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中的对话:马克·吕布与黄山
第一部
人们说—— 1923年, 马克·吕布出生在里昂。 十四岁那年, 父亲送他一台柯达相机。 从此,摄影 成了他毕生的命运, 他的唯一奉献。
于是, 这位法国人 把目光投向黄山。 他的眼睛不同—— 或许有三分之一, 甚至更多的视角 与我们中国人不一样。
他让山变得有人性, 让松树有了灵魂。 像神话里的城堡, 像电影与动漫中的精灵, 似乎在岩石间安家, 在枝条里低语。 一种陌生的亲切, 一种我们少有 能自己捕捉的温柔。
我明白—— 这对他同样是挑战, 因为太多人 已经拍过黄山的影像。
一幅画面: 一个近乎三角的山峰, 只露出尖端, 从白色云布里探出头来。 近景是一块 黑色的楔形岩石, 上面挺立着一株 无叶的枯树—— 像天生的盆景。 仿佛一幅水墨, 却比墨迹更灵秀, 更清亮。
另一幅: 灰色岩片簇拥着升起, 阳光从左侧 照亮它们的半身。 它们像极了水面下 浮出的鲫鱼背脊。 群峰之上, 一座红屋顶的宾馆 依山而卧。 而那屋子背后, 两峰围成V字, 雾气便是画布。 多少黄山的照片 我都见过, 却从未见过这样的构图, 这样的诗意。
还有几张, 云朵像南极的冰山, 横架在 瘦削的山峰之上。 不同于中国摄影, 吕布更愿意 取局部,取片段。 几座山峰, 云雾缭绕, 或只是一截 三角的峰尖, 半隐半现。
在他的节制里, 出现了一种新的地平线: 黄山不再只是 宏伟的丰碑, 而是一口 贴近心灵的呼吸, 一种意想不到的 神话之气。
第二部
不是压倒性的全景, 不是那座 高声呼喊的山岳—— 而是一座峰, 半隐,半现。 云如冰山漂浮, 孤树如水墨, 点在岩石之上。
在这里, 熟悉变得陌生, 宏伟化为温柔。 黄山呼吸着, 不再只是石头: 它是神话的城堡, 雾中的精灵, 有人性的恒久存在。
节制—— 是他的语言。 他选择片段, 而非地平线。 一块三角岩石, 一条鱼背山脊, 两峰围成V字, 托起红屋顶的房舍。
他的镜头不是镜子, 而是隐喻。 云不只是氛围—— 它是画布。 光落在石头上, 如同克制的笔触。
在他的耐心里, 节制化为诗意。
在中国人的眼中, 黄山是丰碑—— 云海无尽, 群峰相接, 松树是坚韧的象征。
在吕布的镜头里, 黄山却是亲近的—— 一个片段, 一声低语, 一口人类的呼吸 停留在石中。
一个展开, 一个收缩。 一个宏大化, 一个人性化。 然而—— 两者都呼应着 古老的水墨: 不对称的构图, 以空白为存在, 岩与雾的对话。
在这相遇中, 异乡人并非对立, 而是对话。 黄山用两种语言, 两种目光, 说出了 彼此未曾 预见的地平线。
附:
吴砺 2025.9.16
|
|