 点的启发,益觉我们安徽有加强道家研究之必要,一时兴起,写 了一篇 《门外谈道》的文章,意在引起对道家研究的重视。

在撰写《门外谈道》的过程中,曾向安徽大学钱耕森教授多次请教,他是研究老、庄的专家,在《庄子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有他一篇《庄子故里蒙城说考辩》,资料丰富,逻辑严谨,对确立 庄子故里在蒙城的论证起了一定作用。钱教授认为不仅有 "涡河 文化"这个概念,还应有 "淮河文化"这个概念,我觉得颇有道理。最近又拜读蚌埠市书画院院长杨士林先生的论文《淮河文化摭谈》,淮南师专陈广忠教授出版了《两淮文化》专著。他们的观点和钱教授不谋而合。

由此引起我对安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安徽由 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三大文化圈,属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影响深远,因基本上均在皖境、作为区域文化,故可综合而总称皖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个文化圈: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 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早1000多年。在蚌埠怀远,则有禹文化的产生。

涡河流域是道家发源地,而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居 "主干地位" (历史学家、北大教授陈鼓应语从春秋后至秦汉的诸子百家,很多产于淮河流域。仅在原安徽境内者即有老子,庄周、管仲、刘 安及其宾客所形成的淮南学派;东汉哲学家、经学学家桓谭;东 汉怀远檀荣、桓郁;桓焉祖孙三代教授(荣、郁,焉均为帝师、太 予少保,,后又有桓麟、桓彬父子,皆文学家,麟曾入宫讲学;彬 之文与蔡邕齐名;至晋,有桓彝、恒温、檀冲、桓玄三代政治家、 文学家。桓冲、桓伊协助谢安抗秦,桓伊还直接参与淝水之战的指挥。他又是音乐家,《梅花三弄》名曲创作源于桓伊,伊且善笛、 筝,曾在晋武帝前吹笛为谢安缓颊,使孝武帝司马昌明重新起用 谢安,因而 "桓伊笛"成为历史佳话。有趣的是上述诸桓,都是今怀远县龙亢(古有龙亢县)及其附近的人,这对研究人才的群体也有帮助。

东汉以降,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华佗为代表的 医药学,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魏晋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都是安徽谯沛地区人,同时期的 著名书画艺术家戴逵及戴勃、戴嗣父子也是谯郡人。唐朝亳人大画家曹霸善画马,杜甫有《丹青引》和《观曹将军画马图》,赞其 艺术之高超。他的学生韩干也是画马名手。北宋皇佑元年,欧阳 修在颍州建起"西湖书院",荟集一时风流名士。元代戏剧家亳人 孟汉卿是关汉卿同时代人,其剧作《魔合罗》有相当水平,为传世之作。清初亳人梁谳是书法大家,和梁同书齐名,有南梁北梁之誉。及至晚清,寿州又出了著名的状元孙家鼐,与翁同和同为 光绪帝师傅,任武英殿总纂,晚年主张改革,戊戌变法时参加强学会,复以吏部尚书兼任管学大臣,主办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之北京大学)。孙氏后代中有众多企业家、学者、艺术 家。而近代文坛,又出现鲁迅倡导的“未名社”,其主要成员除鲁 迅、曹靖华外,有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韦素园、李何林。有 意思的是,除李何林是霍邱城里人外,其他四人皆霍邱叶集人,且都是叶集小学同班毕业。一个小镇四个青年,同为鲁迅所器重、培 养,皆卓然成家,也是文坛佳话。叶集附近还出了一个著名文学 家蒋光慈,同芜湖钱否村(阿英)共同创办"太阳社",蒋光慈小 说在当时青年申影响很大。再如淮北萧县,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 书画之乡,它的源起可上溯南北朝刘裕父子(今萧县的人),而当 代又出现了刘开渠、肖龙士、卓然等艺术大家。这些生长淮河两 岸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说明淮河流域文风鼎盛。

由于淮河亘贯中国中部,历史上多次南北分裂对峙,绝大多数以淮河流域为界,形成拉锯式战场,加上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 战争频仍;再由于黄河自东汉以来多次夺淮,借淮入海,水系和植被均受到严重破坏,使淮河流域地表文物、古代建筑几乎荡然 无存,增加了研究工作的难度。但从地面仅存一些遗址遗迹来看: 如以芍陂 (安丰塘,为代表的春秋时期孙叔敖 (楚令尹,创建的 水利工程,古寿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明中都城等,就足以显示这一地区丰富的文化底醢。同时,该地区地下文物仍极丰富,凡发掘出土者,皆光彩夺目。如近年来在涡阳"天静 宫"出土文物丰富,极具研究价值。特别是从1989年发现蒙城尉 迟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经6个年头的发掘,发现了一个规模 宏大的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近5000件,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发现30 多年来聚落研究的空白,被列为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固镇近又发现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至于豫东、徐海一带出土文 物,数量很多,价值亦高。由此,我认为准河文化研究领域广阔,是一块亟待开垦的文化沃土。

第二个文化圈: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 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80年代中期,安徽省成立了徽学研究会,徽州地区也成立了徽学研究会,都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不少。历史上浙江淳安、江西婺源都属徽州 (过去 徽州府有时在歙县,有时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 "新安文化"来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该地区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征。

这个文化圈,内容极丰富,诸如理学、经学,代表人物有朱 熹 (朱熹自称"新安朱熹")、江永、戴震、俞正燮;医学,有新安医派,著作甚丰;建筑学,有徽派建筑和四雕 (木、石、砖、竹)艺术;经济,有徽商和理财专家王茂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国画,有新安画派、黄山画派,成为 大家者有渐江、石涛、黄宾虹等二大批人物;篆刻,形成皖派。代表人物有何震、程邃;黄士陵取法汉印,参以商周铜器,于浙皖 两派之外自成一家;版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地位重要,是中国版画发源地之一;出版业,在宋代即很繁盛,元代旌德人王祯首创 木活字印刷术,将出版业推进了一步,到了明清之际,更成为中 国四大出版中心之一,而泾县人翟金生再创制的泥活字,亦可称 为当时的一朵奇葩;文房四宝,突出者为徽墨、歙砚、宣纸、毛 笔,亦有悠久历史;徽州方言,保存许多古代语言,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对象。此外尚有漆器、徽剧 (京剧主要来源之一)、徽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盆景 (徽派盆景,自成风格)等等。

由于新安文化绵延不断,致使该地区在近现代名人辈出,著 名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语丝》发起人和主要撰稿人之一的 江绍原,文学家叶以群,音乐家张曙,数学家江泽涵,群星灿烂, 不胜枚举。改革开放以来,风景绮丽、民风淳朴的皖南,以其独 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汉学家和国际友人 前来探幽揽胜,并从中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丰蕴灵秀。可 以说,新安文化是祖国东南一颗明珠,是一个文化金矿,有待我 们深入开采,系统研究。过去在历史上,该地区的文化即和经济 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徽人好学,学而优则仕、则商,因而产 生徽商,商而富又兴学,二者互为里表,形成良性循环,可称为 "儒商"。徽商号称"徽骆驼",喻其吃苦耐劳,"徽骆驼精神"也 是新安文化遗产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新安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影响不止于徽州。由于徽商足迹几 遍天下,新安文化也广为传播,扬州受其影响至深,次为上海、杭 州、南京、广州等地。这个文化圈省内则可伸延至宣州地区以及 芜湖等地,如此则不可不提到宣城梅文鼎,他是当时世界三大数 学家之一。中国数学界有 "天数在皖"之说,除梅文鼎外,安徽 出现众多数学家,休宁县珠算专家程大位是其中之一。

第三个文化圈:皖江文化。这个文化圈范围甚广,实际上包 括整个皖西南(其所辖范围,大致相当汉代庐江郡,西至九江,东至合肥,其中桐城派是影响最大者的文派,早在桐城派出现之前,其地望所在古庐江郡(即舒、桐、庐、潜等属)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就以私人修史撰述丰厚 (薛莹著《后汉纪》一百卷,何之元 著《梁典》三十卷)、文风丕盛而著称,尤其是庐江何祆一脉,学者辈出,较著名的有西晋何桢、东晋何充,刘宋时,又有一代玄 学大师何尚之,首创"南学学派",另一玄学大师何偃注《庄子逍遥游》;宋代有大画家李公麟,诗画皆精,他创造的白描画法, 影响及于后代,为中国绘画史上巨擘;明末方以智,集哲学家、科 学家于一身,天文、地理、物理、医药、音韵、历史、诗词、书、 画,无所不精。其《物理小识》影响在清初即已播及海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明末名臣,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主要成员左光斗也是一位大儒。清初戴名世,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也 是清代文字狱第一批受害者。

至于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前有方苞、姚鼐、刘大槲,后有姚 莹、吴汝纶。"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运动和文化运动,但对 中国古文化否定太多,桐城派被斥为"桐城谬种"(钱玄同语),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其采取了全盘否定。1985年在桐 城召开全国桐城派研讨会,海内外知名学者对桐城派作全面评价 翻了七十年的案。3年前原孙大光部长(寿县人)回皖参观访问,对安徽历史、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桐城派是反对明清八股文 的,有进步作用。桐城派作为一个文派,其影响之广,历时之长,(延继200多年)代表人物之多 (汇集散文家1200多人,作品留下传世之作2000多种),在同一时期,海内无出其有者。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用吏部主事程胥芳、编修周永年云: "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容有夸张,亦足见其影响。近代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一代大儒曾国藩就自承 是桐城门下,而他的"曾门四弟子" ——"张裕钊、黎庶昌、薛福城、吴汝纶,除张裕钊外均是接受老师心法,学以中西合璧,文从桐城遗风。但近阅《汉请大词典》对桐城派的介绍,一方面说 桐城派"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但又说:"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似不够公正全面,对其反八股文风的积极 作用根本未提。且以"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做结论也太武 断,与前 面"文以载道"自相矛盾。

就桐城派来讲,它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进入近代,面临 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其代表人物姚莹在身先士卒率领台湾军民反抗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台湾的侵略时,就将治学的目光投向边疆 史地考证,成为近代边疆史地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到了后期的代表人物吴汝纶,已经十分注意吸收新思想,注意"洋务"和 "维新"。他在甲午战后,东行日本,考察中日教育之得失,力主教育改革。他创办桐城申学,聘请日本人来当教师,在给桐城中学撰写的楹联中,上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下联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其教育思想可见一斑。桐城派代有传人,仅民国十八年刻本《吴门弟子集》就记录了吴氏亲传弟子72人(另 有152人有待收入),其中较著名约有李刚已、马通伯、李光炯、姚叔节、严修、廉泉等人,这些人大多是明末清初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又绝大多数同情变法,支持改革,如李光炯先生在皖兴办新 式教育,又为支持安徽的辛亥革命作了大量工作;廉泉是吴汝纶的门人兼侄女婿(吴芝瑛丈夫)既同情革命,又继承吴汝纶遗志,编成大型史料文献《李文忠公(鸿章)全书》。值得注意的是, 吴氏弟子中,还有日本学者多人,如中岛伯成、野口多内子、早川新次等,可见桐城派当时即已影响到海外。

近代知名的桐城派学者除姚莹、吴汝纶外,倘有大学问家、文 学家方东树;史学家、教育家马其昶(通伯),他是《清史稿》主纂 之一 (按:中国廿五史,后两部主编都是桐城人,另一位是张廷玉主修《明史》);吴之瑛,善诗文、书法,秋瑾挚友,秋瑾被害,她 冒险保护其亲属,并葬秋瑾于西湖畔,亦女中英杰。当代著名学者 则有:朱光潜,海内外负有盛名的美学大师;方东美,哲学家,在台 湾、美国任教讲学50多年,著述甚丰,被誉为"一代大哲";叶鼎彝 (丁易),学者,以研究"小学"见长,方令孺,女诗人,散文家; 方殊德(舒芜),学者,杂文家,"红学"家;孙德和,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黄镇,号称文化外交家(他的民征组画可称 "史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文化部工作 多年。如此多的文化精英人物,在一段不算太长的历史时期,如此 集中地产生于同一块地域,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正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种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一种最可贵的资源,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应该和该地区的文化传 统、文化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沿海省区的经济高速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桐城亦以其浓郁 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风气,过去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之谚。改革开放提出发展商品经济不久,桐城人随即闻风而动,在 一缺资源、二缺资金的情况下,注重人才,勇于开拓,卓有成效,这与桐城的文化优势有着密切关系,可称之为"文化兴县",证明了 文化和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这里是皖国、舒国、六国,位处江淮之间,地跨长江。皖江在这里和长江汇合。自古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这里出过西汉大 教育家文翁,在四川发展学校教育,汉武帝将其推广。这里是戏剧故乡,京剧泰斗众多,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是其代表。著名电 影表演艺术家舒绣文,黄梅戏大家严凤英等皆出于此。至于近现代 思想文化巨擘,则有 "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小说家张恨水,人称 "千年一人"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中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等。众所周知的两弹之父邓稼先,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名杨振宁亦产于这里。

上述三个文化圈,我这里介绍的,只是举其荦荦大者,目的在论证皖文化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根据,并提供研究线索,至于如何组织这些研究,是领导部门的事,如何研究,则是专家的事。研 究工作可以是纯学术的,但对如何在弘扬本省区历史文化遗产的 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安徽,以便通过研究为安徽发展服务,定会有莫大俾益。


[/size]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0: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新华论坛,发表者:江南首邑安徽芜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链接:

[URL]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17314777&pg=1[/URL]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27 11: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8cuo  ,,kuang din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27 12: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大了,容易在这个论坛迷失自己。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2: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也是,不过去的次数多了,也就找到路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27 1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速度很慢,很卡,那里。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2: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看爱安徽链接过去的,最近爱安徽很冷清

JS在中安论坛很抢眼呀,也看到阿鱼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